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痰饮病症精选的药方
治痰饮病症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痰饮病的症状,根据症状精选选了27个药方,供有缘人对症选药方
1.痰饮(饮停胃肠):多由素体脾虚,运化不健,复加饮食不当,或外湿所伤,而致脾阳虚弱,饮留胃肠。
(一)痰饮 多由素体脾虚,运化不健,复加饮食不当,或为外湿所伤,而致睥阳虚弱,饮留胃肠。因虚实之主次不同,有以下两种常见证型。
1,脾阳虚弱证,方药用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2.饮留胃肠证,方药用甘遂半夏汤或己椒苈黄丸。
1.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茯苓12克 桂枝9克 白术6克 炙甘草6克 半夏24克 生姜24克
1.如眩晕甚者,加泽泻、茯苓,利水消饮邪;
2.咳嗽呕吐稀涎者,加半夏、陈皮,以燥湿化痰;
3.脘部冷痛,干呕,巅顶疼痛,肝胃阴寒水气上逆者,加吴茱萸,以温中暖肝,开郁止痛;
4.身瞤动而水气上泛,加附子,以温散水气;
5.脾气虚弱者,加党参、黄芪以益气健脾。
6.脘部冷痛,吐涎沬(寒凝气滞,饮邪上逆),酌加干姜、吴茱萸、川椒壳、肉桂温中和胃。
加减:
1. 眩冒、小便不利(水饮内阻,清气不升),加泽泻、猪苓以渗湿升清。
2. 脘部冷痛,吐涎沫(寒凝气滞,饮邪上逆),酌配干姜、吴萸、川椒壳,肉桂温中降逆和胃。
3. 心下胀满(水饮内结),加枳实开痞散结。
2.甘遂半夏汤
甘遂5克 半夏8克(包) 白芍15克 炙甘草3克 蜂蜜12克(包)
1.胸满,加枳实、厚朴泄满。
2.口渴,加芒硝清热润下。
3.己椒苈黄丸
防已3克 椒目3克 葶苈(熬)3克 大黄3克
如果口中有津液者,加芒硝1.5克。胸满,加枳实、厚朴泄满
3.悬饮(水流胁下):多因素体不强,或原有其他慢性疾患,肺虚卫弱,时邪外袭,致使肺失宣通,饮停胸胁,络气失和;若饮阴气郁,久则可以化火伤阴或耗损肺气。
3.邪犯胸肺证.方药用柴积半夏汤。
柴胡5克 黄芩5克 半夏6克 瓜蒌5克 枳壳5克 桔梗5克 赤芍5克 甘草3克 生姜3克 红枣3枚
1.咳逆气急,胁痛(痰饮内结且失宣肃),加白芥子、桑白皮化痰利肺。
2.心下痞硬,口苦,干呕(痰热中阻),加黄连、半夏、瓜蒌清热和胃,若降辛通。
3.热盛有汗,咳嗽气喘(气喘饮热郁于肺胃),去柴胡(升动),合用麻杏石甘汤清热宣肺化痰。
(1)方解。本方功能和解清热,涤痰开结,适用于悬饮初期,症见寒热往来,胸胁闷痛等。柴胡、黄芩,和解清热,半夏、瓜蒌,化痰开结,枳壳、桔梗、赤芍,理气和络,甘草、生姜、大枣,和胃止呕,调和营卫。 、
(9)加减。咳逆气急,胁痛(痰饮内结,肺失宣肃),加白芥子、桑白皮化痰利肺。心下痞硬,口苦,干呕(痰热中阻),加黄连、半夏、瓜蒌清热和胃,苦降辛通。热盛有汗,咳嗽气喘(饮热郁于肺胃),去柴胡(升动),合用麻杏石甘汤清热宣肺化痰。
2.饮停胸胁证
4.方药;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或控涎汤。
椒目50粒 栝蒌皮15克 葶苈子6克 橘红3克 半夏4.5克 茯苓6克 苏子4.5克 蒺藜9克 生姜3片
1.胸部满 闷舌苔浊腻(痰浊偏盛),可加薤白、半夏泄浊化痰。
