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逻辑课

失控的逻辑课

1

温彻斯特大学的秋季学期开始了,选修“逻辑与推理”的学生们却陷入了焦虑。他们查不到负责授课的威廉斯教授的任何蛛丝马迹:网络上没有他的研究成果,学校年鉴里也没有他的照片!

威廉斯教授好歹现身了,但他没带讲义,没有课本,只做了十分钟的简短说明:这门课他只出一道习题、一件发生在未来的谋杀案。有个叫波丽的女孩,高中欢送晚会后回到家,第二天便不见踪影。如果在学期结束时还没有将她找到,不仅这门课过不了,波丽也会被人杀害!

在接下来的课程当中,学生们利用教授提供的线索展开调查。渐渐地,他们发现,这并不是一道简单的逻辑习题,它与当地二十多年前发生的一桩绑架案惊人地相似,到底何为真实,何为虚构?是否与威廉斯教授不可告人的过去有关?这门逻辑课会不会走向无法收拾的失控状态?

这究竟只是一门单纯的逻辑课,还是一场玩命游戏?

小说《失控的逻辑课》的作者是美国作家威尔·拉凡德,在肯塔基州一家地区学校任教,教授文学与写作。拥有巴斯德学院创意写作硕士学位,曾在许多刊物上发表短篇小说。《失控的逻辑课》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原名《 obedience》,意为“服从”

2

还是先从心理学家米尔格兰姆的两个实验开始说起吧。

    其一。

一个被试者,受命于一个装扮成教育权威的人,被要求向隔壁房间里的装扮成学生的实验者提问,并在实验者回答错误的时候,给其电击的惩罚,当然,被试者不知道电击惩罚的仪器实际上是假的。被试者被告知这样做是为了测试体罚与学习记忆的关联性。实验者不断答错问题,教育权威会要求被试者加大电击的瓦数。惩罚电流会从75V,逐渐升到450V。被试者看不到所谓的学生,只能听到在不同的电流击打下,他的愈来愈厉害的惨叫声。学生会抱怨说他的心脏病要犯了,他的血管都要凝固了,甚至在330V的电击之后,他会变得安静异常,彷佛已经昏死过去。有些被试者会感到不安,要求查看学生的情况。有些在获得他们不承担任何责任的许诺后继续试验。还有些在听到学生的惨叫后会笑出来。若是被试者表示想要停止实验时,教育权威会依以下顺序这样子回覆他:

请继续。

这个实验需要你继续进行,请继续。

你继续进行是必要的。

你没有选择,你必须继续。

如果经过四次回覆的怂恿后,参与者仍然希望停止,那实验便会停止。否则,实验将继续进行,直到参与者施加的惩罚电流提升至最大的450伏特并持续三次后,实验才会停止。

令人吃惊的是,约有65%的人,会一直把实验进行到450V。尽管他们在此过程中,会感到不安,甚至有些人还提出过质疑。但是他们面对权威的压力,并没有坚持把实验停下来。

    其二。

一个自称是警察的人,打电话给一个商店的老板,坚称已经发现该商店的某个女店员偷窃。并说证据就在她身上。他要求老板对该女店员进行搜查,老板听命。他要求把女店员的衣服脱下来,老板听命。他要求老板让赤裸身体的女店员做两腿开合跳,老板竟也听命。而那个女店员,面对这样的屈辱,竟也不拚命抗拒。

毫无疑问,这两个实验的设计很卑鄙。然而,这两个实验也不容置疑地说明了,在遭遇权威者下达违背良心的命令时,有勇气拒绝的人,真是不多。

米尔格兰姆

其实,在人类史上,在社会生活中,违背良知,盲目服从的事情,比比皆是。那些在战争中,在奥斯维辛或南京,眼睛都不眨一下就去屠杀平民和妇孺的人,长官要他做,他便去做,他们天性就是杀人狂吗?那些曾经瞪着眼睛说亩产万斤两万斤,把自家铁锅都砸了去大炼钢铁的人,他们天生就喜欢以谎言为食粮吗?那些因为各种荒唐缘由纷纷落马的高官,当初在主席台上各种宣讲时,不也掌声雷动吗?下面的人群果真辨不出那是真假?那些在背地里批评上级昏聩无能的人,为什么依然还对上级唯命是从?他们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他们真的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

实验证明人性确有荒谬处,表现为对各种权威的迷信及盲从。但愿真懂了自己荒谬的人,今后能够少犯错或者不犯错。至少在决定做某些事情的时候,能够先听听良心怎么说。如柏林墙那个把枪口抬高了一厘米的守卫。

回过头来说这篇小说。威尔·拉凡德写这故事的初衷,便是受米尔格兰姆实验的触动。大约便是想说明,不要太轻易相信所谓的权威,要警惕啊!

