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漂的本质——漂无灵顿原理及钓组系统灵敏度
对于钓鱼爱好者来说,“这个漂灵,那个漂顿”的说法可以说是耳熟能详了。苦苦寻觅一支“灵”漂更是很多钓手孜孜以求乐在其中的“头等大事”。在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之后,可能他终于找到一支心满意足的“灵漂”,某个季节钓某个鱼种时用起来感觉得心应手,于是视若珍宝。
可是,当他用这支心血凝就的“灵”漂换钓其他鱼种时,比如,原来配小钩饵钓鲫鱼感觉很灵的较细尾漂,换了大钩大饵钓鲤鱼,却感觉这支漂毫无“灵性”,怎么调钓都不能看到清晰鱼口,觉得它怎么变顿了。于是就对这支漂又产生了怀疑。同样的怀疑还会出现另一种情形中。原来钓较大鱼用起来感觉很“灵”的较粗尾漂,换了小钩饵钓小鱼,却屡屡不见漂动却中鱼,又认为这支漂顿得离谱了。
常识告诉我们,如果某个事物具有某种性质,那么,这种性质就是它“固有”的属性,不会随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那么,同样的一支漂,怎么会忽灵忽顿呢?这个不合常识的现象只说明一个问题:漂本身就没有灵顿的属性。所以,就具体某支漂来说,说它是“灵”还是“顿”都是没有根据的。
为理解这个判断,可以先用类比法。
对于在驾校学过车握过几个不同车的方向盘的钓友来说,对哪个车的方向盘比较灵哪个车的方向盘比较顿都深有感触。下次去练车了,就尽量避开上次“不幸”碰上累得手腕胳膊酸疼的那个方向盘的车。等开了一段时间的车之后,才明白,“灵”或者“顿”根本不关方向盘的事,只是汽车的转向装置系统的性能在方向盘上的体现罢了。或者说,方向盘只是汽车的转向装置系统的性能的测量感知工具。
我们看朗朗钢琴弹得好,都对他的手指的“灵活”由衷赞叹。可是,朗朗钢琴弹得好,真的是因为他手指的原因吗?当然不是。只是他的音乐才能在手指上的体现罢了。手指就是朗朗音乐才能的显现工具,以让人知晓他在音乐才能上,脑子是“灵”的。
有些工厂的仪表盘指示精确稳定,大家通俗地称之为仪表盘“灵敏”。但是,大家都知道,绝对不是仪表盘那个外壳和里面的显示屏或者指针本身使仪表盘这个物体具备了“灵敏”的性质,而是测量对象的某个参数与传感装置匹配后的波动性能在仪表盘上的显现罢了。仪表盘或者指针只是测量对象的某个参数与传感装置匹配后的波动性能的测量工具。
这样的类比例证很多,就不赘述了。直观看出,表象不代表真相。显示测量工具的表象的灵顿,实质只是这个工具显示测量的对象的灵顿性质的体现。
除了类比法,还有理论分析法。简而言之,就是摆事实,讲道理。
在“钓目区间与钓组搭配”一文中,在得出推论6:“台钓范围内的钓目区间为:T-2E<D<T+2G”之后,分别对饵目E和钩目G过小或者过大的情况举例详细分析,得出了推论7:“适合对象鱼的一个鱼钩压某尾径的漂两目左右,或者说,某尾径的漂使适合对象鱼的鱼钩的钩目G为两目左右,就可以使钓组具备足够而不过分的灵敏度,即这样的钓组搭配就会使钓组不至于“过灵”或者“过顿”。从钩目的作用和效果来看,钩目G是钓组灵敏度的关键。”
其实前面很多篇中,都在合适“时机”草灰蛇线地“点”出过这个结论。就不再一一将它们找出了。这些其实就是“漂无灵顿”的原理性的分析和阐述。
所以,漂,只是钓组系统搭配起来的灵敏度的显示测量工具。与方向盘之于汽车的转向装置系统、朗朗的手指之于他的音乐才能、仪表盘或者指针之于测量对象的某个参数与传感装置之间的关系是毫无二致的。而漂本身,不具备灵顿性质。
