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仁义败也仁义,一场最不忍看见的失败,一个不得不杀的好人

他是隋末一代枭雄。他爱民如子,揽冀州膏腴之地勤政为公;他仁义为怀,读圣人之书而乱世留名;他逸气纵横,拥河北燕代之猛士俾睨天下;他建国称王,率正义之师屡败贼寇;但是他也为仁义所累,为仁义而身死国灭。他就是窦建德,很多人都听过他的大名,特别是河北一带的朋友,至今在河北还有很多与他相关的古迹,诸如窦王庙,纪念碑之类。

隋末乱世

窦建德,他熟读圣人之言,以仁义道德为人生准则,也算是隋末乱世各大领袖中的一个清流。隋末乱世,割据一方的要么就是出身很低的草莽,要么就是有些声望的政府人员,要么就是掌握实权的朝廷大员。自古以来,能成大事,出身越低越难,没有办法,起点高好办事。中华上下数千年封建王朝,能以庶民成为皇帝的寥寥无几,以朱元璋为代表;以政府小吏成为皇帝的也不算多,以刘邦为代表;而绝大多数开国皇帝,都是手握大权,掌握重兵的朝廷要员。

隋末乱世,各大割据政权都有自己独特的吸引力,李唐占据关中和晋阳,又是家世显赫,与隋朝姻亲,自然是势力最盛;王世充礼遇贤士,占据洛阳王气之地,拥中原沃土千里;萧铣乃南梁王朝后裔,据江南楚地,也颇得江南民心民望;朱粲残忍好杀,以暴虐闻名,因其出身低微,乃是劳苦大众附庸者;而窦建德能迅速崛起壮大,割据河北,主要还是靠仁义之名。

窦建德

窦建德,乃东汉贵族后裔,到他这一代,已经家境衰落,他不过是一介耕夫,但是却以守诺重信为人生格言,在乡间名声极好,由此还当过里长。后,隋炀帝数次倾全国之兵攻高句丽,于全天下征兵。窦建德因为英勇重信,颇有威望,被任命为二百人长。后看天下大势已变,不满隋炀帝穷兵黩武,好大喜功,于是便脱离队伍,经过数年起兵奋斗,艰苦创业,因其仁德之名,拥附者众多,终于在公元617年称王,成为割据一方的一股强大势力。又经过三年厚积薄发,西败李唐,南镇王世充,北摄戎狄,虎据河北,成为当时天下最具声望的地方政权。民众拥戴,骑兵勇猛,士卒用命,放眼当时天下,敢于之争锋者,可谓唯有李世民尔。

然,盛极必衰,621年2月还能拥军大败孟海公并掳之,可同年四五月便被李世民以少胜多大破而俘获,同年七月便被斩首于长安。其盛也快,其亡更快,仿佛就是一颗流星一般划过了历史的长空,给读历史的人们留下了无穷的惋惜,究其缘由,还是他败得太快了,由最盛到败亡仅仅就一次战役,仅仅就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窦建德

窦建德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总结而言,无非以下几点:

其一:大势所趋

天下大势,但凡成功,往往是越接近核心的越容易成大事,而窦建德起于小吏,完全没有机会接触到高层社会。而且其刚起兵时,李唐就已经占据了关中大地,并拥河东之地,居高临下,俯瞰天下,关中受战乱影响不大,实力犹存,而中原各大势力相互征伐,分崩离析。中原各大势力若不集中力量对李唐进行致命一击,必然会渐渐被李唐蚕食,正如后续发展一般,李世民斩瓦岗李密,败朱粲,擒窦建德,掳王世充,最后直取江南萧铣,将中原各部逐个击破,一统江山。总结而言,就是窦建德崛起得晚了些,他若是能早个三五年能有如此大势,趁李唐还未成气候,早些进军晋阳,占领河东,也不至于会迅速败亡。

