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的窑洞
温馨的窑洞
张文志
我家住在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辖区的一个小山村里,村庄好多人家祖祖辈辈住的是窑洞。
我家的窑洞独具匠心,别具一格。别人家的窑洞就一个筒子屋,室内光线很暗,并且都是锅台连着炕。做饭时烟和热气都出不去。既不卫生又不方便,同时还有很多危险。我们邻居老史家,做饭时一没小心,把一个小孩掉进滚烫的稀饭锅里,后虽经抢救保住了性命,但落个终身残废!
我家窑洞由里外三间组成,中间是厨房,两边是卧室。卧室和厨房之间各有一条两三米多长、一米多宽的走廊,这样,既利于采光又安全、卫生。但,因为走廊较长,也闹出不少笑话。由于我们兄弟姐妹多,玩耍时在走廊相撞,把头撞个大包的事时有发生,高兴时,哈哈一笑泯千愁;恼了的时候,捂着脑袋去找大人告状。大人闲着或高兴时摸摸我们的头,说一声:“不怕,以后小心点儿,玩去吧!”;大人忙着或不耐烦的时候,就没好气地说:“活该!碰得轻。看还不加小心吧?”我们一个个自讨没趣,灰溜溜地走了。时间长了,也就没人再告状了。
窑洞面积又小又矮,一间也就是十几平方米,两米半高,拱形屋顶。因为间量大怕有塌方危险。
站在炕上穿衣服,不小心,就会碰头。尤其是外来客人,碰头是常事。
但在我的童年里,并没留下拥挤的印象,还以为家家都这样呢,每天都玩得很开心。这也许就是心底宽,天地就宽的缘故吧。窑洞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冬暖夏凉,常年不用抹房。
如今,这三间窑洞还在,虽已破旧,还在为我们服务,存放东西、储菜,冬天不用取暖也不会上冻。
我对窑洞有刻骨铭心的好感,因为那是我的出生地,是我的根基,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温暖的窑洞如同鸟巢,保护我们。三间土窑洞让我们度过天真的童年和花季少年。我们兄妹八人如同小鸟,羽毛丰满后,一个个从这里飞出。窑洞便成了我们永远的眷恋和牵挂。
工作后,每次回乡下老家,都身不由己地到窑洞里转转,寻觅那美好的记忆——看看那曾经贴过年画的的墙壁、熏黑了的灯窝;伸手够一下还抹着当年黄泥巴的拱形屋顶——就好像抚摸到了那逝去的岁月.....好像墙壁还有余温,还在诉说着我童年的故事,过道胡同里好似还能听见兄弟姐妹们的欢声笑语。
我倾心把窑洞写在文字里,让晚辈了解窑洞,记住窑洞,一代代传承窑洞文化、美德与精神。二○○五年我曾作了一首小诗作为永恒的纪念:
窑洞哇——窑洞,
这、是生我的地方,
她、是我童年的见证,
她、是我温馨的家;
我、从这里迎朝阳、送晚霞,
她、看着我长大,
正因有了她,
我、才免遭风吹、雨打;
如今、我已经年逾花甲,
我也曾走过海角、天涯,
也早已住进高楼、大厦,
但,我时刻都没忘记、我童年的家!
(摘选自张文志作品《流年似水》)
作者简介
张文志,男,汉族,1947年10生,内蒙古敖汉旗新惠镇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中级经济师。
1968年5月毕业于内蒙古财贸学校。同年参加工作。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事金融工作40年。其中赤峰市林西县人行、农行工作20年;敖汉旗农行、农发行工作20年。曾任会计、主任、股长、副行长、行长等职。2007年退休。
工作期间,多次被评为先进、模范,受到上级行和地方政府晋级等表彰奖励。1979年被林西县政府评为劳动模范;1983年被林西县党委评为优秀党员,并出席林西县第七届党代会。
自1997年被敖汉旗政协聘为五、六、七届政协委员。多次被评为优秀委员,其中提案还被赤峰市政协评为优秀提案。
本人善于写作,曾在敖汉《银河》《红山晚报》等刊物,多次发表过散文,报告文学等文章。作品集《流年似水》发表后,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