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古今研究:黄芪
一、典籍摘要
《神农本草经》: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创,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味甘,微温,无毒。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妇人子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利,益气,利阴气。生白水者冷,补。其茎、叶治渴及筋挛,痈肿,疽疮。
《名医别录》: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
《本草纲目》:元素曰:黄芪甘温纯阳,其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三也;去肌热,四也;排脓之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五也。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味甘,性微温,无毒,入肺、脾二经,内托已溃疮疡,生肌收口,外固表虚盗汗,腠理充盈。
黄芪之用,专能补表,肺主皮毛,脾主肌肉,故均入之。已溃疮疡及盗汗,皆表虚也,故咸用之。
《本草经解》叶天士:气微温,味甘,无毒。主痈疽,久败创,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酒炒、醋炒、蜜炙、白水炒)
黄芪气微温,禀天春升少阳之气,入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味甘无毒,禀地和平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俱升,阳也。
脾主肌肉,甘能解毒,温能生肌,所以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也。风湿热壅于肌肉筋脉中,则筋坏肉败而成大麻风癞疾矣。脾主湿,胆主风,三焦主热,“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黄芪甘温,补益气血,故治癞疾也。
肠澼为痔,肠者手阳明经也,太阴脾为阳明行津液者也;甘温益脾,脾健运,则肠澼行而痔愈也。鼠瘘者瘰疬也,乃少阳经风热郁毒;黄芪入胆与三焦,甘能解毒,温能散郁,所以主之。
人身之虚,万有不齐,不外乎气血两端。黄芪气味甘温,温之以气,所以补形不足也;补之以味,所以益精不足也。
小儿稚阳也,稚阳为少阳,少阳生气条达,小儿何病之有?黄芪入少阳补生生之元气,所以概主小儿百病也。
《日华子本草》: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血崩带下。
《珍珠囊》:治虚劳自汗,补肺气,……益皮毛,益胃气。
《长沙药解》黄元御:味甘,气平,入足阳明胃、手太阴肺经。入肺胃而补气,走经络而益营,医黄汗血痹之证,疗皮水风湿之疾,历节肿痛最效,虚劳里急更良,善达皮腠,专通肌表。
二、现代研究
成分:主含黄芪皂苷Ⅰ、Ⅱ、Ⅲ、Ⅳ(黄芪甲苷),大豆皂苷I、荚膜黄芪苷IⅡ,芒柄花素等,另含多糖、氨基酸等。《中国药典》规定:含黄芪甲苷不得少于0.040%。
作用:本品有提高免疫和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促进胃肠运动、利尿与抗肾损伤、抗肝损伤、促进造血、延缓衰老、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等作用。
药理:对正常心脏有加强收缩作用,对因中毒或疲劳而陷于衰竭的心脏,其强心作用更为显著。有扩张血管作用,能改善皮肤血液循环及营养状况,并降低血压,其作用能对抗肾上腺素。口服或注射黄芪制剂均证明有利尿作用,且利尿作用持续时间较长。大白鼠口服大剂量黄芪粉,对血清性肾炎的发病有阻抑作用,并能延迟蛋白尿与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生,已有蛋白尿者,恢复比对照组快。黄芪还有保护肝脏、防止肝糖元减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