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辉:在认真品鉴了上百种好茶以后,我终于发现了茶叶的奥秘
复旦大学与中国茶学之渊源可谓深矣,中国第一个茶学系于1927年在复旦大学筹建,1940年复旦大学茶学系正式成立,复旦农学院院长李亮恭先生聘请“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做首任系主任。
遗传学家、复旦大学生命学院的创始人谈家桢院士,也是一位热心弘扬茶文化的茶人,在他的努力争取、协调和疏通下,上海茶叶学会于1983年7月底顺利成立,让上海的茶界在科学指导下发展兴盛。复旦老校长苏步青先生对上海茶叶学会也是关心切切,号召“弘扬茶文化得从娃娃抓起”。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导李辉(笔名紫晨)近著《茶道经》《茶道经译注》与唐代陆羽所著茶文化经典《茶经》相比,既有体例承继,更有历史超越。能有此撰述成果,也得益于其与复旦茶学的诸般历史渊源——
吾好茶久矣,且世有奇缘,先人曾有供职于复旦茶学系者。后吾入于复旦,得谈家桢先生厚爱,亲传茶道之理,自此茶缘一发不可收拾。归国之后,与友人访茶山,觅嘉茗,不亦乐乎。然则茶界之乱,鱼目混珠,亦令我扼腕。失道,世人无以辨法之善恶、器之真伪。而茶之于人,善可养,恶可伤,岂可等闲用之。故吾历时五载,梳理众茶,分辨性味,上以为道,作此《茶道经》。
茶之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世上本无可与中华匹敌者。然则近年,世人多好外道,所见之茶道,设案备席,煮水端茶,艺术而已,焉能为道?形而上者谓之道。深究茶之理,识阴阳,辨五行,以之统领制茶法、烹茶术、饮茶器,此之为茶道也。若今茶道,纠结于案席之摆设、宾客之举止、啜饮之规范,甚至无涉于茶之优劣、气之正邪。此则背茶道远矣,岂可忝然号之茶道。
然则中华茶道不兴,世人将皆以外道为真也。假作真时真亦假,故《茶道经》之出,其意在领中华之好茶,辩识茶气之纯正,改善制藏烹饮之技艺,以中华真茶道举之世人,以养世人之体魄,善矣!
紫晨(李辉) 丁酉腊月
李辉:我的衷心,就是《茶道经》的初心,在于造福大众,在于让中华智慧造福全人类
茶叶的历史,有很多的史籍记载和研究考证,近年又不断有新的考古证据和进化遗传学研究,揭示这一片神秘东方树叶的前世今生。我们一直知道茶叶是因为其医疗效果而被选择出来的,但是近千多年来,人们对茶叶的医疗效果越来越迷茫,品茶渐渐变成了一种文人雅士把玩的艺术,发展到极致就成了现在所常见的“茶道”。但是我一直不觉得那种“茶道”是“道”,因为道是形而上的,是一种哲学规律,而不能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即便赋予这种形式以精神理念,譬如“和敬清寂”。
所以当我听到“禅茶一味”之类说辞的时候,内心是极端抵触的。我希望看到有关茶的明确的科学分析、清晰的哲学逻辑,而不是说不清道不明地打“禅机”。岩茶有“岩韵”,猴魁有“猴韵”,白毫银针有“毫香蜜韵”,这到底是什么意思?毫毛有什么独特的香吗?这是多么荒诞啊!倘若用这种“茶道”来指导茶叶生产技术,怎么能保障茶叶的健康?
茶质量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农药残留,这是可以简单控制的,关键在于生产工艺的科学性。茶叶的生产制造是各种生化反应过程,如果方式不对,会产生各种有毒有害成分。但是怎么才能知道方式对不对呢?这必须建立在深入的科学研究和系统的哲学思辨的基础上。
二十多年前,当我进入复旦大学读本科的时候,谈家桢先生就对我说到了这个问题。谈先生是中国遗传学的奠基人、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创始人、上海茶叶学会的发起人。因为各种渊源,谈老特别关爱我。常常打电话给我的老师,让我有空去他住处。我在谈老这边开始品尝到真正的好茶。有一次他说起茶学,提到近来从台湾传来的各种说法,非常忧心。他说茶叶分类的“发酵程度假说”完全不合逻辑,各种茶的香味与功能不同,显然是内含物质不同,而这必然是完全不同的生化反应生成的,怎么说是反应程度不同呢?六大茶类的分类本来就是根据工艺流程分的,与发酵程度有何关系?这种假说必然会错误指导生产!