2.胸胁支满,体弱,食少(水饮久停,脾阳渐伤),加桂枝、白术、甘草通阳健脾化饮,并停用峻攻类药。
0)方解:椒目瓜蒌汤:功能泻肺祛饮,降气化痰。此方出自《医醇剩义》,原书主治。水流胁下,咳吐引痛。,组方颇合法度。桑皮、葶苈子,泻肺逐饮,苏子、蒌皮、半夏、刺蒺藜、橘红、生姜,降气化痰,川椒目、茯苓,利水导饮。十枣汤:治悬饮,胁下有水气以及水肿腹胀,属于实证者。甘遂、大戟、芫花,逐水饮、除积聚,消肿满,大枣,益气护胃,缓和毒性。控涎丹,主治痰涎水饮停于胸膈,胁肋隐痛,或水肿形气俱实者。甘遂、大戟、白芥子,祛痰逐饮,生姜,化痰降逆。 '
十枣汤和控涎丹两方均属攻逐水饮之剂。但前者力峻,反应大,宜于体实证实,积饮量多者;后者药力较缓,反应较轻,可宣肺理气,且善祛皮里膜外之痰水。十枣汤和控涎丹之临床运用,均宜小量递增。一般使用十枣汤时,可取甘遂、大戟,芫花各等分,研为细末,每服1--3克,可调成糊状,也石装入胶囊,于早晨空腹时用大枣十枚煎汤送服,可连服3-5曰,或每l一3曰服一次, 使用控涎丹时,可从1.5克递加至5克,每日早晨空腹顿服,连服3一5日,必要时也可停2—3日再服。上药服后,皆可见恶心呕吐、肠鸣腹痛、腹泻等,如反应过剧,应减量或停服。病人用药期间,应卧床休息,饮食宜清淡素净。 .
服用十枣汤或控涎丹同时,可配用椒目瓜萎汤,随症适当加减。
(2)加减;胸部满闷,舌苔浊腻(痰浊偏盛),可加薤白、半夏泄浊化痰。胸胁支满,体弱,食少(水饮久停,脾阳渐伤),加桂枝、自术,甘草通阳健脾化饮,并停用峻攻类药。
3。络气不和证,方药用香附旋复花汤。 ,
香附9g ,旋覆花9g,炒苏子9g,杏仁6克,橘红6克,陈皮6g,半夏15g,薏苡仁15g,茯苓9g。(包后下 )
1.胸闷苔腻(痰气郁阻),加瓜蒌、枳壳豁痰开痹。
2.痛势如剌(久痛入络),加桃仁、红花、乳香、没药、郁金、元胡、归须、赤芍、降香行气和络。
3.胁痛迁延,经久不已(饮邪留恋未净),加通草、路路通、茯苓、冬瓜皮等祛饮通络。
①方解;本方功能理气化痰和络,为治伏暑湿温胁痛悬饮而设。旋复花、苏子、杏仁、苡仁、茯苓,降气化痰,香附、橘红、半夏,理气化痰。
②加减;胸闷苔腻(痰气郁阻),加瓜萎、枳壳豁痰开痹,痛势如刺(久痛入络),加桃仁、红花、乳香、没药、广郁金、玄胡索、归须、赤芍、降香行气和络,胁痛迁延,经久不已(饮邪留恋未净),加通草、路路通、茯苓、冬瓜皮等祛饮通络。
4.阴虚内热证 ..方药用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
沙参9克 玉竹6克 生甘草3克 冬桑叶4.5克 麦冬9克 生扁豆4.5克 天花粉4.5克 地骨皮15克 炒桑白皮15克 炙甘草3克 粳米一撮
1.久热久咳者,加地骨皮9克。
2.咳嗽较甚者,加川贝、杏仁、瓜蒌等
3.伴咯血者,加仙鹤草、白及、阿胶等;
4.大便燥结,加全瓜蒌、火麻仁;
5.胃津伤而口渴甚者,可兑入犁汁而服。
6.清潮热者,(阴虚内热),加鳖甲、功劳叶以清虚热。
7.咳嗽(虚热灼津为痰),加百部、川贝润肺化痰。
8.胸胁闷痛(痰阻气滞),加瓜蒌皮,枳壳、广郁金,丝瓜络化痰行气。
9.积液未尽(饮邪留恋),加牡蛎、泽泻利水化饮。
10.神疲,气短易汗,面色苍白(气分已虚),去麦冬、桑白皮、地骨皮,酌加党参、太子参、黄芪、五味子益气固卫。