3

回到故事开端,温彻斯特大学的秋季学期开始了,选修“逻辑与推理”的学生们却陷入了焦虑。他们查不到负责授课的威廉斯教授的任何蛛丝马迹:网络上没有他的研究成果,学校年鉴里也没有他的照片!

威廉斯教授好歹现身了,但他没带讲义,没有课本,装束气质也与其他教授明显有别。他只做了十分钟的简短说明:这门课他只出一道习题、一件发生在未来的谋杀案。有个叫波丽的女孩,高中欢送晚会后回到家,第二天便不见踪影。如果在学期结束时还没有将她找到,不仅这门课过不了,波丽也会被人杀害!

在接下来的课程当中,学生们利用教授提供的线索展开调查。渐渐地,故事的主角玛丽(一个一心想得到完美学分的单纯认真的女孩)、布莱恩(一个始终走不出哥哥自杀所带来的创痛的迷茫的男孩)、丹尼斯(一个极善于与人沟通,富于魅力和野心的年轻人。是玛丽的初恋男友,但为另一个漂亮女孩抛弃了她。)发现,这并不是一道简单的逻辑习题,它与当地二十多年前发生的一桩绑架案惊人地相似。威廉斯所给出的线索照片中,玛丽发现了自己好友桑玛的身影,她满心疑惑去找威廉斯教授询问,在他的办公室认识了他的助理特洛伊。布莱恩在酒醉后遇到一个自称为波丽的女孩。继之他发现威廉斯请来讲述二十多年前的那起绑架案的警察是个假警察,他去案发地调查当年的绑架案,被告知威廉斯曾经著书讲述此案,他去图书馆查找此书,却发现那书除了前几页简介之外毫无内容。丹尼斯被院长的老婆,正在修心理学硕士学位的伊丽莎白勾引,两个人之间有了暧昧关系。而威廉斯给出的线索故事,情节有些竟与伊丽莎白跟丹尼斯诉说的她本人的身世雷同。玛丽受邀参加威廉斯教授在家里组织的派对,临了,威廉斯的妻子却塞给她一个字条,说她并非威廉斯真正的妻子,只是演戏。这些诡异的事情,使得三个人对威廉斯产生怀疑,对寻找波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课程当中,玛丽灵光一现,根据威廉斯给出的线索猜出了题目中被绑架的波丽的藏身之地。同学们一片欢呼,这门课程他们已经圆满完成。威廉斯却神情怪异,自此竟然失踪。原来对威廉斯曾有的种种疑惑,促使放心不下的玛丽和布莱恩拉上丹尼斯去当年绑架案的发生地去调查。各种线索纷纷呈现,各色人等纷纷登场,他们发现真实绑架案中失踪的女孩迪安娜仍不知去向,而波丽,当年被当成迪安娜找到的女孩,原来是威廉斯的养女。他们被引到一个废弃的仓库,在那里发现了被殴打受伤并紧紧捆绑的威廉斯。威廉斯讲了一个离奇的故事,迪安娜是院长的私生女,院长绑架了迪安娜,他调查此事,却一直受到院长迫害。他把这故事设计成课程,就是想假学生之手帮助他找到真相。眼前的一切似乎都无可置疑,但是玛丽和布莱恩心里始终有种说不清的不安。

学期结束,两个人都准备回家。然而玛丽终究对故事里失踪的女孩无法释怀,她驱车去威廉斯的家里,在那里遇到了波丽及威廉斯留给她的信,信里有最后两个线索。红色的思域车,和黑色的拉布拉多犬。她勇敢地去了院长家,与院长进行了一番试探性的谈话。在院长家里,她发现伊丽莎白有一辆红色的思域。随后,她赶去院长的私人游艇处,在那里,险些被院长雇佣的退休警察抓住。惊恐的玛丽驱车逃回学校,在路上偶遇一个穿着长袍,牵着一头黑色的拉布拉多犬的男人,她跟随着他,一路来到了学校最高处的一个大教室。

