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 | 《最好的告别》:直面死亡,是对生命最后的善待
最好的告别
归途已定。一个人走到生命的最后,到底能不能安祥而平和地离开这个世界?死过的人,不可能告诉我们。没有死过的人,自然也不可能真正理解。但是,我们一直在倡导“善待生命”,而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能否尽可能地不搞得那么悲怆和痛苦呢?
作家蒋林的长篇小说《最好的告别》,正是对这一问题的有益探讨。身体力行参与医院临终关怀5年,蒋林对“生命的最后”的思考,被浓缩在一老一少的两个将逝者身上。
曾目睹妻子在病痛的折磨下去世,凌老先生希望自己能少一点痛苦,走得体面一些。因此,在被确诊为肺癌晚期,无法治疗之后,他选择了离开医院,去了一个名叫怀人居的地方。怀人居是一个临终关怀机构,住的都是一些将死之人。而在那里,他又遇见了年仅十岁的小可,一个来不及过好余生的癌症晚期患者。
蒋林在小说结构和文字方面的把控能力,让人叹为观止。面对这样一个直面死亡的题材,他并没有把故事写得很悲痛,而是通过两条线索的反复交织,简单的人物关系,和朴素的文字,把故事讲得平和、安静,甚至唯美。但是,故事本身并不平静,所有的冲突都在暗潮汹涌,并且极具社会普遍性。
当凌老先生选择离开医院去怀人居时,马上遭到儿女的反对。在明面上,这样的冲突只停留在父子和父女之间,但却反映出更大的社会背景。儿女之所以反对,除了觉得自己应尽子女之责,为父亲的生命尽最大的努力,还要面对社会的舆论压力。谁担得起不孝之子的罪名呢?
尽责,尽孝,尽人道,但没有人问过患病者本人的意见。将要赴死的人,却不能决定自己在死的道路上少受痛苦和折磨,更不能选择死去的方式。这才是中国传统社会,对于死亡的真正态度。也是这部小说所探讨问题的价值所在。
人的出生,并不由自己决定,而人的死亡,其实也不能本人决定。决定死亡的,除了可怕的绝症,竟然还有可爱的亲情。那么,我们能够决定的,又是什么呢?住进怀人居的凌老先生,开始坦然面对将要到来的死亡,并通过写作《与人生言和》,回忆漫长而平凡的一生,寻找人生的意义所在。他发现自己的一生,其实都是被裹挟的,父母、妻儿、工厂、上级……都在左右他的人生。人,活得并不自由。这也坚定了他要自主生命最后时光的决心。
争议永远存在,比如绝症是不是应该放弃治疗,比如谁来决定谁的安乐死,比如人道和法律的冲突……显然,蒋林并不打算通过一部虚构的小说,来号召人们向凌老先生学习,而是希望读者一起来思考,当生命无奈走到最后,我们到底该如何直面死亡,如何去告别。若到此时,能够坦然直面死亡,就是对生命最后的善待,于亲人而言,也是一种最好的告别。
没有过好一生,是遗憾,来不及过好余生,也是遗憾。无论人生的终点在哪里,我们需要过好的,其实永远只有当下。哪怕是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恐惧和痛苦马上来临,也要珍惜身边的温暖、幸福和希望——这就是《最好的告别》。
《最好的告别》长篇小说 蒋林著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8年7月 35.00元
戳原文链接,可购阅
荐书.鉴影
书评
推新书
个性影评
来稿及推广
19210247@qq.com
公众号:jianshujian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