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五百七十首《李花赠张十一署》(韩愈)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四】
李花赠张十一署
【中唐·韩愈·七言古诗】
拼音版
jiāng líng chéng xī èr yuè wěi ,huā bú jiàn táo wéi jiàn lǐ 。
江陵城西二月尾,花不见桃惟见李。
fēng róu yǔ liàn xuě xiū bǐ ,bō tāo fān kōng yǎo wú sì 。
风揉雨练雪羞比,波涛翻空杳无涘。
jun1 zhī cǐ chù huā hé sì ?
君知此处花何似?
bái huā dǎo zhú tiān yè míng ,qún jī jīng míng guān lì qǐ 。
白花倒烛天夜明,群鸡惊鸣官吏起。
jīn wū hǎi dǐ chū fēi lái ,zhū huī sàn shè qīng xiá kāi 。
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
mí hún luàn yǎn kàn bú dé ,zhào yào wàn shù fán rú duī 。
迷魂乱眼看不得,照耀万树繁如堆。
niàn xī shǎo nián zhe yóu yàn ,duì huā qǐ shěng céng cí bēi 。
念昔少年著游燕,对花岂省曾辞杯。
zì cóng liú luò yōu gǎn jí ,yù qù wèi dào xiān sī huí 。
自从流落忧感集,欲去未到先思回。
zhī jīn sì shí yǐ rú cǐ ,hòu rì gèng lǎo shuí lùn zāi 。
只今四十已如此,后日更老谁论哉。
lì xié yī zūn dú jiù zuì ,bú rěn xū zhì wěi huáng āi 。。
力携一尊独就醉,不忍虚掷委黄埃。
[作品介绍]
《李花赠张十一署》是唐代诗人韩愈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可分前后二段,前十一句为前段,先作巧构形似之言,摹写李花的色白和茂盛状,再用夸饰手法写夜中的李花,而后写朝阳初照花林的景致,其体物入微,发前人所未发,是描写客观景物的笔力展现;后八句为后段,写自己感到赏花心情已远不如少年时代,李花盛开,自己却与张署同谪江陵,同悲流落,可知自贬阳山以来,政治上的失意始终笼罩在韩愈心头。这首诗写得奇丽精妙,体物入微;全诗情寓物中,物因情见。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壹/
这首诗于元和元年(806年)二月作于江陵。一个夜晚,韩愈约同是在南方量移的贬官张署去江陵城西赏李,张署因病未去,韩愈独往。游概及兴怀寄张署,故有这一诗题。张署为韩愈在京言官同僚,同贬南荒,又同遇大赦量移江陵为参军闲职,思想感情一致,故有此诗。
整体赏析
名家点评
韩愈是唐代极具独创性的文学巨匠,他的诗作一空依傍,自铸伟辞,决不在李杜之下。他长于以散文句式为诗,险句拗体层出不穷。真能截断众流,别开生面。气魄之壮,意象之奇,人罕及者。这首李花诗,作于元和元年(公元806年)。3年前,他在监察御史任上,痛感宫市弊政害民之烈,与同为御史的张署上疏力谏。德宗大怒,将他贬为岭南山阳令,张署贬为郴州临武令。后来宪宗即位大赦,迁愈为江陵法曹参军,署为江陵功曹参军。这年二月末的晚上,他携酒独游城西,观赏桃李花,诗兴勃发,写了这首诗赠给因病未去的挚友张署。
诗分三段。前五句,有如导语。写出时间地点及李花的总体印象。头两句用质朴的语言作了极为精当、深刻的艺术概括。二月末,是个没有一点月光的晦日。“花不见桃惟见李”7字,一句喝断,为一诗之魂。作者以判断的语言宣告,黑夜里根本看不见红色的桃花,只有一派雪白的李花涌现眼前。虽经风雨摧折,它那奇妙的白色令白雪为之羞愧。它像翻空的波浪无边无际!然后用一问作结:你想知道晚上李花的姿态吗?那就请听下回分解吧!