我现在回过头看,果不其然,半发酵的工艺变迁几乎毁了铁观音。谈老说他是个爱茶人,虽然很想研究清楚,奈何已经老了。他说弟子中也没有喜欢茶的,只有我祖上有一点渊源,问我以后有条件能否研究清楚。我很诚恳地点点头。
博士毕业以后我到耶鲁大学医学院学习、工作,一晃到了2008年,突然传来谈老逝世的消息。悲痛之余,我想起谈老的嘱托,虽然这事我一直放在心底,但还没有一点眉目。于是立即着手联系,回到了复旦。
2009年开始,我在教学科研工作之余,开始了茶学探索的历史。这中间结下了众多善缘,尤其是与江虹蔚,大家都亲切地称她虹姐,因为我要研究分析各种茶叶,她通过各种关系找来各种极品好茶。上海茶叶学会的刘启贵老先生也是特别支持,常常吩咐虹姐说:“小虹啊,李辉教授要研究什么东西尽管来拿。当年谈先生对茶叶学会的支持太大了,现在谈老后继有人啦!”所以虹姐和刘老的女儿刘玉婷就成为了支持我研究的最大助力。
认真品鉴了上百种好茶以后,我渐渐发现了茶叶的奥秘。不同的茶汤,会调动身体不同部位的热流,在不同的区域流汗,这不就是打通经络的效果吗?当2012年虹姐在青浦区朱家角古镇重开有七百年历史的老茶楼“江南第一茶楼”的时候,我设计了一幅茶类对应经络的挂图,提出了六茶对应六脉的规律,开始触及真正的茶“道”。
此后,我继续积累素材和资料,准备深入研究。陆陆续续做了一些动物实验、化学分析、生理检测,渐渐证实六大茶类的不同成分、不同功效,更重要的是证实了不同的经络效应。我和我夫人金雯俐一起不断调整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结果,最终把经络的影像都拍摄了出来。原来经络就是体液定向流动的细胞水通道。在这一版中我把我最早拍摄出来的一套惊人的影像放进来,喝十二种茶可以分别激活十二条经络,体液带着各种离子流动产生电流并发热,从而被红外镜头捕捉到。
在这一系列研究过程中,我发现中医的早期理论体系背后隐藏着特别重要的科学原理,现在那些辱骂中医的所谓科普团体是多么浅薄荒谬啊!我还专门用一周时间辟谷,让身体排除食物影响,然后让我夫人帮我扫描每个时辰的经络状态,结果发现与中医经络的“子午流注”的生物钟几乎分秒不差!我似乎打开了一个科学殿堂的门缝……
摸到了茶哲学的“道”和茶科学的“法”后,如何证明这些是真理?必须要实践来检验。在收集整理各种茶的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入经络的茶,我都能找到几近完美的,除了少阴脉的黄茶。所以,我一直想通过这套理论,发展出合理的制作黄茶的“术”,做出黄茶的完美少阴气来,形而下到“器”。
之后各种机缘都自动地找上了我。2016年,因为浦东干部学院对口扶贫贵州江口县,朋友请我到梵净山指导茶叶生产。我说要脱贫,必须开发有市场价值的新产品。绿茶的市场是饱和的,黄茶的市场最稀缺,当然要做黄茶,何况武陵山区历史上就是黄茶产区。于是我就在梵净山中试验了无数次,终于在翌年成功地做出了真正完美的少阴心经黄茶。
这款黄茶真的能入心经吗?能治疗什么病?带着无数的问题,我继续做了大量试验。从自身,再到身边的人进行尝试。大家纷纷反映喝了以后心口特别热,特别舒服,而且迅速会感到饥饿。饥饿感不就是血糖降低的效果吗?那就是说黄茶可以清理心血管,降低血糖。那能不能治疗糖尿病呢?许多糖尿病人自告奋勇地尝试,结果太喜人了,凡是因为饮食和衰老引发的糖尿病,疗效都特别显著。温州的一位朋友的父亲,糖尿病晚期烂脚,本来必须截肢的,饮用黄茶半年后居然因喝黄茶奇迹般地愈合了,现在行走自如。她给我寄来了喝黄茶前后的病脚照片,我感觉比她还高兴!这两张照片也放在了这一版中。这就是黄茶入心经的效果!
用各种茶分别针对性地解决各种健康问题,我们得到了许许多多的成功案例,其中很多病症过去根本没有合理的治疗方法。这是多么重大的突破!这就是茶的“道”的力量!谁说茶不是药?如何能让这些知识尽快的普惠大众?科学论文是没有多少人看得懂的,何况每一篇论文只能解决一个科学问题,太零碎了。
我想到了著书立说,用最简明的语言来传播真正的茶道。2017年中,我写出了《茶道经》的初稿,为了表示“道”是真理,用了文言文,经文的体例。还配上了简明易懂的各种插图。2019年初在复旦大学出版社推出了第一版,意料之中的,影响迅速扩散,全国各地都有人在诵读《茶道经》。很多茶人联系我改进工艺,做出更完美的茶种。然而,大家都反映这本《茶道经》内容太简练,读了不过瘾。于是,我又做了这一版白话文的译注,稍微详细地解释每一句话后面的原理和案例。不过,文言版讲的是“道”,大道至简,也错不了。一旦展开成白话译注,就涉及科学的万千“法”,那是言不尽的。这一版基本说明了目前我所掌握的信息,后面再改版也必然会不断增补新知识。
而我的衷心,也就是《茶道经》的初心,在于造福大众,在于让中华智慧造福全人类。《茶道经》的英文版草稿已成,其他各语种也在翻译中,我相信这一理想在大家的助力下必然会实现。到时候,全世界的人们都会知道“阴阳平衡”“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中华文化概念,都会用茶和经络技术调理身心健康,那会是多么美好的图景啊!
紫晨2019年立冬
茶道经
紫
晨
爱此壶中道 相传可久长
香氛宜俗雅 气韵化阴阳
始作神农药 方成陆羽汤
江南生异草 日月养精光
《茶道经译注》内文预览
如果说,千年前陆羽通过《茶经》将“茶道”赋予了一种专属少数文人雅士的秉性,并就烹煮条件、饮茶礼仪、器具形制要求、过程序列仪式等提出了具体规范,从而把“茶道”变成了一种高大上的“行为艺术”;
那么,千年后的紫晨所著《茶道经》,则返璞归真,让茶道回归神农时代的价值,回归日常,回归它本来的“医药”(茶本来就是一种草药)属性,让它在日常生活中服务大众,贴近百姓,发挥更大的祛病、强体、保健的功用。
上海老茶人刘启贵先生拿到书稿,秉烛夜读,欲罢不能,一口气读完,直呼:
“要是谈家桢先生看到,肯定高兴坏了!”
“要是吴觉农先生看到,也肯定高兴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