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S-663068 |第二期:如何进行工艺研究?

简介

小编近期在研读百时美施贵宝(Bristol-MyersSquibb,BMS)研究的一款抗HIV前药BMS-663068。通读关于该药的研究报道,不得不感慨:工艺为王!无论是做什么合成研究,只有通过了工艺研究与优化,才能够安全、高效、经济、环保地生产,才能够具备强大的竞争力。
BMS-663068从获得先导化合物到完成结构优化,历时将近20年,这也可以看出一个新药上市的不容易,其背后凝聚了无数人员的心血,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长期的时间,还有大量的财力、物力的支撑,以及非常明确的目标导向。
该化合物的研究报道实在是太精彩了,也只有通阅所有研究才有畅快淋漓之感。因此,小编将这些详细的报道进行整合,给读者朋友展示。希望大家阅读后,能够升华对工艺研究的理解与认识。如果能够因此指导自己的工作、研究等,小编将感到万分荣幸。
小编将分两期进行报道:
第一期,综述研发历史、路线优化(点击阅读详情);
第二期,路线优化步骤分步详解(本期)
商业路线
前期,小编综述了百时美施宝贵公司研发的抗HIV前药BMS-663068从研发到吨级生成制备的路线优化。但是,工艺研究依然在持续优化中。他们最终开发了更优的商业生成路线
以N-苯磺酰基吡咯为原料,选择性地在吡咯环3位进行酰化反应(70%,26);随后与N-甲酰基对甲基苯磺酰胺钠盐进行亲核取代;接着经乙二醇保护羰基后经过一个特殊地还原氧化消除过程,生成C4-甲基稀醇的同时构建氮杂吲哚55(两步收率≈69%);随后经过氧化氢氧化再用PyBroP处理,高效地制备C7-溴化物73;接着依次进行Friedel−Crafts酰基化、皂化、酰胺化反应,获得关键中间体75;使用铜辅助的Ullmann−Goldberg−Buchwald反应顺利接上甲基三氮唑,再和中间体二叔丁基氯甲基磷酸酯79进行烷基化;最后水解成TRIS盐。通过11步反应,高效地完成目标化合物BMS-663068地商业生成路线。
如下图所示,抗HIV药物BMS-663068合成使用的都是大量便宜易获得的商业品,这不仅能够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而且可以在大量生产时不容易受市场供应品价格波动的影响:

下图概览前期放大制备路线(百公斤级规模)与最终商业生产路线:
从概览图中,可以看到工艺优化不仅仅是在于每一个步骤合成方法上的改进,而且涉及到整个合成路线的综合考虑:从昂贵或者难以获得的原料更换为便宜、可大量获取的简单原材料,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每一个步骤经过精心的设计、深入的研究,最终可以进行粗放式的生产,并且能够保持优秀的产率。
下面,请随小编一起,研读抗HIV前药BMS-663068每个步骤工艺优化的精彩内容。

分步工艺优化解析

Friedel−Crafts酰基化

BMS-663068氮杂吲哚结构,经过逆合成分析,可以从关键氮氨基酮吡咯衍生物5转化得到,关键中间体5则可由简单氮N-苯磺酰基吡咯1C3位酰基化再胺化制备。

在这个路径中,第一步的关键在于控制Friedel-Crafts酰基化的反应位点。研究发现,不同的物料滴加方式以及加料时间,对该反应有着巨大影响:氯乙酰氯与三氯化铝的混合溶液瞬间(1 min)滴加至吡咯1的体系中,最终收率仅5%!反过来,将吡咯1在一分钟内滴加至氯乙酰氯和三氯化铝的混合溶液中,则酰化物比例为2:3 = 16:1,且收率达到70%;但是,如果延长滴加时间至3小时,则不仅收率下降至50%,同时酰化物比例也下降至2:3 = 2.3:1。
显然,这样的结果还是无法令人满意的。进一步探索可能的酰化试剂,令人惊喜的是,使用乙酰氯,可以在极短时间内,高收率地在期望位点制备酰化产物。最终,选择了便宜高效的乙酰氯作为酰化试剂。因此,下一步需要探索酮α-卤化。

酮α-氯化
迄今为止,羰基化合物α-卤化反应有很多报道:通过卤代酮、三甲基胺二氯碘、1,3-二氯-5,5-二甲基海因(DCDMH)等方法进行卤化。为了在高原子经济性条件下获得高产率的氯化物,百时美施宝贵的研发人员选取文献报道的两种简单试剂进行研究,分别是:Oxone/NH4ClN-卤代丁二酰亚胺(NCS)
使用臭氧化条件,和不同的氯化试剂、溶剂进行探索。结果,甲醇条件下反应收率接近定量,但是单氯化和二氯化产物则随着不同溶剂或氯化试剂而不同。和直接使用氯乙酰氯进行酰化相比,没有得到改善。
尝试N-氯代丁二酰亚胺(NCS),溶剂对该反应同样有着巨大的影响:在甲醇溶剂中,转化率大于98%,并且以93%的收率得到期望氯代酮化合物2,二氯代酮8低于5%,并且没有环化的副产物。

胺化
随后,氯代酮2与N-甲酰基对甲苯磺酰胺钠盐在催化量的相转移催化剂TBABr于甲基四氢呋喃中反应,顺利制备胺5
研究发现,胺5在反应后,先加入30%体积的水,可以溶解完全生产的氯化钠;随后在加入70%体积的异丙醇(IPA)时,可以获得最高的重结晶收率。

