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五里穴
手五里穴
取穴方法:手五里穴位于人体的臂外侧,当曲池穴与肩髃穴连线上,曲池穴上 3 寸处。
穴位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上组织、肱肌。皮肤由臂外侧皮神经分布。皮下组织较疏松,有少量脂肪。针由皮肤、皮下组织,到达肱肌,该肌由臂丛的肌皮神经支配。
手五里穴(五里穴,尺之五间穴,尺之五里穴,大禁穴,手之五里穴)解析:
1 )手五里。手,指穴位所在的部位为手部。五里,穴内气血物质所覆盖的范围。该穴名意指穴内物质覆盖的较大范围场,且比手三里穴覆盖的范围要大。本穴物质由下廉穴传来,下廉穴是水湿云气开始下降的过程,手五里穴则是水湿云气降地之所,下廉穴所处天部位置比上廉穴高,其所降之浊亦比手三里穴所覆盖的范围要大,故而得名。余名五里、手之五里之意与手五里同。
2 )尺之五间、尺之五里。尺,小也。五里、五间,穴内物质所处的范围也。其名之意与手五里同,名中加尺,在于强调穴内雨降强度较手三里穴为小也,故名。
3 )大禁穴。大,指穴内物质覆盖的范围场大也。禁,禁火热之灸也。大禁名意指本穴禁火热灸之。本穴位处西方之地,地性干燥,而穴内物质为下廉穴天之上部所降的水湿云气,其覆盖的范围也大,雨降的强度也弱,脾土所得之阴不足,忌火热灸之,故名大禁。
手五里穴意义:大肠经浊气降地之后覆盖的较大范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的水湿,量极少。
运行规律: 地部经水由地之表部渗入脾土之中。
功能作用:为脾土提供水湿,消除脾土之燥。
主治疾病:肘臂挛痛,瘰疬。
功效机制:
手五里穴为本穴属手阳明大肠经,穴居上臂外侧前缘,故可治疗肘臂疼痛麻木,刺之有疏利关节之功效。
此外尚可治疗痎疟、颈疬,《类经图翼》:“腹满气逆,寒热瘰疬,目视䀮䀮 ,痎疟。此之渭也”。
人体穴位配伍:
1.手臂红肿疼痛: 手五里配曲池穴、通里穴、中渚穴。(《针灸资生经》)
2. 瘰疬:手五里、臂臑。(《百症赋》)
3. 嗜卧: 手五里穴配太溪穴、大钟穴、照海穴、二间穴,治嗜卧。(《针灸资生经》)
临床运用:
现在常用于治疗咯血、肺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颈淋巴结核、恐惧症、扁桃体炎、半身不遂、上肢疼痛、嗜睡等
现代研究表明,电刺手五里,配曲池,对刺激牙髓、内脏大神经等引起的大脑皮层体感区或联合区的诱发电位,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相关论述:
1.《针灸甲乙经》:“在肘上3寸,行向里大脉中央。”
2.《循经考穴编》:“广注:当在肘斜上二寸五分,一手拱胸取之。”
3.《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肘臂挛痛”、“瘰疬”
4.《循经考穴编》:“一切风湿肿满,臂膊疼痛不举。”
5.《针灸甲乙经》:“禁不可刺”。多主张灸左取右,右取左。因该处有挠侧副动脉,应避开动脉直刺。
6.《灵枢·本输》:“阴尺动脉五里,五腧之禁也。”
针灸治法:直刺0.5-1寸,局部酸胀,可传至肩部或肘部;可灸,艾炷灸或温灸3-5壮,艾条灸5-20分钟。《针灸甲乙经》:“禁不可刺”。多主张灸左取右,右取左。因该处有挠侧副动脉,应避开动脉直刺。
艾灸疗法: 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肘痛、上肢痹痛、咳嗽、咯血、乏力等疾病。
刮痧疗法:从上向下刮拭3~5分钟,隔天1次,可用于治疗上肢不举、麻木等。
按摩疗法:
用大拇指按揉或弹拨手五里,能防治肩臂肘疼痛。
手五里位于骨头上,通经活络的效果非常强,尤其能治肩膀上的疾病,如肩膀沉重、肩周炎。按摩时可用圆珠笔端或食指按压,每次3~5分钟。
经常用拇指指腹按揉手五里,每次1~3分钟,能改善颈、肩、手臂的血液循环,对上肢有很好的保养作用。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