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早是什么意思?

儒家经典《礼记·大学》提出了古代士人一生成就的四个阶段,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直到今天,我国很多人依然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理想的人生规划。

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含义随着历史演变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今的含义不是儒家最早的意思。那么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早是什么意思呢?

西周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天子的嫡长子继承天子,其他儿子分封土地成为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诸侯,其他儿子分封土地成为大夫;大夫的嫡长子继承大夫,其他儿子成为没有封地的最低贵族——士。

天子的领地叫“天下”,诸侯的领地叫“国”,大夫的领地叫“家”,但天子、诸侯、大夫不可能独自管理统治自己的封地,必须要有臣子辅佐,担任领地内的文官武将,这就为没有封地的士提供了主要生活来源。

而要想通过辅佐天子、诸侯、大夫来保证自己的生活,士就要练本事、长能耐,这就是“修身”。而辅佐大夫治理领地被称为“齐家”,辅佐诸侯治理领地就被称为“治国”,辅佐天子治理领地就被称为“平天下”。

综合来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早的意思是士锻炼自己的才能道德,为不同级别的封建领主服务。但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天下、国、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意思也就变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