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理时,多一点包容少一点指责,就算是青春期的孩子也愿意听

进入青春期的小芸,有一个又怕又爱的人,那就是她的妈妈。相比于爸爸,妈妈对她的要求更高,平时也更爱和她说一些大道理。小时候的小芸每次都会认真听妈妈说的话,哪怕有很多话她都听不懂,她也会努力地按照妈妈的要求做好。
但是最近母女之间的争吵越来越多,妈妈责怪小芸长大了就不听话了,小芸则表示:每次听到妈妈张口闭口说的那些大道理,自己就头疼,完全不想和妈妈进行交流。
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父母遇到过这样的难题:每次和孩子说道理的时候,孩子都不认真听,甚至会感到很厌烦。这时候父母往往会指责孩子不懂事,也会感到奇怪,这些道理明明就是很有用的,孩子为什么那么抵抗呢?

首先,孩子很有可能听不懂这些道理。

这里的听不懂,不是说理解不了字面意思,而是指孩子无法深刻地体会。比如父母对孩子说:“要好好学习,不然你会后悔的,会吃很多苦的。”
孩子现在还小,他们又怎么能够仅凭父母的一句话,就联想到自己十几年后的生活呢?
父母告诉孩子,“不好好学习会吃苦”,那会吃什么样的苦呢?孩子也没有基本的概念,没有概念,他们就不会恐惧。所以这样的道理无异于是泛泛而谈,对孩子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其次,父母要观察孩子是否产生了逆反心理。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的人格会更加独立,他们的思想也会更加成熟。
这时候的他们不仅需要老师父母的教育,同时他们的内心也非常渴望别人的肯定,他们还需要自由,还需要一切新鲜的事物。总之这个时候的孩子是最矛盾的,也是最不服管教的。
而很多父母讲道理的模式多以批评为主,比如说“你怎么这样?这么做是不对的……”“你能不能懂点事”“你这样以后是没有出息的”。
哪怕父母在说完这句话以后,会讲述一些有用的道理,但是当这样的话讲出来的时候,孩子们听的欲望已经减少了一大半。所以父母给孩子讲道理时要心平气和,多一点包容,少一点指责。
作家黑尔加表示:青春期的孩子也是愿意听道理的。只不过像如今很多父母的表达方式,让孩子不喜欢,父母应该在讲道理前多用一些技巧。
一、说孩子能听懂的话
这一条是针对12岁以下的儿童的父母,这个阶段的儿童思想不够成熟,情商和智商也还处在发育当中,所以父母们与其引用一些名人名言,还不如说一些通俗易懂又有趣的话。
比如说:当孩子爱睡懒觉,不愿意起来上学时,有的父母会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你现在不起来读书,等以后你想读书的时候,已经没有机会了。
但聪明的父母会这么说:呆在被窝里是很舒服,但是去学校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更快乐呀!今天你不去学校,老师同学要是知道你不去的理由是想睡懒觉,他们以后会嘲笑你的。而且今天阳光明媚,同学们肯定想到了很多好玩的户外活动,你真的不想参加吗?
相比于前者,后者的语句可以更好让孩子知道去学校的重要性,而且通俗易懂的话语也能让孩子听得更明白。
二、多为孩子考虑
孩子不爱听父母的道理,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孩子和父母之间产生了代沟与隔阂。这种情况多表现为:如果换一个人和他们说道理他们可能会听,但是从父母口中说出的话,他们都嗤之以鼻。
  • 也许是因为长期的不正常交流,导致他们不愿意与父母沟通。

  • 也许是父母从不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所以无法和孩子进行亲密无间交流。

如果父母可以多为孩子考虑,那么孩子就会感受到关心与尊重,他的内心,也会随之慢慢打开。
其次,父母站在孩子的立场,也能清楚地看到平时看不到的东西:成年人看待问题多看重解决的办法和带来的后果,孩子们则更看重体验和感受。如果父母能将这两点相结合,和孩子进行理智的沟通,那么很多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以上这两点技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亲子之间的矛盾。但矛盾的形成是日积月累的,所以父母平时应该多和孩子进行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遇到的困难和感受到的压力。
千万不要再和孩子有很大的矛盾时,才去寻找解决的办法,这样的临时抱佛脚只能解决眼前的问题,并不是一种健康的教育方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