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棚卖到30万!收益轻松翻4倍,中国黄瓜之乡的致富秘籍究竟是啥?

04:03

04:03

03:30 / 03:30

点击视频观看

大家都说“世界黄瓜看中国,中国黄瓜看馆陶”,馆陶县是如何靠一根小小的黄瓜,成为远近闻名的中国黄瓜之乡的呢?随小蔬去一探究竟!

黄瓜有了“身份证”,身价翻倍

作为日交易量20多万斤、年交易额2亿多元的黄瓜专业交易市场,这里随处可见悬挂着京、晋、鲁、豫等周边地区牌照的卡车,甚至还有来自安徽、湖北等地的运输车辆。
“外地车多了,原来的场地根本不够用。”市场管理人员石连喜介绍,1997年市场刚建成时面积只有6亩,如今扩建到了几十亩。“这些年馆陶黄瓜名气越来越大,销售半径从一二百公里发展到一千公里,每天都不愁卖。”
馆陶黄瓜每斤价格总会比周边地区高两三角钱。以整村种植黄瓜的翟庄村为例,仅此一项,该村每年多增收2000多万元。种黄瓜让翟庄村几乎家家户户成了10万元户,年收入过百万元的已有2户。“最早是开着三马车到周边县卖黄瓜,后来是租车到安阳、郑州等地推销,现在是每天坐等客商上门,因为咱种的黄瓜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获得过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和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双金奖’。”
说起黄瓜销售“三部曲”,翟庄村党支部书记王维岭颇有感触,“以前只知道埋头种瓜,产品缺乏品牌和市场知名度,市场一直打不开。”从少人问津到打入北京、天津等地大型超市,成为全国优质黄瓜生产基地,品牌为馆陶黄瓜叩开了高端市场大门。
“黄瓜产业要大发展,必须走出去创品牌。”馆陶县农业农村局主管蔬菜产业的王芳玲回忆,2013年她首次参加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时,只带了两箱黄瓜和在县里打印的产品资料,产品和包装都土里土气,看到其它展台上包装精美的农产品,她才认识到,原来农产品也可以进行包装设计。
2014年,第二次参加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时,王芳玲聘请邯郸市设计师进行产品设计。第三次参展,包装箱、宣传册全部由上海一家设计企业“操刀”,“内外兼修”让馆陶黄瓜很快引起业内瞩目。
“参展不搞大杂烩,连续几年只推出黄瓜一种农产品。”王芳玲介绍,凭借出众的品质,馆陶黄瓜连续5年摘得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连续2年获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2018年4月,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拥有了国字号地域“身份证”。之后连续5年获中国国际农交会、绿色食品博览会双“金奖”。2019年,馆陶黄瓜还被评为冬奥会指定产品

强科技,种出“生态黄瓜”

“馆陶黄瓜品相好,瓜肉清脆爽口,微甜多汁,维生素、微量元素含量高。园区全部采用生物防虫杀虫技术,应用了平衡配方施肥、集约化育苗、膜下沟灌节水等先进技术,质量全部达到无公害或绿色食品质量标准。”馆陶县农业农村局主管蔬菜产业的王芳玲介绍,2019年全县共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平衡配方施肥技术45万亩,增产效果达8%以上。

先进科技是提升黄瓜品质的重要支撑。2015年,馆陶县与国内唯一以黄瓜为专业研究对象的科研机构——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该所根据馆陶的气候、土壤等条件,实验示范5个类型110多个品种。

尝到甜头的馆陶瓜农不断引进、学习先进农业科技。2018年以来,馆陶县黄瓜小镇与多方农业专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先后进行了种植棚土壤改良、科学管理指导、科技示范对比等一系列生产活动。像在黄瓜10厘米长时,给黄瓜套袋,从而保证黄瓜的外形和品质,这样的黄瓜供应高端市场,可以卖到10元一根

对比普通黄瓜,套袋黄瓜有六大优点:

一是可提早成熟,加快生产周期,使高品质黄瓜能较早供应于市场;
二是可使黄瓜着色均匀、瓜条顺直、畸形瓜少、成品率高,单产增加,比不套袋的能增产25.8%;
三是专用套袋能阻止虫害叮咬,防止病害侵染;
四是套袋后农药用量和次数减少,避免了果实与农药的直接接触;
五是耐贮运,减少运输过程机械损伤,延长保鲜期;
六是具有可追溯性,可订制独有的套袋外观,并印附产地、品种等详细信息。

还有“鱼菜共生”技术。在陈范庄村,这种“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生态循环农业,让一座黄瓜温棚的效益从七八万元提高到30多万元,翻了4倍。

“每座棚养鱼收入20多万元,黄瓜收入近10万元,一座棚的效益相当于4座普通蔬菜棚。”王鑫说,“鱼菜共生”除了“鱼+黄瓜”模式外,还有“鱼+叶菜”模式。目前,他们正推广这种循环农业模式。

产业是馆陶镇持续发展的基础。如今他们将特色小镇与特色产业有机融合,打造了黄瓜博物馆、黄瓜食府、黄瓜护肤体验中心等一批具备“造血”功能的特色商业项目,研发了黄瓜挂面、黄瓜酱菜等初加工产品,进一步提高黄瓜附加值,延伸产业链。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若侵犯著作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在24小时内删除该文章。

信息来自河北学习平台、馆陶传媒、长江蔬菜综合整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