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经之二四、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帛书校订本: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寂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筮,筮曰远。远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白话通译本:
有那么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它在天地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无声啊,无形啊,独立存在、运行不止、永恒不变,它可以说是天地的母体(产生的根源)了。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给它取了个小名叫“道”。我勉强给它取了个名叫“大”,“大”有广大无边,运动不止,遁环往复,生生不息的意思。
大道是广大无边,周流不息的,天、地也是广大无边,周流不息的,那么遁道而行的王道(治理天下的法则)也应该是广大无边,周流不息的。宇宙中有四大,王道就是其中之一。人类及其社会取法地(道)。地取法天(道),大道取法自然(事物的本原)。
解读与评述:
本章承接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四章“道冲,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兮,似万物之宗”、第十四章“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指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计,故混而为一”、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物,惟恍惟惚。惚呵,恍可,中有象呵;恍兮,惚兮,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情呵;其情甚真,其中有信。”全面阐述了“道”具有浑然一体,广大无边,运动不止,遁环往复,生生不息的特性。进而引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即天人合一的思想)。
老子,实际上是中国的先古们认为天地万物是自然而然生成的,天地秉承这一特性,自然而然生成万物,没有刻意去安排天地间的万物的盛衰存亡等主观意愿,所以老子在第五章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话。由此类推,同样作为天地间的人,自喻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及其社会无论其多么的伟大和杰出,也不会摆脱其自然属性,即生老病死,盛衰存亡的命运。人类及其社会要想实现生生不息的自然状态,也必须效法自然,实行所谓“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王道。
所谓王道,在老子看来就是效法天地(道)。老子说:“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所以施行王道的圣人要“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要懂得“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和“为腹不为目”的重要性,运用“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手段,才能实现“为无为,则无不治”,“夫唯弗居,是以弗去”的伟大功业。
在老子看来,效法天地的王道,首先在于法地(道),所以老子特别重坤柔。老子说“上善若水”,希望我们人类要学习水的“不争”、“不盈”、“以柔克刚”的特征;通过“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等自然人文现象,要懂得“曲则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道理并笃行之,达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才能最终实现“道乃久,没身不殆”,平平安安地渡过人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