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教——《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观与思

初冬时节的校园,连空气都氤氲着冷。可就是在这冷冷的天气里,一节《植树的牧羊人》却给校园增添了一抹暖。

这是一节“小组技术”过关展示课,听课的教师很多,有校内同学科的语文教师,也有兄弟学校来观摩的老师,济济一堂,很是隆重。

上课的是一位女教师,很年轻,但在授课的各环节上,却称得上游刃有余,举重若轻。

先是结构梳理,蓝本是书中“思考探究”部分第一题——“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与牧羊人的三次见面,每一次见面牧羊人都在走向衰老,而他生活的高原却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变得更好,更美,更宜居。

教师的提问如清泉,泠泠作响;学生的回答如环佩相交,切切如丝。于听者来说,这样的问答是一种享受,也对文章的内容渐渐清晰。

随后,是对人物形象的挖掘。授课的形式先是自学,“默读,再次走进课文,用直线画出对牧羊人描写的语句,并谈一谈你对这一人物形象的初步印象”,教师的教学指令很是明确,而在自读提示里,教师让学生从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角度进行分析,更使学生在自读课文的时候有了明确的方向。

教学的环节是紧凑的,随着学生对牧羊人形象的清晰,教师开始有意地深化学生对牧羊人人物形象的理解。

轻轻地,屏幕转换,下一个问题开始呈现:“组内讨论,选出最有代表性的两个词语写在侧面黑板上,并用'从……这句话能看出,牧羊人是一个……的人’来汇报。

学生的分组讨论开始了,因思想的碰撞,讨论是热烈的。身处其中,学生清脆的声音时时撩逗着我的耳膜,痒痒的,让你悦然,让你欣然,因为,每一组学生都是那么地投入,每一名学生都是那么地认真,这样的课堂,是学生的思想真正流动的课堂。教师在各小组间翩然,停下来了,适时地一两句指点,好像富有魔力一般,总是会让学生豁然。时间缓流,阳光从窗外照了进来,涂亮了教室中一切的景,包括人。我看到了学生的脸上有了光,因为语文而散射出来的光。

“同学们,请把你小组选出的最有代表性的两个词语写在侧面黑板上。随着老师话语的结束,八个小组,八名学生,站到了安放在教室墙壁上的小黑板前。“嗒……嗒……嗒……”“唰……唰……唰……”粉笔和黑板的摩擦发出阵阵似音乐般的响声,当声音结束的时候,已有文字在上。

轻轻地,温柔地,教师询问着,询问着学生为何写这样的词语,为何这样的词语就能概括出牧羊人的性格、品质。

这询问,是师与生的对话。而在这对话中,融入了间接描写和直接描写运用,修辞手法的使用,细节描写处理,词语的准确运用……语文知识大量融入其中,涵盖量很大,很丰富,很语文。

而最后,归结到一点,这样语文元素的运用,都是为了要写出牧羊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

课结束了,回味还在脑间徜徉。

这是一节好课!这的确是一节好课!可这样的课,我却上不来。

这节课,似滚滚东流的水,在行进的过程中,被分成了多个支流,而这些支流,在融汇后继续东流,水量增大,气势增强,最后,百川入海,归为一统。

这节课,以自学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展示的时候无所不通,在语言和思维上,使学生都得到了训练。课堂活动指向了语文的核心素养,这样的课,就算是好课。

可我不谙小组技术,也不是语文教学的八臂哪吒,所以,我不能平行地,让语文教学蔓延到语文学科的各个方面。

我习惯了,习惯了从一点出发,慢慢地,领着学生深入文本,沿着语文的河,撑着篙,漫溯。

所以,如果我上《植树的牧羊人》,情形会与伊有所不同。

我会怎样上呢?在听完课后,我的头脑里,浅浅地,有了这样的思考。

如果“小组技术”是横向的,我的授课就是纵向的。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的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要能由浅入深地,一步步地,领着学生走向文本的更深处。所以,在剖析文本之始,我会问学生,“同学们!《植树的牧羊人》一课写了什么内容?”

这个问题很浅显,浅显得在课文的预习提示里,就已经明确地告诉了我们: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最终,靠自己的体力与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美丽富饶的田园。

那么,作者是怎么写的呢?怎么写是有关一篇文章的写作手法的问题,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课文无非是个例子,通过这个例子,我们要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那么,通过《植树的牧羊人》一课,能让学生学到什么呢?

《植树的牧羊人》的体裁是小说。既然是小说,就有小说的特征。

“本篇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这是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

学生回答后,我随之会问学生:文中的人物都有谁?

人物有两位:“我”和牧羊人。那,谁是主人公呢?

大多数的学生会说是牧羊人,但,也可能有学生会说是“我”,毕竟,文中的“我”是从开头到结尾都存在的人物。

可我要让学生明确,小说的情节主要写的是种树,而种树的主体是牧羊人。所以,主人公是牧羊人,随着分析的深入,学生是能够领会出来的。

确定了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接下来,我会问学生:小说中的人物,是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下产生交集,发生故事的呢?

