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丝珐琅演变,深度好文
内填珐琅的工艺流程与掐丝珐琅比较相似,只是掐丝珐琅使用的是铜片粘出图案,而内填珐琅则使用的是在金属板上铣出或者腐蚀出凹槽,再将珐琅涂料填充在凹槽内。这种工艺可以做到很精密,所以用在腕表上比较多。
珐琅彩瓷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彩瓷中最为精美的巅 峰之作,是皇 室自用瓷器中最 具特色,釉上最为精美的彩瓷器。瓷胎掐丝珐琅器的制作是由景德镇烧制的上好素白瓷送进宫中,再由宫中造办处制作完成。
康熙朝掐丝珐琅基本有三种风格:其一是具有晚明风格的大器,如故宫博物院藏龙纹大盘、仿汉壶等,这部分器物过去一直定为明晚期,但在造型釉色上已是清代康熙风格;其二是康熙时期的掐丝珐琅料颜色更纯、更鲜艳,虽然还是用的明代的一些剩料,但是纯度上更有提高。比如这时期掐丝珐琅器上一种蓝色,就是康熙朝特有的颜色。而且,康熙朝对铜的管制及使用都是由国家来掌控,所以不管康熙朝的掐丝珐琅器还是铜佛像,铜的纯度都非常高,密度大,重量也大。这也是康熙朝大件的掐丝珐琅器器形会更加饱满,看上去更有力度的原因。其三是掐丝细腻活泼,釉色纯正鲜亮。康熙朝掐丝珐琅有五供、炉、瓶、盘、盒、暖砚、笔架、香薰等,款识有“大清康熙年制”、“康熙年制”楷书、篆书阴刻款、铸款和镂空款。还有很多无款的康熙风格的作品流传于世。
明末掐丝珐琅上出现的浪漫而柔美的粉红色最值得业界关注和研究。例如,故宫收藏的万历年间“掐丝珐琅缠枝花纹盘”,整个盘心被大面积地装饰了粉红色地,显得格外妩媚动人,别开生面。也有专家认为,一些署有万历年款的粉红色釉的掐丝珐琅实际上是清代乾隆时期的仿品,对此值得业界的进一步考证和甄别。在地色应用上,除了天蓝、浅蓝、宝蓝外,海蓝色风头强劲,多有应用。而白色地、豆青地、绿色地、赭色地等则是争奇斗艳。与此同时,多地色搭配形式更为盛行。例如,万历年间的“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盘”(图7右下),从盘心柔美的粉红地色到内壁靓丽的翠蓝地色,再到沿边稳重的赫红地色与浅淡的松石绿地色,冷暖相间,错落有致,将掐丝珐琅的色彩节奏与韵律之美展示得淋 漓 尽 致。明代晚期的掐丝珐琅不但强调色彩组合上的对比关系,而且在一件掐丝珐琅上应用的釉色数量也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如故宫收藏的“掐丝珐琅花卉纹菊瓣式烛台”,共用了深蓝、宝蓝、天蓝、红色、赭色、紫色、松石绿、黄 色、墨绿、粉红、白色等十几种釉色,将掐丝珐琅固有的斑斓绚丽、对比鲜明的色彩审美特点推向了一个新高度。进入明代晚期,点润技艺又有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釉色之间的过渡要比中期更加自然流畅,并且在色域上也呈现出不断拓展的新特点,包括红绿点润、绿黄点润、黄白点润、蓝白点润等多种点润形式。
据考古发现,珐琅器最早诞生于希腊,希腊普鲁斯岛出土的公元前12世纪的六枚戒指和双鹰权杖首,被公认为 最原始的掐丝珐琅。
清朝时期,掐丝珐琅的制作工艺和地位更是达到了顶峰。康熙十九年,武英殿、养心殿设立造办处;康熙五十七年,武英殿“珐琅作”改归养心殿专门制造宫廷专 业器物,皇帝亲自授意进行景泰蓝的制作,景泰蓝工艺达到鼎盛时期。
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是一种将各种颜色的珐琅附在铜胎或是青铜胎上,烧制而成的瑰丽多彩的工艺美术品,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元朝。因其是在中国明朝景泰年间兴盛起来,因此命名为景泰珐琅或是景泰琅。后来又因多用宝石蓝、孔雀蓝色釉作为底衬色,而且“琅”的发音近似“蓝”,最 后演变成“景泰蓝”这个名字。后来这个名字广泛的包括所有的铜胎掐丝珐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