正如我们不能拿米尺去丈量珠峰,也不能拿它去测量原子核的直径一样,既然漂是钓组系统灵敏度的测量工具,那么,这个工具与它测量的对象就需要“相匹配”。不同尾径的漂也有与他相匹配的钓组系统灵敏度。比如,如果用细尾漂来测量大钩饵钓组的灵敏度,由于钩目过大,鱼从悬浮的钩饵旁游走带动的水流就可以使漂目发生过多的变化,提竿屡不中鱼,说明钓组系统的灵敏度过高,与作为测量工具的细尾漂“不匹配”。只能换一个较粗尾的漂,减小钩目至两目左右。如果是粗尾漂配小钩饵,钩目过小,那么,小鱼吸食钩饵的力就比较不容易“带动”较粗漂尾下降,经常未见漂动却中死口鱼,说明钓组系统的灵敏度过低,与作为测量工具的粗尾漂“不匹配”。只能换一个较细尾的漂,增加钩目至两目左右。如此可知,钩目两目左右就是使漂这个测量工具与钓组灵敏度这个被测对象之间“匹配合理”,就可以发挥漂作为钓组系统灵敏度的测量工具的精确而不“过度”也不“迟钝”的良好性能。也就是提高中鱼率。从这角度来看,钩目两目左右就是钓组系统灵敏度的关键。
由此可见,漂无灵顿,但是钓组系统有灵顿性质。
虽然“钩目两目左右就是使钓组具备基础灵敏度”和“钩目两目左右是钓组系统灵敏度的关键”这样的说法一再提及,却没有系统地说明。鉴于这个结论如此重要,下面就专门分析一下。
首先,从人眼识别能力来看,漂尾连续两目一般都是用易于被人眼分辨感知的对比度较大的两种颜色组成。那么,鱼吸食钩饵导致两目漂尾的出入水变化就最容易被钓手发觉。如果鱼吸食钩饵导致漂目变化只在同一颜色的一目内,或者超过多目眼花缭乱,就反而不易被钓手清晰明白地感知。
其次,钩目是联系鱼吸食钩饵的力与漂目下降长度(目数)最直接的桥梁。鱼吸食钩饵时,都会改变钩饵的水下状态。而钩饵的水下状态的改变量都会使漂目发生相对应的改变。具体的改变量就与钩目直接相关。
第三,过灵不是钓组的灵敏度提高,反而使虚假漂相增加,降低了中鱼率。如果用较细尾径的漂,使钩目过大超过4目,一悬一沉状态下,鱼从悬浮的上钩饵旁摇尾游过,或者轻口吸食但未将钩饵吸食入口时,都会带动水流使钩饵移动,漂目也会出现很多虚假漂相。提竿不中鱼。不中鱼的灵不是真的灵敏,只是降低了中鱼率。从效果来看,就是降低了钓组的灵敏度。
第四,钩目过大或者过小都有致命弊端。就是对确定初始钩饵的水下状态和后期捋漂以改变钩饵的状态都极为不便。这在前文有过详细分析。
第五,类比于人,不同钩目搭配的钓组的灵敏度,相当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的性格特征。钩目两目,相当于中年人,沉稳,中庸,可靠,不过分表达,但是又恰如其分。钩目小于1目,类似老年人,反应迟钝,慢腾腾,令年轻人着急。大于3目,相当于年轻人,敏感,易动,张扬,不好把握。
至此,关于调钓法的研究就告一段落了。
先概述一下钓组系统的灵敏度。所谓钓组系统的灵敏度,是指鱼吸食钩饵的力在漂目变化上明确表达显现出来的程度,并被人眼清晰观察到的位移和速度特征。
钓组系统的灵敏度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是关于漂铅钩饵甚至线在内的整个钓组构成要素的全面系统性分析。调钓法是对钓组的静态状态的研究,而钓组系统的灵敏度问题却是对钓组运动的动态过程进行研究。其结论对钓组搭配包括选择浮漂等实际垂钓问题都具有根本性的价值。篇幅原因,就在下文论述。
结论:
1、漂本身没有灵顿的属性。就具体某支漂来说,说它是“灵”还是“顿”都是没有根据的。
2、表象不代表真相。显示测量工具的表象的灵顿,实质只是这个工具显示测量的对象的灵顿性质的体现。
3、漂只是钓组系统搭配起来的灵敏度的显示测量工具。
4、钩目两目左右,就是使漂这个测量工具与钓组灵敏度这个被测对象之间“匹配合理”,就可以发挥漂作为钓组系统灵敏度的测量工具的精确而不“过度”也不“迟钝”的良好性能。也就是提高中鱼率。从这角度来看,钩目两目左右就是钓组系统灵敏度的关键。
5、钓组系统有灵顿性质。
6、钓组系统的灵敏度,是指鱼吸食钩饵的力在漂目变化上明确表达显现出来的程度,并被人眼清晰观察到的位移和速度特征。
7、调钓法是对钓组的静态状态的研究,而钓组系统的灵敏度问题却是对钓组运动的动态过程进行研究。其结论对钓组搭配包括选择浮漂等实际垂钓问题都具有根本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