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望道——别人翻译的是书,他翻译的是一把给中国的钥匙

真理是什么味道?这个答案应该只有中国共产党人才知道,真理的味道是粽子配墨汁的味道,甜甜的,没有苦涩,很甜很甜的味道。要问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人才知道,因为我们革命者的先驱陈望道先生曾尝过。

那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下午,浙江义乌的初春,天气还没有那么热,暖春的清风吹拂着义乌这座小城,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祥和。可就在义乌陈家的柴房里,一个青年正在做着一件足以载入史册的工作,翻译《共产党宣言》,这个青年就是陈望道。

母亲不知道他在做什么,只知道儿子在柴房里,不停地写写画画,一整天都不出来走动一下。她虽然不知道儿子在写什么,但她却知道,一直不活动对身体不好,这是一个母亲对儿子的关心。这天,母亲做了几个粽子,端着一碟红糖水,送到了柴房。

“参一,我做了几个粽子,给你端过来了,你先放下东西,吃几个,我都剥好了”

“好的,姆妈,你先放那儿,我待会儿就吃。”

虽然很担心儿子,但母亲也知道,自己留在这里,只会打扰到儿子。

“记得蘸着红糖水吃,那样比较甜,吃完东西就放那儿,我待会儿来收。”

“好的,姆妈。”

沉迷于写字的儿子头也不抬的答道。

过了一会儿,母亲看时间,觉得儿子已经吃完了,就过去收拾碟子,到了柴房,一边收拾一边问儿子:

“粽子甜吗?”

“甜,甜,甜。”

儿子还是头也不抬的答道,但三声甜却是让母亲最欢喜的答案,可是收拾碟子的母亲突然发现,红糖水好像没有少,更没有蘸过的迹象,于是看着儿子问道:

“参一啊,你有没有蘸红糖水?”

又听到母亲的问话,儿子这次抬起了头,对着母亲答道:

“蘸了,可甜了!”

说着还一脸笑容,可是母亲看着嘴上满是黑黑的墨汁的儿子,怎么也笑不出来。

参一是陈望道的原名,望道则是他后来改的名字,寓意渴望大道,1919年底,他回到了老家义乌,在这里完成了对《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并替我们尝了真理的味道,粽子蘸墨汁——可甜了。

陈望道出生于1891年1月18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语言学家、翻译家,在修辞学上有着丰碑般的建树。

陈望道有两个舅舅,算是他的启蒙老师,可这两个舅舅走得是两个极端,一个崇尚微言大义,写文章用当时的话说,就是喜欢写清真文章,这个清真可不是清真寺的清真,而是指写文章喜欢简洁通达。清真文章没有多余的话,言简意赅,但这样的文章并不适合参加科举。陈望道的另一个舅舅是科举出身的秀才,他的文章非常重视辞藻,这个舅舅每每喝上一点儿小酒,就能说出各种华丽的辞藻。六岁的陈望道,对这些华丽的辞藻非常喜爱,所以他和这个舅舅的关系要更好一些,可是当他问舅舅,这些辞藻为什么要这么用的时候,舅舅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中学毕业后,陈望道要选专业了,当时法学专业是非常吃香的,当然,现在法学专业也很吃香。陈望道对法学专业说不上有多喜欢,但也有不错的感官,可是母亲却不怎么愿意他学法学,因为在母亲的认知里,学法学的都当官了,而当时的世道,当官肯定是要杀人的,她不想自己儿子去杀人。

母亲不同意,加上陈望道对法学也不是非学不可,就转学了文学。

1915年,辛亥革命已经结束,建立了共和体制,革命成果却被袁世凯窃取,并在1915年12月12日公开复辟称帝了。局势变换,像陈望道这样的学生,都希望能够找到救国的办法,挽救多灾多难的国家。几经劝说,陈望道终于说服父亲,允许他出国留学,就这样,陈望道第一次离开了华夏大地,去往日本求学。

在日本,她进入了以语言学、修辞学著称的早稻田大学,开始主修修辞学。也是在这期间,陈望道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接触到了共产理论。

1919年是风云骤变的一年,袁世凯为了稳住自己的位置,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签订的消息一传出,中国学生炸了,国内外的青年学者炸了,学生游行,讨论,呼吁政府不要签订条约,陈望道也在同年6月回到了中国。

回国后的陈望道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院当了一名教师,在授课期间,他经常向学生传达改革、改良的思想,一时间,他成为了一师新文化运动的核心,甚至惊动了反动派,将他逮捕了,之后闹出了一师风潮,当局迫于压力,释放了陈望道。

可是这次对陈望道也是不小的打击,虽然他屡屡向学生们传达新思想,新文化,可是中国的道路究竟该怎么走,他也不甚清楚。就在这个时候,一本日文版的《共产党宣言》辗转来到了他的手上。国民党元老戴季陶原本打算自己翻译这部著作的,可是他发现,自己并不能很好地翻译这部简短却充满灵魂的作品,要翻译《共产党宣言》,首先要对马克思主义有所了解,其次要懂日、英、德中至少两门外语,最后还要有深厚的文言文功底,他虽然自认文学功底不差,但要翻译《共产党宣言》还是差了一点儿。于是几经介绍,找到了陈望道。

拿到《共产党宣言》的日文本和英文本之后,陈望道就带着无数人的希望,回到了家乡义乌,开始潜心翻译这部简短却精炼的著作。在陈望道之前,孙中山等人也翻译过《共产党宣言》,所以陈望道并不是翻译的第一人,但孙中山等人都是节选翻译,并没有完整地翻译出《共产党宣言》。

回到家里,陈望道没有在大堂翻译,而是去了柴房,两条长凳一块门板就是一张桌子,一捆柴火就是凳子,就这样,陈望道经过4个多月的努力,终于将《共产党宣言》完整地翻译了出来。

1920年8月,中文版的《共产党宣言》刊印发行: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

首次刊印的1000本,一经出售,很快就售空了,1920年8月到1926年5月,《共产党宣言》重印17版,全部售空。

陈望道在翻译结束后,受陈独秀的邀请,成为了《新青年》的一位编辑,并在1920年5月,以《新青年》编辑部为中心,与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人建立起了中国最早的共产党组织,陈望道是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之后,国内党组织虽然屡遭挫折,但一直在茁壮成长,直到最后,建立了新中国。

陈望道翻译的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个给中国的钥匙。

作者:苦莲

部分内容为文学杜撰,如有错漏,欢迎指出,写作不易,点赞是最让我欢喜的鼓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