(1)方解;沙参麦冬汤;清肺润燥,养阴生津,适用于干咳痰少,口干,舌质红者。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养阴生津,桑叶、生扁豆、生甘草,清宣肺气。泻白散。清肺降火,宜于咳呛气逆,肌肤蒸热者。桑白皮、地骨皮,清泻肺热,粳米、炙甘草,养胃.和中。两方合用,可产生清肺养阴作用。
⑵加减;潮热者(阴虚内热),加鳖甲、功劳叶以清虚热。咳嗽(虚热灼津为痰),加百部、川贝母润肺化痰。胸胁闷痛(痰阻气滞),加瓜萎皮、枳壳、广郁金、丝瓜络化痰行气。积液未尽(饮邪留恋),加牡蛎、泽泻利水化饮。神疲,气短易汗,面色咣白(气分已虚),去麦冬、桑皮、地骨皮,酌:加党参、太子参、黄芪、五味子益气固卫。
悬 饮
悬饮是指肺气不足,外邪乘虚侵袭,肺失宣通,胸络郁滞,气不布津,以致饮停胸胁,出现咳唾胸胁引痛,或见胁肋饱满。多见于渗出性胸膜炎。
5.邪郁少阳证,【常用方】柴积半夏汤(《医学入门》)。
柴胡lOg,黄芩5g,半夏5g,枳壳5g,桔梗5g,瓜蒌仁5g,青皮3g,杏仁3g,甘草2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恶寒发热,可酌加紫苏叶、杏仁、桑叶、荆芥以疏解表邪。
2.咳逆气急,可酌加白芥子、桑白皮、苏子、莱菔子,以降气止咳平喘。
3.胁痛,可酌加香附、郁金、川芎、延胡索、川楝子,以理气止痛。
4.心下痞硬,口苦,干呕,可加黄连与半夏合伍,以辛开苦泄。
5.热盛有汗,咳嗽气粗,可去柴胡,加麻黄、杏仁、石膏、桑白皮,以清热宣肺化痰。
【按语】
1.本方为和解疏利之剂,不宜过量久服,以免耗气伤阴。
2.本方所用药物多辛香,不宜久煎,以免耗散药性。
【参用方】
6.柴胡陷胸汤(《重订通俗伤寒论》):柴胡3g,半夏9g,黄连2g,桔梗3g,黄芩5g,瓜蒌15g,枳实5g,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2剂。功用:清热化痰,宽胸开膈。
主治:悬饮病少阳证。据报道:运用本方治疗急性胸膜炎30例,病程多在1~3天内。 结果:全部治愈。疗程2~11天[1
7.柴胡枳桔汤(《重订通俗伤寒论》):柴胡4g,枳壳5g,半夏5g,生姜3g,黄芩49,桔梗39,橘皮59,雨前茶39。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和解透表,畅利胸膈。主治:悬饮者,见寒热往来,胸胁痞满。
二、饮停胸胁证
【主症】 咳唾时胸胁引痛,转侧不利,偏卧于病侧则痛缓,肋间胀满,呼吸息促。舌苔薄白,脉象沉弦。
【治法】逐水祛饮。
7.【常用方】十枣汤(《伤寒论》)。
芫花,甘遂,大戟各等份。为末,或装入胶囊,每服0.5~1g,每日1次,以大枣10枚煎汤,清晨空腹送服。得快下利后,可进米粥,护养胃气。
【辨证加减】
1.痰浊偏盛,胸部满闷,舌苔浊腻者,可加薤白、杏仁、葶苈子、白芥子、苏子、椒目,或加服椒目瓜蒌汤,以宽胸降气,化痰逐饮。
2.兼发热,口渴,大便秘结者,可加黄芩、生大黄,或改服大陷胸汤,以泻热逐水。
3.如水饮久停难去,胸胁支满,体弱,食少者,可加桂枝、白术、甘草等通阳健脾化饮。
4.胸胁胀满疼痛者,可酌加香附、川芎、枳壳、瓜蒌皮,以理气和络。
【按语】
1.本方为攻逐水饮之峻剂,且三药皆有毒,易伤正气,适用于水饮壅盛,随气攻窜,上下充斥,而正气未虚之体。
2.如服后虽泻不爽,水饮未尽去者,次日渐加再服,总以快利为度。