窦建德起义

其二:其并不是一个聪明且有能力的人

隋末天下,能与李唐一战的莫过于三大势力,西秦霸王薛举、瓦岗政权李密、还有就是大夏政权窦建德,而诸如王世充、刘武周、杜伏威之辈,目光短浅,成不了气候。而这三人之中,薛举能战,却不是王霸之才,更重要的是,还死得早;而有王霸之才的李密却居四战之地而四处求战,在击溃宇文化及后消耗巨大情况下,还坚持与王世充作战,最终匆匆败亡。而窦建德武力不及薛举,谋略不如李密,出身于乡野,见识不够。一个既然、不够聪明,又不够有能力之人,想问鼎天下,可谓难如登天。

其三:内部管理混乱

而窦建德本人虽是仁德之人,却并不是一个能看清事情本质,而能做出准确决断之人。他在很多重要的关头,都会失去自己本身的判断,进而听信谗言,做出错误决定,杀害忠良义士,如王伏宝等。再加上窦建德为搏得仁义名声,对于投降或者战败归附的势力都一应接纳,导致其势力内部各大派系并存,每个势力都有自己的利益,自然会以不同的观点游说窦建德。也就是说,窦建德的宽仁引发了其内部组织混乱,无异于党争。

李世民骑兵

其四:有一个无与伦比的敌人

窦建德败亡,主要是那个时代有一个天纵之才,堪比古今任何人的兵家统帅,李世民。历史上很多能人要么是谋略家,要么是军事家,要么是名将。能兼得两者之人已是少之又少,而李世民却是三者兼得得不世出的大才。而窦建德与这样的人并存于世,莫说是要一统江山,就算是割据一方也是不可能的事,李世民生来就是要建功立业的。对于这点窦建德倒是有清楚的认识,所以被俘虏时才会说出那句名言:'今日不自己来,恐怕有劳你远取。'。

李世民

其五:手下没有指点江山的人才

窦建德手下虽然人才无数,谋臣武将云集,但是却没有一个能指点江山的当世大才,更没有极具远见的有智有识之辈辅佐,这样的政权一般没有一个具体的定位,割地称王就算是摸到天花板了,更不会有相应的大策略。而李世民手下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皆是能定天下大势的王佐之才,优劣之势,不言而喻。

虎牢关遗址

综上所述,窦建德败是必然的,这点基本不会有任何疑问。但是他却败得如此突然,败得如此让人不落忍,甚至可以说败得如此窝囊,却是让人意想不到的。纵观当时形势,其实窦建德完全可以不必败得如此之快,而且以河北之地,燕代之众,李唐若是强取河北,也必定会是一场长期的拉锯战。那窦建德之所以会如此结局,只能说四个字,败于仁义。

首先,乱世之中,大仁不仁,才是真理。做事要依法,要公平,而不是以仁德求名,导致管理混乱,这样只是小仁,最终只会害人害己。只有心怀天下,有大格局的人,才会最后终结乱世,还天下苍生一个太平。

还有,窦建德不应该在自己已经屡战屡败的情况下,依然奋不顾身地去洛阳替王世充解围,而是应该弃虎牢关,而转而西北,攻取河阳之地,然后进兵安邑,直取河东,趁李唐主力在洛阳附近,攻取李唐腹地,纵然不能成功,也可以起到围魏救赵的作用,而一意孤行就王世充,结果与李世民虎牢关决战,一战被擒,彻底失去了退路,若大的基业,顷刻间崩塌。而李唐杀他,正是因为他的仁,只要窦建德活着,河北燕代之众将很难一时间平定,只有杀了这个河北领袖,大夏政权故地就算反叛也不会成太大的气候。而相反王世充,却没有被李渊处死。

洛阳虎牢之战

只是窦建德这样一个好人,却成为了一个历史笑话,十万雄兵被三千轻骑所败,生死国灭。后人至今还在祭奠他,多半是因为对他的失败不忍,且尊重他的仁德之名。可惜了一代枭雄,本可以更加光鲜的据守抗敌,延续大夏政权和自己的政治生命,最后却因为选择不当,致使大厦倾倒只在訇然之间。

可惜这一代枭雄,成也仁德,败也仁德,亡也仁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