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言】马国兴: “四两拨千斤”的攻防机制
太极拳的制胜法式基本上有两种:顺从以为进退之四两拨千斤;逆力以为揭献之借力打人。
何谓“牵动四两拨千斤”?是牵动谁的四两?为什么是四两,而不是其他的数字?分析如下。
四两内劲的存在
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致用,遵从内气、外形,健顺参半的宗旨,必须是柔外刚中匹配如一的。这就得出了形用半、劲用对五,阴阳逆从、劲形反蓄,中土常守、中土不离位的基本法式。所谓形用半,就是一身之外形分为左右各半,一半身形用于攻击,另一半身形用于防守。内劲独立于外形,其在身内独立存在而不改,故内劲的运用亦要分为两份,一份用于攻击,一份用于防守。此乃劲用对五的法式,也就是陈鑫在拳谱中所说的“五阴五阳是妙手”。
我们先将自身的左右(右左)攻防之外形视为一个空皮囊,这样,左右(右左)外形中各自存有的六两内劲视为虚,将余下的四两内劲腾挪到左右(右左)的其中一方去,那一方就成了十两的内劲,则为实。虚非无,还有六两内劲;实非满,十两内劲,不足一斤(十六两)之数。有关此自身的虚实,前贤多有论述。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四两是自己内劲之四两。为什么是四两?这个问题也得到了合理的解决。这就是拳谚“坤为吾母乾为父,太极一气贯来衡”中表达的太极一点子的精义。这太极一点子就是指这四两内劲。这一点子内劲的腾挪存在着两种功能:一是可以保证自身攻防动变的平衡无失,二是可以随时化解对手的攻击之势,同时又攻击对手。
《拳经拳法备要·千金秘诀》中的“心在何处力随往,上下一线是金梭”,指的就是此四两内劲的腾挪作用。
为何牵动四两就能拨千斤?
前贤云:“拳者,权也,所以权衡物之轻沉者也。然其理法实根乎太极,而其用不遗乎两拳。两拳者,攻守之两法也。且人之一身,浑身上下左右都是太极,浑身上下左右都是拳,不得以一拳目为拳也。”
关于两拳的攻守之说,如以刚柔法论,无非就是柔化、刚发两法,就是立身中正如平准,动变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偏沉于己,柔以化之;偏沉于彼,刚以逼之。然在柔化法中,确有明柔、暗柔两法;在刚发法中,亦有明刚、暗刚两法。刚发也好,柔化也罢,无非就是运用四两内劲的“补泻”作用的结果。
下面再从补泻的方法来认识四两内劲拨千斤的实质。
清代《杨氏传钞老谱·太极补泻气力解》中“补于人者,气过则补之,力过则泻之,此胜彼败,所由然也”的说法,就是对“牵动四两拨千斤”种种攻防技术的描述。“补于人者”,不管是气过则补还是力过或补,运用的都是四两内劲运行到接触点的刚发法式,不管是明刚法式还是暗刚法式,结果是一样的,即此胜彼败。不管是力过则泻还是气过或泻,运用的都是四两内劲从接触点吞吸运行回到自己身内其他部位的柔化法式,不管是明柔法式还是暗柔法式,结果是一样的,即此胜彼败。
陈鑫《太极拳经谱》中“试一形容,手中有权;宜轻则轻,斟酌无偏;宜重则重,如虎下山”,就是对如何牵动四两内劲以成补泻二法之势的精辟描述。“不遮不架,不顶不延;不软不硬,不脱不粘;突如其来,人莫知然。只觉如风,摧倒跌翻;绝妙灵境,难以言传”,是对“牵动四两拨千斤”之攻防效果的精辟描述。通过以上论述可以发现,太极拳法的要妙所在即遵从无争为争的无为法式。
如以开合法式来看四两内劲的腾挪运用效果,开则以开打之,合则以合打之。其妙在顺随为法,手足无在非转圈之时,即无在非打人之地。吾岂有心打人哉!吾自打吾拳,亦行所无事而已。拳势的开合变化就存在牵动四两内劲,以破解对手的开合之打法。这就是说牵动四两内劲的变化要换得及时。
如上所论,已将何谓牵动四两、为何牵动四两就能拨千斤的攻防机制解释清楚了。那么在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到底有几种牵动四两的方法?有几种拨千斤的方法?下面就此简要讨论。
有几种牵动四两的方法?有几种拨千斤的方法?
对于这个问题,初看起来似乎很难论说清楚,但是经过认真分析,不过有两种解释方法:一种是从本门宗技各种基本攻防拳式的认识方法而得出结论,一种是以融、化、发的认识方法而得出结论。这两种认识方法并不矛盾,若我们将两者相互比较运用则会看得更为清楚。
先从本门宗技各种基本攻防拳式的认识方法来解答这个问题。以37式太极拳为例,除去起式和收式,只有36式。这36式中每式的具体手法又不一样,以这36 式中的攻防手法之总和为基数,乘以4,再乘以2,所得之数就是牵动四两的方法和拨千斤的方法总数。为什么要乘以4,再乘以2呢?每个具体攻防手法都有运用明刚、暗刚、明柔、暗柔四法之一的可能,这就是乘以4的道理;每个具体攻防手法皆能攻防两用,这就是乘以2的道理。当然,这还不算变招、变手的数字在内,亦不包含“浑身无处不太极,挨着何处何处发”的无点不弹簧的数字在内。观此,故有拳学博大精深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