3.如体虚邪实,又非攻不可者,可用本方与健脾补益剂交替使用,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不可一味峻攻。
4.本方宜用枣汤送服。以大枣之甘,益气护胃,并能缓和诸药之峻下及其毒性,使之下而不伤正。
5.服用本方,剂量以小量递增,连服3~5日,必要时停2~3日再服。如呕吐、腹痛、腹泻过剧,应减量或停服。
6.据报道:采用十枣汤治疗结核性胸膜28例,观察胸水吸收状况。结果:胸水在24小时内吸收者13例,48小时内吸收者9例,72小时内吸收者6例
用方
8.椒目瓜蒌汤(《医醇媵义》):椒目50粒,瓜萎15g,桑皮6g,葶苈子6g,化橘红3g,半夏4g,茯苓6g,苏子4g,蒺藜9g,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逐水祛饮。主治:悬饮者,水流胁下,肝气拂逆,肺失清肃,咳而引痛。
9.大陷胸汤(《伤寒论》):大黄lOg,芒硝lOg,甘遂1g。水煎,溶芒硝,冲甘遂末,每日早晨空腹时服。功用:泻热逐水。主治:悬饮,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大便秘结,舌上燥而渴。据报道:运用本方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观察6例。结果: 4例少量胸水患者服1~3剂后胸水消失,余2例服6~9剂后胸水消失,其他症状如发热、胸痛、盗汗、气短等也随之消失。
10.胸渗丸(《实用专病专方临床大全》):大戟4.5g,甘遂4.5g,葶苈子15g,薤白头30g,浙贝母15g,桔梗6g,白芥子5g,丹参30g,参三七15g。为细末,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晒干。每日2次,每服3g,用黄芪煎汤送服。功用:利水逐饮,降逆化瘀。主治:悬饮病,饮停胸肋,胸胁胀满,喘促。据报道:采用胸渗丸治疗渗出性胸膜炎中等量到大量胸腔积液8例,一周内全部治愈。
11.柴苓汤(《景岳全书》):白术lOg,茯苓20g,柴胡6g,猪苓20g,黄芩lO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清热利水。主治:胸胁胀满,喘息,发热口渴,口苦等症。据报道:运用本方提取剂,每日9g。治疗癌性腹膜炎腹水6例,均由恶性肿瘤引起,年龄33~75岁。结果:服后患者状况良好,未见副作用。腹胀、下肢水肿减轻,尿量有所增加。虽未有明显的预后改善,但可使患者完成全身性化疗【5]。
三、肺络不畅证
【主症】胸胁疼痛,呼吸不畅,或有闷咳,迁延不已。舌苔薄,脉弦细。
【治法】理气活络。
12.用方;香附旋复花汤(《温病条辨》)。
香附99,旋覆花9g,苏子9g,陈皮6g,半夏15g,薏苡仁15g,茯苓9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本方可酌加川芎、延胡索、川I楝子、瓜萎皮、杏仁,以加强理气止痛,宣降肺气之功。
2.痰气郁阻,胸闷苔腻者,可加瓜蒌、枳壳、郁金、贝母,以化痰解郁,宽胸利气o
3.久痛入络,痛势如刺,可加当归须、赤芍、桃仁、红花、乳香、没药,或改用膈下逐瘀汤,以化瘀通络。
4.水饮不净者,可加通草、路路通、冬瓜皮、椒目、葶苈子,以利湿化饮。
5.干咳痰少、胸胁牵引而痛者,可酌加沙参、麦冬、五味子、贝母、杏仁、瓜蒌皮,以养阴润肺止咳。