随着问题的提出,我和学生一起,进入小说虚构的故事中,回到那1913年,“我”和牧羊人相遇的贫瘠的高原。

我会让学生默读“我”初遇牧羊人的这一部分,拿出手中的笔,圈点出该部分写高原环境的词语和句子,以及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然后,我会问我的学生们:此时的高原,是什么样的高原?初遇的牧羊人,在“我”的眼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随着我的提问,学生会告诉我他们眼中的高原,他们眼中的牧羊人。

问题的回答是要结合原文的,我会让学生读,读文中有关高原情况的语句,读描写牧羊人的语句,在品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而学生的表述,是总结性的,我想知道的是,他们是怎样得出这样的结果的。毕竟,语文学习,过程永远比结果重要。

所以,接下来,我会问:你是怎样知道高原是这样的高原,牧羊人是如此的牧羊人的呢?

在学生的回答中,会涉及到关键词语的运用,正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运用,甚至,修辞的运用。这些语文元素,才是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应该教会学生的。

“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此处比喻修辞的运用,强调了牧羊人对这片土地的重要性,他的到来,是神秘的,因为,他能够给这片土地带来希望。

随着文章的时间脉络,我会领着学生分析“我”与牧羊人的第二次相见和最后一次相见。这两次相见,同样写到了高原的情况,也写到了牧羊人,我会再次让学生找描写高原的句子,描写牧羊人的句子。当学生找到相应的句子后,我会让学生比较一下,这两次相见,和第一次相比,高原的不同,和牧羊人的不同。

高原是变化的,以前的荒原变成了绿洲,以前那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原在变好,变美,而牧羊人却在变老。但,始终不变的,却是牧羊人那锲而不舍的,坚持种树的心!

很自然地,我会让学生分析:老人32年来坚持植树,他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在思考中,学生应该能够注意到,在文章的首尾两段,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这首尾两段,开篇点题,结尾扣题,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了一个无私奉献,坚持不懈,富有爱心,不图回报的有毅力,安静而不张扬的牧羊人。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说,“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这句话,把牧羊人提高到了神的地位,真是这样吗?我疑问着……

因这疑问,我想问学生,“牧羊人为什么32年来坚持种树?

种树之始的他,心中到底是怎样想的呢?

为了探寻这个问题的果,我会让学生回到文本中去找答案。在文章中,写到牧羊人“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他是觉得没有重要的事情去做,才动手种树的。而当种树成了一种习惯后,牧羊人才变得不同了起来。

由此,我要告诉学生,人生于世,活着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唯有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人生才有价值。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会让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变得高尚起来,纯粹起来,无私起来。

这是我对这篇小说的拓展,对这篇小说的深化,不一定对,但,我仍然要这样讲。因为,这样的解读,我喜欢!

我相信,我的学生也喜欢。

如有可能,我会让学生写颁奖词,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文字给牧羊人颁奖,以这种语文味的教学让课堂如花一般绽放,这样的课堂才是美的,真的,有趣的。

这样讲授的《植树的牧羊人》,究竟会怎样呢?我期待着……

(0)

相关推荐

  • 听三读一写感受与建议

    听三读一写感受与建议

  • [红顺视点]:我信奉的教学观1、先学后教...

    [红顺视点]:我信奉的教学观 1.先学后教,边学边教,教后复学,为教而学,教学相长. 用以致学,学用互哺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做合一. 2.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教会不如学会,学会不如会学,会学不如 ...

  • 《植树的牧羊人》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牧羊人的情感. 2.通过读与写,了解牧羊人的形象,感悟牧羊人创造奇迹的意义. 教学过程: 1.默读(8分) 要求(1)将自己生疏的字词整理到笔记本上. 废墟 ...

  • 评估促发展,教育沐春风——辛置小学迎接市教科院领导教学评估检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在这春意盎然,清风拂面的季节里,市教科院王丽杰主任.齐海峰老师.卢蕊丽老师,教育办张主任.尹老师一行于5月6日莅临我校,进行了全面的教学评估检查 ...

  • 教场里长大,琼花观办公,他为扬州编了上百本书

    出生在教场的祖传大院子,读书的时候是在梅花书院,工作后办公是在盐运司衙门和琼花观. 江苏省作协理事,扬州市作协主席,扬州市庭院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杜海,他的成长生活轨迹,简直太让我这个老扬州羡慕了. 作 ...

  • 三种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比较

    从学习主体的视角,建构主义有三种类型的理论,从而形成了三种有差异的教学观: 内部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本质是每位学习者知识建构过程,没有学习者本人的主动建构便没有真正的学习.其教学主张建议教师的角色应该是 ...

  • “散文”“民间文学”阅读教学观课前思考

    这一次培训的主题是"不同文体的阅读教学",恰逢各年级都换成了统编教材.统编教材带给我们一线老师的最大福利就是指向非常的清晰.所以,我们是在这样的背景来思考"不同文体的阅读 ...

  • 我的语文教学观 ——大幅缩减语文课时数。...

    我的语文教学观 --大幅缩减语文课时数.在古诗文里疯狂背诵是自作多情. 语文是大学科,语文要大学习. 就课时而言,中小学每周6节以上语文实在太多,严重挤占了数理化学习时间.如果真的要减负,就必须减少课 ...

  • 我的语文教学观(原创) 语...

    我的语文教学观(原创) 语文课无非是在课上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着力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背"的能力: 无非是引导学生在课下养成博览群书.勤于实践.乐于表达的习惯: 无非是坚持激励 ...

  • 教学视导明方向 精准引领促发展 ---衡阳市教科院初中教学视导简报

    教学视导明方向精准引领促发展 衡阳市教科院初中教学视导简报 为进一步推动市直初中学校初二.初三学考(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十个科目)教学工作科学.有序.有效开展,增强教学及复习备考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