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是中国唯一的一处以车马等陆上交通工具为陈列内容的专业性博物馆。位于距今8000年左右的淄博“后李古文化”遗址上,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是以一九九0年中国十大重要考古发现之一的“临淄后李春秋殉车马”为基础而建,分为古车陈列馆、地下殉车马展厅和“稷下游乐园”三大部分。非常遗憾的是最精华的地下殉车马展厅没有开放。
“万乘一览”古代四匹马拉的兵车为一乘(shèng),这里泛指所有的马车或者其它动物拉的车。这一牌坊是对古车博物馆的主题概括。博物馆冠以“中国”字样,只能理解为是“中国的古车”博物馆。它是民营的,不属于国家级的博物馆,但名称容易引起误会。
上图是复制的殉马坑
上图是出土的古车马铜制配件
根据出土陶俑复制的远古时代的最早的马车
商代曲衡车
商晚期车(公元前13~11世纪)根据河安阳郭家庄第52号出土的车资料而复原的。
西周曲衡车
西周中期的馬车(公元前10世纪)是根据陕西長安张家坡村西周井叔家族墓地出土的散件和遗物作出的复原的。
春秋战车
根據後李車馬坑十號車復原長3.04米,宽2.81米 ,车轸及四椅都是木质,车箱堅固,適應當時繁多而激烈的車战。
汉朝以后贵族出行的乘用车
《三国演义》中写到的诸葛亮发明的“木牛”,其实就是独轮车
明清乃至民国时期,北方官宦和富贵人家出行的轿车
春秋战国时期使用战车交战,局限性很大,在驾驭和交战中,战车显得非常笨拙,所以,在战国时期,赵国因为靠近北方草原游牧民族,赵武灵王就大胆改革,学习“胡服骑射”,《史记·赵世家》记载:“十九年正月,(赵武灵王)大朝信宫,召肥义(人名)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是说赵武灵王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后决定推行胡服、教练骑射,励行改革。如果不是优点明显,赵国不至于这么雷厉风行,将汉民族的宽袍大袖改为紧身束袖的胡服,将乘车作战改为骑马作战。这项改革影响深远,到了汉朝,就已经不再使用战车了。马车或者牛车,纯粹作为交通运输工具继续使用。在古车博物馆观察车的形状演变也可以看出,近两千年,作为运输工具的马车变化很小,基本没有进化。当战车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统治者想出了另一种体现权势地位的交通工具——肩輿,通俗点说就是轿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车的属性更多趋向于仪仗,而不是交通工具。《晋书·王导传》:“会三月上巳(上巳节,即三月三),帝亲观禊,乘肩轝(輿),具威仪。”古代皇帝乘坐肩舆轿子的时候是由8人或16人抬行。清朝的时候,皇帝在宫内往来时乘坐的代步工具。皇帝远行,乘坐的叫龙辇,皇后乘坐的叫凤辇,公主、皇子叫辇。龙辇前面由六匹骏马驾驭,车身镶嵌有金银玉器,宝石珍珠;车身还雕刻有龙凤图案,尽显皇家的尊贵豪华气派。龙辇仅有皇帝和皇后可以乘坐,也是皇权至高无上的标志。龙辇相关记载始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其中有“乘六马”的记载;《后汉书·舆服志》中也有“天子所御驾六,余皆驾四”的记载,这些所描述都为龙辇原型。在西方国家发明蒸汽机车和汽车的时候,大清政权的官员们却按照等级,享用“四抬大轿”或“八抬大轿”,把奴役人民作为权势的象征,这样的政权岂能长久?参观临淄古车博物馆之后,在回程的车上琢磨了一首七律:
观临淄古车展有感
中原逐鹿夺簪缨,
叱咤风云盼纵横。
华盖冠冕尘漫道,
荒村黍离血溅城。
可叹华夏常征伐,
且苦汗青少和平。
不愿天衢鞭再响,
梦乡依旧有嘶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