6.兼午后潮热、五心烦热、颧红、盗汗者,可酌加地骨皮、炙鳖甲、知母、青蒿,以滋阴清热。
【按语】
1.本方偏于辛香温燥,不宜过量久服,恐有耗气伤阴之弊。
2.本方不宜久煎,以免耗损药性降低疗效。旋覆花宜包煎。
【参用方】
13.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五灵脂6g,当归9g,川芎、桃仁各6g,丹皮、赤芍各9g,乌药、延胡索、甘草各6g,香附3g,红花、枳壳各6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主治:瘀血停滞胸胁膈下。据报道:采用膈下逐瘀汤治疗胸膜粘连60例,病程在2~21年,服药32--64剂。结果:痊愈33例,显效23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为96.6%。
14.延胡索散(《济生方》):当归15g,延胡索15g,蒲黄15g,赤芍药15g,肉桂5g,片姜黄9g,乳香9g,没药9g,木香9g,甘草6g。加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1剂,食前温服。功用:行气活血,逐饮止痛。主治:悬饮病,气与血并,心腹作痛,或连腰胁,时发时止等。
疗效评定
1.治愈:症状消失,胸腔积液吸收,实验检查正常。
2.好转:症状明显改善,胸腔积液减少。
3.未愈:症状、胸腔积液均未改善。
3.溢饮(溢于肢体):多因外感风寒,玄府闭塞,以致肺脾输布失职,水饮流溢四肢肌肤,水寒相杂而发为病。(如表寒里热者,参考风水表实证)小青龙汤。
15.方药.小青龙汤。
麻黄9克(包) 桂枝9克 炙甘草9克 白芍9克 细辛9克 干姜9克 五味子12克 半夏12克 用药思路参考 1 2 3
1.如果口渴则去半夏,加入栝蒌根9克
2.如果轻微下痢则去麻黄,加入茯苓9克。
3.若噎者,去麻黄,加入炮附子5克。
3.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12克。
4.若喘去麻黄加入杏仁12克(去皮尖)
5.若外证较轻者,可去桂枝,麻黄则改用炙麻黄。
6.兼有热象而出现烦躁者,加生石膏、黄芩。
7.兼有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苍耳子。
8.兼水肿者,加茯苓、猪苓。
1.咳喘多痰(饮邪犯肺),加杏仁化痰利肺。
2.肢体浮肿明显,尿少(水饮内聚),加茯苓、猪苓、泽泻利水祛饮。
3.若伴有发热,烦燥,苔白兼黄(表寒外束,内有郁热),加石膏清泄内热。
4.寒象不著去干姜、细辛之温散。改用大青龙汤发表清里。
4.支饮(支撑胸肺):多由受寒或恣意饮冷伤肺,始则咳嗽,久而致喘,肺气日损,耗损阳、阳气,气不布津,水津转为痰饮,支撑胸膈,上逆迫肺。
治法.泻肺逐饮。
16.方药。葶苈大枣泻肺汤;
葶苈子10克 红枣12枚
1.胸满气逆剧甚,苔浊腻(兼有痰浊),加白芥子、莱菔子豁谈降痰降气。
2.如兼咳逆喘急胸痛,烦闷(饮邪壅实),酌加甘遂、大戟以攻逐水饮。(一般为末,各0.5-1克,吞服)
(1)方解。本方治肺实气闭之证,功能泻肺逐痰。葶苈子,泻痰行水,大枣,养胃安中。
㈦加减:胸满气逆剧甚,苔浊腻(兼有痰浊),加白芥子、莱菔子豁痰降痰降气。如兼咳逆喘急胸痛,烦闷(饮邪壅实),酌配甘遂、大戟以攻逐水饮(一般为末,各0.5—1克,吞服)。
治法。补虚清热,行水散结。 .
