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记·塔

我喜欢塔,可能是因为它有一种伶珑的外部结构。到外地旅游,逢塔是必游览的。去过西安的大雁塔、小雁塔,以及延安的宝塔,每一次,都试图登上生满青苔的塔顶,感受那种“俯视红尘”的感觉,对它的敬畏也油然而升。

我居住的小城以南,距环城河岸不远,并排着三座土山,当地人叫它三山子,现在已是一处集山水景观与游乐为一体的大型公园了,中间的那座山上,就矗立着一座塔。

塔叫宏蒙塔,取自古人算圣刘洪和大将蒙恬之名和姓的谐音,因为他们和我一样不例外地成为家乡的一方人氏。塔于我并不陌生,从塔基初立,我就在观望它了。站在我们办公室的三楼的窗口,就能远远地看见那座高高的脚手架,看着它一级一级地砌成,一重一重地高筑,春来秋往,直至建成。

春天,塔的身影浮现在花云树海之中,而秋天,塔就耸立于绿水青山之上,举目临窗,但见它清晰如剪的身姿,掩映在一片绿树之中,透着一身的玲珑与镌秀。我常常产生一种错觉,似乎从亘古以来,已然就有了这样的一种景致。

在我思绪纷乱的时候,常立于窗前,或面塔而坐,于匆忙中找寻一份快乐与宁静。目光每每触及那塔,凝睇之间,心田便缓缓开阔,眉际亦渐渐舒朗了。它以不变平息着我思绪的万变,以恬静慰抚我心中的燥动。曾经有一个奇怪而又调皮的举动:我伸展开一只手,在眼前做一个托举的姿势,从眼缝中看出去,那塔恰似一组玲珑剔透的雕刻,已然轻轻地托举于我的手掌之中了。但我一次也没有登过那塔。

终于,九月的一天,我约朋友一起去登塔,等临近塔下,蓦地,被眼前的塔的宏伟身姿震撼了。

塔共有七重,向后仰起头,方能看到它尖的顶端。细看,朱红的塔身,白色的塔壁,经过了彩釉的飞檐突出而高翘着,檐角下悬挂着风动的铜铃。每一重,都有四扇朱红的门,四面朱红的窗,门与窗之间相互间隔着,面及八方。塔基四围,环绕着汉白玉石的雕栏,把整个塔衬得那么古风古色,精巧细致,朴雅大方。

塔,曾经是佛教特有的建筑,至今天,历经后人的进一步仿造,它已不是佛教意义上的浮屠。然而站在塔下,我依然能感受到一种宗教般的虔诚。

轻轻的推开一扇朱门,步入塔中,顺螺旋式的阶梯缓步而上,才登了不到四五十级,就不由胆颤心惊起来,便觉气喘吁吁,两腿发软。我自小怯懦,最恐登高,只好努力地挣脱了同伴热情的搀扶,倚靠在曾经被我“托于掌心”的塔的第五重,再不挪动一步。等同伴畅笑而去,我才小心翼翼地伏于窗前一侧,向北眺望。这样,虽然不能饱览全城,却也能看个大概了。

映入眼帘的,是塔脚下的环城河,缓流着自西一路逝向东方,宽阔的河面好似一硕大的银镜,波澜不惊地映照着沿岸的团团倒柳,将优柔的绿影投入河底,水愈清,绿愈浓,挟着浓绿的清澈的河水,纤细而柔和的波纹里,漾了太阳的光辉,在风拂过后,荡起点点的银星、金星,碎金一般亮亮地闪烁着,跳荡着,示意着河水的浮动。有游人趁了佳期在河面上泛舟,耳鼓里传来桨声笑声。河的东方,一座大桥凌空而起,横贯南北,桥上车水马龙,人流如织。

河岸以北,是高楼群集的县城,楼与楼之间错落有致,房与房之间鳞次节比。不见我居住的那个角落,更不见曾因晚归而形色匆匆走过的那条弯曲小路,但望得见县广播电视大厦的尖的顶端。终于认出信用联社的办公大楼,却怎么也分辨不出办公室的窗口,于是细看,再细看,竟仿佛有些晕眩了。我几乎不敢确认,这就是我久住多年的那个小城吗?

小时候,听长辈们讲过一则笑话,说从前有个孩童,跟奶奶进城赶集来,路上老人给孙子买了一个烧饼,那孩童把烧饼拿在手里,边吃边走。刚走到城的门口,不料被路面石子拌了一跤,孩童倒地哭泣,烧饼却顺势向前翻滚而去,一路竟就翻滚出了城去。

那时就想,那个奶奶一定是小脚伶仃着,若不,何以撵不上小小的烧饼呢?长大了我才知道,这只是一个掌故,却已言明了小城之陋小。几十年前也的确是这样,大凡在小城居住过的都可以印证。如今,面对小城崭新的容貌,再去回味小城旧事,怎不令人恍如隔世,让人不敢相信但又不得不确信,仅仅二十几年光景,昔日小城未来的设计蓝图,已真切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了。