第二段以横空硬笔极写李花之雄奇瑰伟:雪白的花林像巨大的蜡烛把天照得透亮。惊醒了遍地的荒鸡,叫起了衙门的官吏。太阳也从海底升起,碧空中绽放着红霞。它们与万堆白色李花互相映射,使人眼迷魂动不敢仰视。这是何等壮伟的场景,是何等掀天揭地的笔力哦,真能令造化小儿为之失色。
“念昔”以下八句,由花及人,自伤身世。作为一个遭贬的官员虽忧感丛集,但面对李花的奇观仍很兴奋激动,不忍令其虚坠黄埃。于是独携樽酒,买醉花下,以遣春时。这种风致,何其旷达清美。如果说菊花知己是陶渊明,梅化知己是林和靖,桃花知己是刘禹锡,莲花知己是周敦颐的话,那么李花知己则非韩退之莫属了。
此诗最妙之处,在于其对李花光色之精致体察,指出它可以增明于黑夜。这是作者突破前人的发现,它提升了人们的审美能力。杨万里《读退之李花诗》曾云:近红暮看失燕支,远白宵明雪色奇。花不见桃惟见李,一生不晓退之诗。
小序云:“桃李岁岁同时并开,而退之有'花不见桃唯见李’之句,殊不可解。因晚登碧落堂望隔江桃李,桃皆暗而李独明,乃悟其妙。盖炫昼(桃)缟夜(李)云。”这些都是诗词色彩美学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杨叔子院士谈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云:“科学研究表明,光在前进中遇到阻碍,会发生折射、漫射。漫射强度与光波之长四次方成正比时,就会出现生紫烟的光学现象。”这些都说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融,是有助于艺术与科学的创新的。这也可说是韩诗给我们的一种启发吧!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春,韩愈为江陵府法曹参军,常与功曹参军张署诗酒往还。在二月底的一个晚上,韩愈往江陵城西看李花,张署因病未能同游,韩愈归作此诗以赠。
这首诗写得精妙奇丽,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诗歌前段着力摹写李花的情状,刻画从黑夜到清晨之间李花的物色变化,真是灿烂辉煌,令人魂迷眼乱。后段借花致慨,百感交集。全诗情寓物中,物因情见,可称咏物佳作。
“江陵”二语,前人多所不解。如清末诗评家陈衍说:“桃花经日经雨,皆色褪不红,一望成林时,不如李花之鲜白夺目。”实未领会作者深意。“二月尾”,已点明是无月之夜。“花不见桃”,并不是没有桃花,而是在黑夜中红桃反光微弱,看不清楚;“惟见李”,李花素白,反光强烈,在黑暗的背景中特别鲜明可见。这里以桃花作陪衬,更突出了李花的皎洁与繁茂。王安石《寄蔡氏女子》诗:“积李兮缟夜,崇桃兮炫昼。”也注意到颜色与光的关系,把桃花和李花在昼夜间给人不同的感觉形象地表达出来。最能领略韩愈此诗妙处的是南宋诗人杨万里。他的《读退之李花诗》云:“近红暮看失燕支,远白宵明雪色奇。花不见桃惟见李,一生不晓退之诗。”并有小序:“桃李岁岁同时并开,而退之有'花不见桃惟见李’之句,殊不可解。因晚登碧落堂,望隔江桃李,桃皆暗而李独明,乃悟其妙。盖'炫昼缟夜’云。”
“风揉”五句,力写李花“缟夜”的情景。诗人在低徊叹赏:城西的李花啊,和煦的春风在抚摩它,霏微的春雨去洗涤它,李花白得连雪花儿也比不上。繁密的花树林,望去象无际的波涛,在空中翻腾涌动。看,这是何等瑰丽的景象!古来咏花之作,每偏于纤巧仄媚,而韩愈却以如椽之笔,写奇壮之景,形象生新,境界宏阔,具见韩诗“思雄”、“力大”的特色。诗人接着写道:朋友,您知道这儿的李花象什么呢——那亿万朵洁白的花儿,把夜空照得通亮。群鸡误以为天明,都惊觉而啼,官吏们因此也纷纷起床了。此数语浓墨重彩,正是韩愈善用的“狠”笔!“群鸡惊鸣”之语,想象怪奇,把李花的“缟夜”渲染到极至。
韩愈是写文章的大手笔,很讲究谋篇布局,法度严密,命意曲折,一篇上下,都有线索可寻。每段每句,都要安排得法,以使文章变化多姿。“群鸡”一句,似虚似实,正是上下接榫之处,仿佛李花真的把天照亮了,而下面紧接“金乌海底初飞来”句,由虚写转为实写,由夜晚写到清晨,接得非常自然,韵脚也由仄韵转为平韵,声情一致,音节谐畅。我们看,诗人是怎样描写朝阳初照花林的情景的:那神话传说中的金乌——太阳,刚从海底飞来,半天空红光散射,青霞披开,使人眼乱魂迷,无法逼视——啊,阳光正照耀着千万树李花,繁密成堆!诗人以厚重的笔触和浓烈的色调,描绘了阳光、云彩和花树交相辉映的丽景。诗中这无比奇特的意象,正表现了韩诗“放恣横从,神奇变幻”的艺术特征。
