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崇║中秋剪影
中国文学史的课上,老刘在台上儒雅地讲着宋朝张先的作品,像个说书人般用富有感情的声调缓缓念着作品选上的那句:“云破月来花弄影。”
就只这么一句,老刘饶有兴致地分析了足足大半节课,无论意境还是意象,全讲的活里活现。也是这么一句,拉开潜意识里暗藏的线,延伸得好远。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有了望月思乡的情感,依稀记得张信哲的《白月光》是唱月亮唱得最凄婉的。偶尔失眠的夜里会神经质地醒来,掀开窗帘看月光在竹叶上的泛影和折射在路面的斑斓。清秋夜里的雾是淡淡朦胧的,而弯月悬挂的天边一角预示着渐圆的光景又是一年的佳节时分。
感觉现在大家对节日的概念淡然了许多,我也不像儿时那样,拿把小竹椅坐在“禾厅”边,一边津津有味地吃月饼、剥柚子,一边看风吹云动,圆月高挂的盛景。逢上再早些年的中秋,露天的电影是大家伙最热衷的消遣,村里头有钱的人家出个百来块请人来,给大伙儿放场电影,也算是为自己积点福德。孩童听说放电影,老早便会争相奔走告知,傍晚时分更是早早洗好澡,扒几口饭,穿戴齐整,拿起长凳或是竹椅,打着占位置的幌子,约上邻家的伙伴,在村道上追逐着向目的地出发。
那样的时光,回想起来仿佛隔自己那么遥远。那时候的中秋时分,许多外头打工的青年人都会回老家,村里的人也都会放下手中的活计,宰猪杀鸡,像过年一般,做满满一桌的佳肴,象征团团圆圆。而那时候的月饼,更是稀缺的珍贵。外头捎回来铁盒子里,被礼品盒层层精美地装饰着,每个都印着纹理别致的压花,最多的是双黄的或是莲蓉的。每每吃完饭,总是期待着大人能早些拿出月饼,用那配送的塑料小刀细细地分了块,再用塑料小刀叉小心翼翼地叉起、送到嘴边,轻轻地抿上一口,香浓而甜腻,这便是心底幸福的满足。
吃完月饼和柚子,便会穿上风衣和鞋袜,等待大人领着我们一起过去,那时候的中秋,已是寒露浓重,须穿上厚实的棉衣外套和帽子才能抵御深夜的露寒。不像现在,中秋已然来临,短袖短裙仍旧风靡着街头。
夜里十点多,圆月又往上空挪移不少,借着那皎洁光亮的月色,莲藕状的放映机转动着条带也将到尽头,雪花点点的屏幕上播放着最后的演员表,人群开始散去,场上顿时沸腾了起来,大人小孩的吵闹声、摩托声、鸣笛声、自行车铃声响成混杂的一片,回头望去,瞬间变空旷的场地,只剩地上零散的垃圾……
每每这个时候,总会看到那竹林下等待的熟悉的身影,父亲穿长长的外套,戴着手套坐在摩托车上哈着气,笑着问我们是否好看。坐上车,双手环着父亲的腰,夹在母亲和父亲中间是温暖而幸福的,我总会沉浸在这样的氛围中,在车子的发动和轻轻摇晃中暖暖地睡去……
图文无关,文章配图来源:拍摄作者 授权发布。
编辑:夏鸥;校对:张潺潺;
策划:张潺潺;责编:饶云;
投稿邮箱:790417844@qq.com
作者简介
石崇,广东梅州人,梅州市《青年作家报》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