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对意识形态的再生产

再生产

再生产的概念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科学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一个重要范畴,马克思认为,决定历史上社会形态不断更迭的最根本的原因,不是生产的中断,而是再生产的中断,因为人类要生活,就一刻也不能停止生产。阿尔都塞将再生产的概念与意识形态理论结合,主要论述了意识形态如何保证了生产条件的再生产,建立了意识形态和劳动力再生产之间的关联。阿尔都塞认为主流意识形态在形塑劳动力的过程中起前提作用,“正是意识形态征服的形式和在这种形式下,劳动力既能再生产的一切条件才具备”[1],这样主导意识形态参与了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并起到非常主要的作用,这也是阿尔都塞从功能向度来研究意识形态的理论旨趣。

[1] 【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泰奥德·阿多诺,等.图绘意识形态【M】.方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尔都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提出是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从之前主要从认识论角度的理解,转而更加强调意识形态的功能向度。这个观点的提出创造性地从生产条件再生产的视角出发研究意识形态。

询唤

电影从未远离意识形态。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对于电影生产的制约和影响,就如同市场经济中经常所说的那只“看不见的手”,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方向性”和“统一性”的存在。电影的生产需要遵循这种放向性或者统一性,显然是阿尔都塞所提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制约。同时阿尔都塞所提出的“人是意识形态的动物”将意识形态视为建构主体身份的实践活动,其实是国家统治阶级的意志对电影作为社会实践本身形成了一定的要求,这种制约,一种是显而易见的直接控制,如中国特殊的国情下产生的主旋律电影;另一种则是潜在的无意识流露,如美国的主流商业电影,虽然没有表面上强烈的国家意志的表达,但是其实已经通过其主流价值的渗透实现了对国家意志的遮蔽。无论是哪一种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运作,其实是在营造一种集体的统一性,通俗的来解释,就是观众看到银幕上的主体信奉某种价值观或者践行某种行为,就会反观自身“既然大家都在这么做”,“我”是不是也应该这么做,它以一种整体行为的统一实现对观众的“召唤”,让观众也来这么做,从而实现对现有的国家秩序的维护。

简单的来说,再生产,就是再加工,把原材料,加工、提炼就是再生产。它可以理解为一种重复生产,在电影当中就是在创作的过程中,对某种思想观念进行提炼加工升华,通过影像的呈现和故事的编织呈现给观众,让观众在接受故事的时候就很容易接受影片所要真正传达的理念。

意识形态的再生产指影片中携带着主流意识形态的成分,或者说意识形态通过电影创作的方式,再生产了意识形态。

如何再生产呢?

在意识形态下话语下,具备意识形态观念传达的诉求,如阿尔都塞在《国家机器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文中曾指出的,宗教、教育、家庭、法律、工会、文化和大众传媒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其功能是向个体灌输主流意识形态,使个体接受现存社会规范和社会结构,在生产关系体系内“自愿”接受社会角色,以非武力或非强迫的方式迫使个体服从现存社会关系。

电影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在当今社会中,尤其是网络化时代中已然成为极具影响力和传播力的大众文化。在意识形态理论下,电影与宗教、教育、家庭等其他的社会机构扮演的角色具有某种共同之处,即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机器,无论是电影的生产机制、电影表现的内容和形式,都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电影既受制于国家意识形态机器,也再生产这种意识形态。

电影在创作过程中,面临着对这种意识形态的原本的理念进行了加工、提炼,这个过程即是再生产的过程,电影最终得以呈现,以影像的视觉方式更加凝练和集中使得人们原来在头脑当中不是非常明确的、模糊的观念通过影片呈现出来,其实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或者说某种精神意志。直观的影像、生动的故事中让人们印象深刻,也在无意识中更加容易去接受,从而实现了某种思想观念的灌输,让观众认可和遵行。电影创作过程通过对意识形态的再生产,将意识形态转化为电影中故事的精神指向。电影所呈现了的某种精神,通过故事的方式再呈现给人们,让观众在接受故事的时候就很容易接受影片所要真正传达的东西,其实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再生产的结果。根本层面来讲,其最终维护的是社会中的主流话语的精神指向,以确保使现存社会永存。

2017年正值建军90周年,作为献礼和纪念,7月27日一部《建军大业》在全国各大院线上映,又一次掀起了人们对《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的回忆,全明星的阵容,商业化的生产和制作模式,将中国国家历史、党的历史与军队历史进行了回顾和呈现,是新时期产业化背景下,运用市场化的手段进行了再生产,让人们以新的方式去接受和认识历史。一定意义上讲,这三部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实际上是商业化的重复生产,即再生产,实际上观众对此模式已经熟悉,所以不会再产生太大的市场效应,但其基本诉求已经实现了传达,影片想通过现在有号召力的演员进行角色扮演以实现人物认同,实际上就是让观众铭记历史,从动乱和战争中抵抗和坚持下来的中国军民,都是永远值得尊敬的,现代的和平来之不易,在人物认同中,认同这段历史,认同国家和党对人民的维护和领导。以史为鉴,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维护和平稳定的现实生活,即使会存在各种问题,但是比起战乱和颠沛流离,人们会选择现实的安稳。

再如,截止到8月7日,公映11天的《战狼2》作为一部展现中国英雄的军事题材影片刷新了国产电影票房新纪录,超过之前的《美人鱼》33.9亿元的最高纪录,眨眼之前的推文中提到过,这次换中国英雄来拯救世界了,虽然在戏剧逻辑层面,吴京所饰演的冷锋角色开挂让观众质疑,但影片的基本价值观是传统中国的硬汉形象,他的最终目标诉求是保护人类的安全,归根结底也是一种维护世界和平的姿态。对于中国英雄不死吴京也在采访中给予有力的回击,为什么美国好莱坞的英雄就可以不死,中国的英雄就要去死?承载着中国姿态、传达着中国作为大国所履行的义务与职责,是中国最主流的价值取向,这就是中国电影,《战狼2》即是对主流意识形态再生产的典型案例,主流不意味着不受欢迎,也不是狭义的意识形态灌输,而是一种维持社会稳定的方式,发挥了意识形态在功能向度的作用。

电影,一面集中的镜子……

公众号团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电影学系 filmtopia电影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