“念昔”句以下为第二段。由花及人,感物兴怀,今昔对比,自伤身世。诗人回忆起往日少年时候,爱游赏宴乐,对着美丽的春花,开怀畅饮;自从流落不遇,百忧交集,要去看花时,未到已先想着回家了。而今从阳山贬所量移江陵,追想起自己被放谪的经过,不禁感喟苍凉。末四句更跌深一层,写自己今日尽情对酒赏花,是为了不忍辜负春光,让美好的花儿寂寞地零落在黄土里。这一段抒发个人的感慨,全用散文化笔法,而依然有着浓郁的诗味。“只今四十已如此,后日更老谁论哉”等句,虚字的使用尤为妥贴。如方东树所云:“其于闲字语助,看似不经意,实则无不坚确老重成炼者。”(《昭昧詹言》)
此诗上半段,造意奇特,气象雄浑。诗人以劲健之笔描写绮丽的景物,发掘出常人所未曾领略到的自然的美。诗中的奇思壮采,浪漫的情调,宏阔的意境和难以捉摸的纷繁的艺术形象,都表现了诗人无比丰富的精神世界。如用翻空的波涛形容李花林,写白花倒映得天亮而使群鸡惊鸣等,都是戛戛独造的未经人道之语。然而,正如李黼平《读杜韩笔记》指出的,这些诗句“可谓工为形似之言,而诗之佳处不在此”。诗人写李花,也是在写自己。上半篇极写李花的洁白与繁茂,我们不也可以联想到诗人那惊众的才华吗?时当盛年的诗人,胸怀着匡时济世之心而处于无用之地,他只惋伤光阴的浪掷,大丈夫志业无成,故在诗中借花以寄个人的深慨。下半篇惜李花也是自惜,诗语质朴,与上边华赡的写景语恰成强烈的对比,而诗中有文,则辞气更为流畅,感情也显得更为浓挚了。蒋抱玄《评注韩昌黎诗集》云:“此诗妙在借花写人,始终却不明提,极匣剑帷灯之致。”如宝剑在匣,华灯在帏,而剑气灯光却若隐若显,给观者以想象和联想的余地,这正是此诗高妙之处。
诗名《李花赠张十一署》,“张十一署”就是张署,在家排行十一。从诗的一句,我们知道韩愈是在“江陵”写的。先来看一下韩愈的时间表:【805年(贞元二十一年)春:韩愈获赦免,于夏秋之间离开阳山县。八月,获授“江陵法曹参军”。806年(元和元年)六月:韩愈奉召回长安,官授“权知国子博士”。】如此可以推出,韩愈是在806年在江陵(今湖北荆州)写的这首诗。而张署呢,我们在前面的诗也提到,他同期从湖南的“临武县”调迁至“澧li3州”(今湖南常德市澧县)。“澧县”离“荆州”很近,估计韩愈经常约张署来江陵喝酒。然而这次张署却没有来,《唐诗鉴赏辞典》里头说他病了,可能哪里有记载。我们来看原诗:
“江陵城西二月尾,花不见桃惟见李。”
赏析韩愈说,我在江陵城的城西,现在是二月的尾巴了。我在这里喝酒赏花,可是看不到桃花,只见到李花。
据说这句“花不见桃惟见李”引发了后代很多诗人的猜测,一般说法是因为暮色或夜色,桃红李白,所以红色就看不清,看不到了。不过也许当时江陵的城西就只种了大片的李树,却很少种桃树。更重要的是,韩愈应该是把自己和张署比作“桃李”了。韩愈和张署两个人在京城的时候都是监察御史,经常在一起。后来一并被贬谪到“阳山”和“临武”,这两个地方很近,他们总是找机会一起喝酒。现在又一起调迁到“江陵”和“澧州”,又是很近,估计又是常聚了。所以两人就如“桃李”不分家,可今天张署却没有来喝酒,这就好比“花不见桃惟见李”了。
“风揉雨练雪羞比,波涛翻空杳无涘。”
字词典故“揉rou2”:揉搓。“练”:把生丝煮熟,使它柔软洁白。“杳杳yao3”:幽远貌。“涘si4” :水边。(《诗经 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赏析韩愈说,这李花是风揉搓过的,雨水练过的,白得连雪都羞于与之相比。好大的一片李花啊,就如白色的波涛,翻滚着扑向天空,杳杳看不到边。
韩愈这两句颇有感叹之意,而不仅仅是描述,如果是描述,他会放在下一句“君知此处花何似?”的后面。可见眼前大片的李花,把他给打动了。而且他似乎有一种借李花来暗喻自己的意思:这花是经过“风揉雨练”的,而且是白得连“雪”都“羞比”的,比喻自己的清白,所以他的内心估计也是“波涛翻空”而“无涘”的。
“君知此处花何似?”