与此同时,回家途中的布莱恩回顾整个事件,忽然觉得威廉斯可疑,放心不下,赶回来找玛丽。在玛丽宿舍的门前,他遇到玛丽的好友桑玛,桑玛告诉他,威廉斯出50美元,请她拍了那张发给玛丽作为线索的照片,她无意中发现了威廉斯似有阴谋,担心玛丽受到伤害。布莱恩极为气愤和担心,找出他一直保留在身边的,哥哥自杀时候用的手枪。四处寻找玛丽,终于,他也发现了那个在假期的校园里唯一亮着灯的大教室。

玛丽在教室里发现了什么?

讲台上,是衣着讲究,光彩照人的伊丽莎白,正在洋洋得意地侃侃而谈。所有与此案件有关的人都在,院长,特洛伊(他的真实身份是伊丽莎白的指导教师),威廉斯教授夫妇,波丽,退休警察,丹尼斯,所有那些在路上曾经给玛丽等人提供线索的乡邻。原来,此事竟是伊丽莎白一手策划的。二十年前的绑架案也是虚构的,为了完成她的心理学硕士论文,她导演了这一出闹剧,只为了证明,人们会以何种程度关注一个虚拟的受害人。那个牵狗的人,竟然是丹尼斯扮演的,他为了情欲及前程的考虑,不惜听命于伊丽莎白,欺骗玛丽。而威廉斯,则只不过是一个受雇于伊丽莎白的专业演员。

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的玛丽,知道真相后精神上受到极大伤害,摇摇欲跌。威廉斯上前扶住她,而她表情痛苦地看着他。正在这时走进来的布莱恩,见状以为威廉斯要伤害她,举起枪,叩响了扳机。

故事以悲剧告终。院长为自己的自私所造成的悲剧愧悔不已,与伊丽莎白离婚。丹尼斯被开除。威廉斯死了。打死他的布莱恩将等候陪审团的最终裁定。

    痛定思痛的玛丽,想起了米尔格兰姆的实验。她或许已经开始思考,为何自己已经明显感到种种不妥,却还要服从威廉斯的意愿,成为一个被利用的角色。

读完全书,我也在想,人们在面对所谓的权威,身不由己地服从的时候,他们所恐惧的,究竟是什么?他们又靠什么,来说服自己的心?

布尔加科夫的《大师和玛格丽特》里面:耶稣对彼拉多说:怯懦是人间大恶。他为什么要这么说?

武汉中心医院的医生们,他们在被领导要求不许传播新冠病毒肺炎人传人的消息,不许戴口罩,以免制造紧张气氛的时候,他们为什么会那么听话?真的就连防护都不做,以至于全医院的医护人员,出现那么多被感染者,那么多重症,更不要说不幸身故者。

陈寅恪先生说,对待学术,要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意志。医学是专业技术,客观真相不以官威为转移,拿纸去包火,只是提供了可燃物。

工作环境里的人,每个人都有领导,都面对权威,谁也不敢保证,自己就有勇气唯实,抗上。升斗小民,工作就是饭碗,谁敢砸了饭碗?还有对家人的责任在呢。但正如王小波所说,比活着更重要的,是活成什么样子。处处退让的结果,必然是无路可退。所以陈寅恪先生要疾呼“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以生死力争”,此乃理想化的境界,真的很难,也真的很宝贵。面临取舍的时候,真的需要巨大的勇气。

人性中暗弱的一面,看见了,常常会梗在心里消化不了。但是,终究我们是要面对这一切,并且一定要正视。我希望我的孩子前途光明,一生顺遂,但我也很想对她说:宝贝,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盲目相信什么权威,违背自己的本心。思考和判断,这事儿虽然繁难,但是,真的只能由自己来做。

    有悖于心,或者让自己憋屈的事,忍受不了,就坚决说不,人并不是只活眼前,只活一日三餐。

观世

观我

点击在看分享内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