17.方药。木防已汤;
木防已9克 石膏48克 桂枝6克 人参12克
心下痞坚,或投上方而数日后复发者(水邪结实),去石膏(性寒而凝,难于散结),加芒硝开坚散结,茯苓导饮下行
(1)方解c本方用防己、桂枝,一苦一辛,行水散结,通阳降逆,石膏沉降,镇饮逆,清郁热,人参补虚益气。木防己,清热散结,宣通水湿,桂枝,行气利水,石膏,清热,人参,扶正补虚。
(2)加减;心下痞坚,或投上方而数日后复发者(水邪结实),去石膏(性寒而凝,难于散结)加芒硝开坚散结,茯苓导饮下行
4.脾肾阳虚证,治法。温补脾肾,以化水饮。
18.方药。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汤。
山萸肉12克 山药12克 熟地24克 丹皮9克 泽泻9克 茯苓9克 炮附子3克(先煎) 桂枝9克 白术6克 炙甘草6克
1.畏寒肢冷者,可将桂枝改为肉桂,并加重桂、附之量,以增强温补肾阳之力;
2.若用于阳痿,尚需加淫羊藿、补骨脂、巴戟天等以助壮阳起痿之力;
3.痰饮咳喘者,加干姜、细辛、半夏等以温肺化饮。
1.食少痰多(脾虚生痰),去地黄、丹皮,配半夏、陈皮化痰祛饮。
2.足肿,小便不利(饮化为水),加茯苓、泽泻利水。
3.脐下悸,吐涎沬,头目昏眩(饮邪冲动上逆),当先治标,改五苓散以化气行水。
4.气短,动则喘甚(肾不纳气),加黄芪、钟乳石、沉香、补骨脂。
5.咳逆痰多(饮邪迫肺),加干姜、五味子、苏子、款冬花。
(1)方解;金匮肾气丸,温补肾阳。主治肾阳不足,下半身常有冷感,少腹拘急,以及痰饮、消渴、脚气等。地黄,滋阴补肾,山茱萸、山药,补益肝脾精血,附子、桂枝,温阳暖肾,茯苓、泽泻、丹皮,协调肝脾。苓桂术甘汤。健脾渗湿,温化痰饮。主治胸胁胀满,眩晕心悸,短气而咳等。茯苓,健脾渗湿,桂枝,温阳化气,白术,补脾,炙甘草,调和诸药。
上两方均能温阳化饮,但前方补肾为主,后方温脾为主,同中有异。
(9)加减。食少痰多(脾虚生痰),去地黄、丹皮(凉腻),配半夏,陈皮化痰祛饮。足肿,小便不利(饮化为水),加茯苓、泽泻利水。脐下悸,吐涎沫,头目昏眩(饮邪冲动上逆),当先治标,改予五苓散以化气行水。气短,动则喘甚(肾不纳气),加黄芪、钟乳石、沉香,补骨脂。咳逆痰多(饮邪迫肺),加干姜、五味子、苏子、款冬。
1.寒饮伏肺证:咳逆喘满不得卧。痰多白沫。往往经久不愈。天冷受寒加重。面浮跗肿。或平素伏而不作,遇寒即发,以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身体振振瞤动。舌苔白滑,脉弦紧。小青龙汤。
2.饮邪壅肺证:喘咳胸满,不得平卧。痰多色清而粘,甚则腹满肢肿,尿少。舌苔白腻,脉沉弦。葶苈大枣泻肺汤。
3.正虚饮结证:喘满胸闷,心下痞坚。烦渴。面色黧黑。或经吐下而不愈。苔黄而腻,脉沉紧。木防已汤。
4.脾肾阳虚证:喘促,动则为甚,气短。或咳而气怯,痰多,胸闷,食少。怯寒肢冷,神疲。小腹拘急不仁,脐下悸动,小便不利。足跗浮肿。吐涎沬而头目昏眩。舌胖苔白,脉沉细而滑。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汤。
18.邪郁少阳证,常用方用;柴枳半夏汤(《医学入门》)。
柴胡lOg,黄芩5g,半夏5g,枳壳5g,桔梗5g,瓜蒌仁5g,青皮3g,杏仁3g,甘草2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恶寒发热,可酌加紫苏叶、杏仁、桑叶、荆芥以疏解表邪。