置身塔上,昂首蓝天、白云,远离了纷繁的尘世和喧嚣,周围给人是静穆的感觉,心是一种自然的宁静、淡泊,那般超然物外,那般心清志明。

面对宏蒙塔宏伟的结构,浑然的秩序,无限的涵纳,此刻我才知道,我曾将它幻化并托于掌心,而它遥对的那个我竟是这么的渺小,这么的微不足道!于此,我已十分地敬畏它了。它以另一种角度,特殊的氛围以及不同寻常的方式,使我对自己有了重新的认识,对人生有了新颖的鉴别。

那一刻,我恍然发现,塔的每一扇门,每一面窗,不都是它的眼睛,它的心灵吗?愿这塔如同它的名字一样,凭借先哲的灵气,亮亮地敞开它的心扉,展开它的瞳目,赋于人们以才智、以胆识、以纯真的激情和豪迈的雄心壮志,于每天每天,就这么静静地看小城的变化,看勇敢的创业者怎样为建设美丽的家园而不懈努力;看一代一代的子孙,生息繁衍,前赴后继、踵事增华!

当历经无数次的生灭轮回,历经无数物是人非的沧桑以后,而塔,就这样伴生着绵绵岁月,屹立于这片沃土之上,仰视星空,俯察贝石,叩开一个又一个世纪之门,窥探世间荣辱兴衰,做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人的生命只有几十年甚或百年,而塔却可以长存下去,百年、千古,自此传颂着国富民丰

(0)

相关推荐

  • 爱上一座城(上)

    爱上一座城(上) 爱上一座城,也许是为城里的一道风景,为一段青梅往事,为一座熟悉老宅.也许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城池.有朝遇见了,心便会停下来,不再流浪.――题记 2017年的古城正定,可以用奇迹来形容 ...

  • 蔚州城

    县城鼓楼     博陵    "初哉首基--"(<尔雅>·释诂第一),蔚县鼓楼镶嵌的那方匾额强调了自古"京西第一州"的重要地位.明洪武十四年(138 ...

  • 内蒙的肉夹馍:赤峰对夹

     10-29 15:00  洋人有汉堡,咱有肉夹馍.因北方多以烧饼为主食,又喜食肉,烧饼和肉这对组合,在天朝之地处处开花.能和肉夹馍一争高下的,也不胜枚举.今儿咱聊的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赤峰对夹,如果吃过 ...

  • @刘力红 老师“按腹琐记”整理笔记 | 中医学习笔记

    最近@刘力红 老师的"按腹琐记"在微博上引起强烈反响,大家纷纷响应,自我实践.@欣之心心 通过自己实践,得到一些亲身体会,并将有关内容进行了整理,与各位一起分享! "按腹 ...

  • 寒夜琐记

    这是一年中的"三九天".冷.等了好久的雪终于下了,可接二连三的就是雾霾.冬天来了,而且有些压抑.这几天,有几件事,可以放在一起作一叙述. 昨天晚上,回家晚.躺在床上就睡着了.一点多 ...

  • 小上海岁月丨旻轻:界首琐记(上)

    界首琐记 旻轻 抗日战争时期,地处豫皖边界.颍河中游的界首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国民党豫皖苏鲁边区政治经济的活动中心,是从敌占区到大后方的通商要道. 为了弄清界首的发展历史,我们曾作过专门调查,通过查阅档 ...

  • 张扣闩 || 相亲琐记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作者简介 张扣闩,安徽合肥人,庐江县作协会员.有合著<当代中国优秀作家散文选>.<虎子><大米的前世今生>等多篇文章发表在微刊.现定 ...

  • 袁运生 “画余随笔”&“画室琐记”

    画余随笔 文/袁运生 作为当代的中国画家,这条路回想起来,味道颇为苦涩!也许,我们的苦涩可以换来下一代中国画家去追索真正的自信.难道还要假装活得很滋润.很自信.很体面,而不觉得羞涩,跟(指跟西方的风) ...

  • 限号琐记

    进入冬季,北方的雾霾悄悄地来了,开始在天空中肆虐.10月19日清晨,天空阴沉沉的,灰蒙蒙的,给人的感觉,好像有雨要不期而至,可是,直入鼻腔的怪异的气味让人确信是雾霾笼罩的结果,给人造成了下雨的假象.长 ...

  • 体检琐记

    今日出门,忽觉东风已暖,蓦然间,才觉知到,春天是真的来了. 出门的方向,是奔往城市的东南,我将去位于那里的中日联谊医院,进行一次健康体检.这是宽城区教育局组织的一次惠师举措,常言说"送啥都不 ...

  • 上海琐记—蔡尚都 实验小学虎山校区 三(5)班

    少年文学院走读上海系列之1 上海琐记 实验小学虎山校区     三(5)班   蔡尚都 上海并不陌生.小时候去游玩过神奇的极地海洋公园.这次,我背上背包,拖着行李箱,乘上旅游双层大巴车,第一次离开爸妈 ...

  • 【小哈叙事】一周琐记/认真生长

    一月的最后一周,忙乱中过去了,但是基调如最近的天气:暖暖的. ​1.安稳的依靠 妈妈眼疾,她的难受.痛苦我都没能陪着经历.住院的日子里妈妈很坚强.没有妈妈在的家里,一切那么没有生机.乱乱的屋子.凑合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