赏析韩愈说,张署君,你可知此处的李花像什么吗?
韩愈先是一般激情感慨以后,然后才跟张署说,想知道我眼前的李花什么样吗?请听我细细道来:
'白花倒烛天夜明,群鸡惊鸣官吏起。”
赏析韩愈说,这大片的白色李花就像倒映的蜡烛,天还在夜里,却显得那么明亮,以至于群鸡们被惊醒了,以为天亮了,开始鸣叫,吵得城西的官吏们提前起了床。
韩愈这里用“倒烛”,为什么是倒着的烛呢?本来是天照着大地,现在是李花如蜡烛,倒过来映照着天,所以韩愈称之为“倒烛”。(又或者古代传说有一种神叫“烛龙”,它眼睛睁开就是白天,闭上就是黑夜。或者与此有关。)
“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
迷魂乱眼看不得,照耀万树繁如堆。
字词典故“金乌”:(三足金乌,传说中的太阳神鸟。)
赏析韩愈说,当太阳神鸟从海底刚刚飞来的时候,朱红色的光辉四处散射,于是天空中的青霞也被打开了。刚刚苏醒,还在迷魂中散乱的眼睛,根本看不得这样的光芒。朝阳照耀着万树的李花,如此繁茂的一堆堆,颇为绚烂壮观。
于是韩愈开始由景及人,抒发起自己的情感来了:
“念昔少年著游燕,对花岂省曾辞杯?”
字词典故“著”:显扬的意思。
赏析韩愈说,怀念昔日少年时啊,那时候意气风发,游历燕赵之地,对赏花哪有图省事的,难道我有曾经推辞过酒杯吗?
韩愈的意思是,少年时经常喝酒赏花,从来也不会对赏花图省事的,更不曾推辞过装着美酒的杯子。
“自从流落忧感集,欲去未到思先回。”
赏析韩愈说,可是自从流落异地,忧伤与感慨交集于心。每每想去赏花喝酒,人还没到,心思就已经先回头了。
意思应该是因为百感交集,变得没什么兴致,已经没有少年时的朝气。
'只今四十已如此,后日更老谁论哉?”
字词典故“只今”:如今。“论”:议论,提起。“后日”:日后。
赏析韩愈说,如今我还不到四十岁就已经如此了,那日后更老了,谁还会提起我,想起我呢?
韩愈是768年生的,这首诗如果是写于806年,其实还不到四十。
“力携一樽独就醉,不忍虚掷委黄埃。”
字词典故“力”:努力。“就”:完成。“虚掷”:丢弃。“委”:抛弃。
赏析韩愈说,所以我努力拿起一个酒杯,独自一人喝到完,喝到醉,也不忍心让这些酒,这样的花,还有我的光阴,被虚度,抛掷,乃至丢弃于黄色的尘埃中。
韩愈这里真有点男人四十一枝花,此时不开何时开的感觉。他给力于自己,力携一樽酒,独自喝到醉,不忍自己的光阴虚度。可见韩愈人生态度是比较积极的,诗中的“花不见桃惟见李”或者也有人面桃花已不再的蕴意,而作为李花,却有“风揉雨练”后的成熟,更是勇于“波涛翻空”,“烛天夜明”,引“金乌”飞来。韩愈是有一番豪情在胸的,他将这样的“李花”赐与自己的好友张署,与之共勉。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