文献推荐 | 内镜下注射聚桂醇联合抑酸药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20年1月第7卷/第3期

内镜下注射聚桂醇联合抑酸药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

李学孔

(魏县人民医院,河北邯郸 056800)

摘要:

目的:探讨对于非静脉曲张性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于内镜辅助下行聚桂醇注射并联合应用抑酸药物治疗的临床价值。

方法:对照组单独采取内镜下聚桂醇的注射治疗方案,观察组加用抑酸类药物治疗。

结果:观察组的止血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再出血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5.00%,对照组6.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非静脉曲张性的上消化道出血通过联合采取内镜下注射聚桂醇及抑酸药物治疗可显著提升止血及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良好。

关键词:

上消化道出血;非静脉曲张;聚桂醇;抑酸药

文献编号:

ISSN.2095-7882.2020.03.149.01

非静脉曲张性的上消化道出血是诱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常见病因,此类患者若不能及时治疗容易导致失血性休克,甚至诱发死亡。通过采取聚桂醇的注射治疗方案,能够促使局部粘膜及血管产生化学性的炎症,同时血管内将逐步形成血栓,而新生的肉芽组织也将取代血栓,进而实现血管内粘膜的凝固、纤维化,最终达到控制出血和预防再出血的治疗效果[1]。为了进一步提升患者的治疗价值,本文将着重分析通过联合采取内镜下注射聚桂醇并联用抑酸类药物的治疗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2017年1月~2019年7月接诊的200例非静脉曲张性的上消化道出血病例,根据其就诊顺序奇偶性分组,观察组为100例,性别比:男62/女38,年龄24~74岁,平均(39.5±1.4)岁。对照组为100例,性别比:男53/女47,年龄22~76岁,平均(40.2±0.6)岁。两组线性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立即采取常规的对症治疗,包括积极补液、稳定血压以及补充血容量等,针对休克者需立即进行纠正,同时进行输血治疗。全部患者均需严格禁食,针对呕血情况者还需留置胃管。两组患者均及早采取内镜治疗,常规进镜后详细观察其出血状况,并积极探寻出血点,针对出血量较大者若在出血点的探寻中难度较高,可首先应用去甲肾上腺素和生理盐水混合液进行冲洗,探寻出血灶并在其周边将1ml的聚桂醇进行注射,同时采取周边多点注射方案,通常注射点为2~4点,也可采取血管内注射,各点的注射量需<2mL,直到完全止血,密切观察患者的活动性出血情况,若仍存在活动性出血则及时转至外科进行手术治疗。患者术后需禁食24小时,并密切监测其血压、体温及脉搏等体征指标。观察组在此治疗基础上加用抑酸类药物治疗,即泮托拉唑40mL+0.9%氯化钠溶液100mL,行快速静滴治疗,并于30分钟内完成滴注,每12小时滴注一次,持续治疗3天。

1.3 评估指标

对比两组的止血成功率、再出血率。

1.4 统计学方法

文中所涉及数据利用SPSS 17.0分析,标准差通过(-x±s)描述,行t、x²检验,P<0.05表示组间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止血效果比较,观察组的止血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再出血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临床中非静脉曲张性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存在一定的死亡风险,其典型症状为黑便、呕血等,患者的诊疗难度并不高,然而其出血十分迅速,容易在较短时间内产生周围循环衰竭,患者若不能及时有效接受治疗,其后果十分严重,甚至可能危及其生命安全。近年来,随着临床中内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通过内镜辅助治疗有利于提升患者的止血效果及安全性,同时也成为此类患者治疗中的重要手段。通过进行聚桂醇的注射治疗,能够快速发挥止血效果有利于预防患者的在出血,在此基础上加用抑酸类药物,能够改善患者胃内的PH值,进一步提升止血效果[2-3]。

综上所述,针对非静脉曲张性的上消化道出血,通过联合采取内镜下注射聚桂醇及抑酸药物治疗可显著提升止血及治疗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邵岩峰.浅析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健康大视野,2019,43(15):244.

[2]白玉君.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内镜止血的临床价值研究[J].养生保健指南,2019,22(31):58.

[3]孙志宏.消化内镜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危险因素分析[J].健康必读,2019,46(20):256-257.

硬化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