2.咳逆气急,可酌加白芥子、桑白皮、苏子、莱菔子,以降气止咳平喘。
3.胁痛,可酌加香附、郁金、川芎、延胡索、川楝子,以理气止痛。
4.心下痞硬,口苦,干呕,可加黄连与半夏合伍,以辛开苦泄。
5.热盛有汗,咳嗽气粗,可去柴胡,加麻黄、杏仁、石膏、桑白皮,以清热宣肺化痰。
【按语】
1.本方为和解疏利之剂,不宜过量久服,以免耗气伤阴。
2.本方所用药物多辛香,不宜久煎,以免耗散药性。
19..柴胡陷胸汤(《重订通俗伤寒论》):柴胡3g,半夏9g,黄连2g,桔梗3g,黄芩5g,瓜蒌15g,枳实5g,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2剂。功用:清热化痰,宽胸开膈。
主治:悬饮病少阳证。据报道:运用本方治疗急性胸膜炎30例,病程多在1~3天内。 结果:全部治愈。疗程2~11天[1
20.柴胡枳桔汤(《重订通俗伤寒论》):柴胡4g,枳壳5g,半夏5g,生姜3g,黄芩49,桔梗39,橘皮59,雨前茶39。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和解透表,畅利胸膈。主治:悬饮者,见寒热往来,胸胁痞满。
二、饮停胸胁证,治法;逐水祛饮。
21..用方;十枣汤(《伤寒论》)。
芫花,甘遂,大戟各等份。为末,或装入胶囊,每服0.5~1g,每日1次,以大枣10枚煎汤,清晨空腹送服。得快下利后,可进米粥,护养胃气。
【辨证加减】
1.痰浊偏盛,胸部满闷,舌苔浊腻者,可加薤白、杏仁、葶苈子、白芥子、苏子、椒目,或加服椒目瓜蒌汤,以宽胸降气,化痰逐饮。
2.兼发热,口渴,大便秘结者,可加黄芩、生大黄,或改服大陷胸汤,以泻热逐水。
3.如水饮久停难去,胸胁支满,体弱,食少者,可加桂枝、白术、甘草等通阳健脾化饮。
4.胸胁胀满疼痛者,可酌加香附、川芎、枳壳、瓜蒌皮,以理气和络。
【按语】
1.本方为攻逐水饮之峻剂,且三药皆有毒,易伤正气,适用于水饮壅盛,随气攻窜,上下充斥,而正气未虚之体
2.如服后虽泻不爽,水饮未尽去者,次日渐加再服,总以快利为度。
3.如体虚邪实,又非攻不可者,可用本方与健脾补益剂交替使用,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不可一味峻攻。
4.本方宜用枣汤送服。以大枣之甘,益气护胃,并能缓和诸药之峻下及其毒性,使之下而不伤正。
5.服用本方,剂量以小量递增,连服3~5日,必要时停2~3日再服。如呕吐、腹痛、腹泻过剧,应减量或停服。
6.据报道:采用十枣汤治疗结核性胸膜28例,观察胸水吸收状况。结果:胸水在24小时内吸收者13例,48小时内吸收者9例,72小时内吸收者6例
22..椒目瓜蒌汤(《医醇媵义》):椒目50粒,瓜萎15g,桑皮6g,葶苈子6g,化橘红3g,半夏4g,茯苓6g,苏子4g,蒺藜9g,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逐水祛饮。主治:悬饮者,水流胁下,肝气拂逆,肺失清肃,咳而引痛。
23.大陷胸汤(《伤寒论》):大黄lOg,芒硝lOg,甘遂1g。水煎,溶芒硝,冲甘遂末,每日早晨空腹时服。功用:泻热逐水。主治:悬饮,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大便秘结,舌上燥而渴。据报道:运用本方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观察6例。结果: 4例少量胸水患者服1~3剂后胸水消失,余2例服6~9剂后胸水消失,其他症状如发热、胸痛、盗汗、气短等也随之消失。
