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晓林 岳庆磊
来源:《历史评论》2021年第1期
“皇权不下县”很难解释古代基层社会治理。中国自先秦就开始编户入里,“里”的范围、功能与今天的社区相近,“里治”可被视为古代的社区治理样本。“里治”经历了里长官任制、里长职役制和里治官僚化三个阶段,越到后期,中央集权越得到加强。乡里制度、户籍制度与赋税制度是皇权下县的三条铁链,构成古代“家国政治”的制度基础,古代基层治理呈现出皇权控里、绅权辅里、民治于里的结构。首先,皇权控里。中国古代的“里治”,上有乡、保,下有什、伍,链入国家控制体系,统治者借助严密的户籍制度、赋税制度以及选任制度、监督考核制度,实现对里的掌控。国家权力没有成建制地直接嵌入,而是构建一个以里长为核心的基层控制网络。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统治者在户籍制度的基础上,对基层社会进行全覆盖的编网、渗透和控制,攫取社会资源,实现控制社会的目的。“ 里” 的地域编网完成之后,统治者便逐步向网内添加实质内容,使之受控于中央王朝,越发展到后期,控制力越强。其次,绅权辅里。纵观中国历史发展过程,绅权在“里治”中发挥了辅助的作用。尤其是在古代国家公共服务不下县的情况下,乡绅在道德教化、保障民生、救济互助等方面起到了有益补充。最后,民治于里。主要表现为官控里民和德化里民,即统治者借助自上而下的空间划分和制度嵌入,实现从政治和经济上控制民众,并从道德教化上对民众进行规范和渗透。
(原题《皇权如何下县:中国社区治理的“古代样本”》,摘自《学术界》2020年第10期)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