24.胸渗丸(《实用专病专方临床大全》):大戟4.5g,甘遂4.5g,葶苈子15g,薤白头30g,浙贝母15g,桔梗6g,白芥子5g,丹参30g,参三七15g。为细末,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晒干。每日2次,每服3g,用黄芪煎汤送服。功用:利水逐饮,降逆化瘀。主治:悬饮病,饮停胸肋,胸胁胀满,喘促。据报道:采用胸渗丸治疗渗出性胸膜炎中等量到大量胸腔积液8例,一周内全部治愈。
25.柴苓汤(《景岳全书》):白术lOg,茯苓20g,柴胡6g,猪苓20g,黄芩lO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清热利水。主治:胸胁胀满,喘息,发热口渴,口苦等症。据报道:运用本方提取剂,每日9g。治疗癌性腹膜炎腹水6例,均由恶性肿瘤引起,年龄33~75岁。结果:服后患者状况良好,未见副作用。腹胀、下肢水肿减轻,尿量有所增加。虽未有明显的预后改善,但可使患者完成全身性化疗
三、肺络不畅证,治法;理气活络。
26.用方;香附旋覆花汤(《温病条辨》)。
香附99,旋覆花9g,苏子9g,陈皮6g,半夏15g,薏苡仁15g,茯苓9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本方可酌加川芎、延胡索、川I楝子、瓜萎皮、杏仁,以加强理气止痛,宣降肺气之功。
2.痰气郁阻,胸闷苔腻者,可加瓜蒌、枳壳、郁金、贝母,以化痰解郁,宽胸利气o
3.久痛入络,痛势如刺,可加当归须、赤芍、桃仁、红花、乳香、没药,或改用膈下逐瘀汤,以化瘀通络。
4.水饮不净者,可加通草、路路通、冬瓜皮、椒目、葶苈子,以利湿化饮。
5.干咳痰少、胸胁牵引而痛者,可酌加沙参、麦冬、五味子、贝母、杏仁、瓜蒌皮,以养阴润肺止咳。
6.兼午后潮热、五心烦热、颧红、盗汗者,可酌加地骨皮、炙鳖甲、知母、青蒿,以滋阴清热。
【按语】
1.本方偏于辛香温燥,不宜过量久服,恐有耗气伤阴之弊。
2.本方不宜久煎,以免耗损药性降低疗效。旋覆花宜包煎。
27.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五灵脂6g,当归9g,川芎、桃仁各6g,丹皮、赤芍各9g,乌药、延胡索、甘草各6g,香附3g,红花、枳壳各6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主治:瘀血停滞胸胁膈下。据报道:采用膈下逐瘀汤治疗胸膜粘连60例,病程在2~21年,服药32--64剂。结果:痊愈33例显效23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为96.6%
32.延胡索散(《济生方》):当归15g,延胡索15g,蒲黄15g,赤芍药15g,肉桂5g,片姜黄9g,乳香9g,没药9g,木香9g,甘草6g。加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1剂,食前温服。功用:行气活血,逐饮止痛。主治:悬饮病,气与血并,心腹作痛,或连腰胁,时发时止等。
疗效评定
1.治愈:症状消失,胸腔积液吸收,实验检查正常。
2.好转:症状明显改善,胸腔积液减少。
3.未愈:症状、胸腔积液均未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