6-氮杂吲哚母核的合成
Pictet−Spengler环化
保护的3-酮吡咯通过一个Pictet−Spengler环化反应自由基辅助芳香化反应,完成6-氮杂吲哚母核的构建。
首先,保护的3-酮吡咯的合成:酰胺酮2在硫酸甲醇中脱去氮上甲酰基,然后使用乙二醇进行缩酮化保护酮。该步骤反应顺利,最终以90%收率制备氮脱甲酰基乙二醇缩酮3
接下来,尝试Pictet-Spengler环化,以制备并环4。在放大过程(> 5 kg)中,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收率降低(从85%降至65%),产生了更多杂质;需要加入三氟乙酸促使底物完全转化;结晶过程,4会在反应器壁上结块,这导致产品损失严重(8-15%损失)。
为了找出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案,必须深入理解反应的机理:
反应中,存在的水将会脱去酮的保护基,脱下的乙二醇与三氟乙酸、氨基酮7进一步反应,导致复杂的多种杂质产生,并且经过一系列控制试验,表明氨基酮7不会与多聚甲醛发生环化生成43与多聚甲醛先形成铵离子,接着环化,最后水解,则可以顺利制备期望酮4
多聚甲醛(PFA)在二氯甲烷中溶解度低,导致该反应需要经历一个多相到均相反应到过程,这不利于生成氨基酮4。因此,研究不同聚合度的多聚甲醛对该反应对影响。结果,低分子量的多聚甲醛有利于3快速转化为氨基酮4,并且副产物7很少;使用高分子量多聚甲醛时,则副产物7明显增加。
至此,优化得到6-氮杂吲哚环母核的制备。但是,该化合物重结晶分离也需要研究:二氯甲烷(DCM)是该反应的优选溶剂,氨基酮4在该溶剂中溶解度很大,需要更换MTBE/IPAc重结晶以获得满意的收率。在溶剂交换过程,会造成约15%产物的流失!为了简化分离,痛死减少溶剂用量,研究了化合物4在二氯甲烷中的溶解情况:
二氯甲烷从10降低至4 L/Kg产物时,只需要加入单一的抗溶剂(异丙醇IPA)即可简单、高效、高收率地获得期望氨基酮4。采用这个简单的重结晶过程,在480 kg的条件下重复尝试,以81%收率99.0%高效液相色谱(HPLC)纯度分离纯化得到期望氨基酮。

自由基辅助芳香化
顺利获得氨基酮4后,进一步研究芳香化,以获得6-氮杂吲哚。一开始,尝试高温以提高反应速率,发现TMOF与MSA进行甲基化而被消耗;控制反应体系水含量,同时控温30摄氏度,可以保持试剂TMOF稳定同时保证反应速率。
接下来,尝试了多种自由基引发剂和氧化剂:使用空气转化率可达94%,但是过氧化副产物较多(10%),最后发现自由基引发剂AIBN、TBHP和CHP都可以控制过氧化物的生成,并以CHP反应收率最佳(95%)。至此,完成了6-氮杂吲哚母核的优化制备。

Selective C‑7 溴化

溴化合物7和甲基三氮唑6经过Ullmann-Goldberg-Buchwald偶联是制备1的关键,溴化物7需要从前体溴代吲哚5进行合成,而5可由上述6-氮杂吲哚母核发生C7溴化制备。
从上述简化反应方程可知,从6-氮杂吲哚2制备溴化物5,需要经过N-氧化、溴化和脱保护三个步骤。
N-杂吲哚选择性氧化,筛选发现多种氧化试剂或组合都可以高收率地制备期望氧化物3,但是综合考虑试剂成本、后处理等因素,最终选择了安全、经济且便于后处理的邻苯二甲酸酐-过氧化氢组合,该条件下,N-氧化物3高效液相色谱面积达到98.7%。但是,放大反应后处理收率波动大,从75-95%。
随后发现将过氧化氢滴加至体系,可以提高3的产率,最后通过控制过氧化氢的滴加速度,维持反应温度,经过后处理,N-氧化物3收率可达90%以上。
接下来,进行C7溴化,发现添加除水试剂可以有效提高转化率,最终选择N,O-bis(trimethylsilyl)acetamide(BSA)为添加剂,可以大于10:1的选择性,85-90%收率获得期望溴化物4
进一步水解,则可以制备溴代吲哚5。初始条件采用IPA作为助溶剂,氢氧化钠作为碱,这条件下会生成高含量的异丙基苯磺酸盐,一种已知的遗传毒性杂质(GTI)。后续研究,发现二甲基亚砜(DMSO)、二甲基甲酰胺(DMF)、二甲胺(DMA)和N-甲基2-吡咯烷酮,都可以获得高的转化率(>90%)。在优化条件下,NMP和氢氧化钠水溶液加入到含有中间体4粗品的甲苯中,在65−70 °C可以>99%转化为目标溴代吲哚酮5
获得优化条件后,以2-甲基-2-丁醇代替部分甲苯,进行4脱保护反应,可以进一步提升转化率。
最后,经过优化后,溴代吲哚5生成规模从110 kg提高到230 kg,平均分离收率从不到50%提高至64.3%,纯度和质量都得到了提升。

6-氮杂吲哚官能团化:

Friedel−Crafts 酰基化/水解反应

基于前期研究,三氯化铝的使用容易导致胶状物的产生,这非常不利于分离纯化,因此尝试了一系列不用三氯化铝的条件。结果,并没有获得适宜代替三氯化铝的催化剂。
为了代替硝基甲烷的使用,筛选了多种极性添加剂,如上表2所示,极性添加剂存在下,酰化反应基本不发生。这可能是极性添加剂导致三氯化铝失活。
接下来,研究人员将四烷基盐作为参数加入到反应,这是基于离子铵盐有助于提高溶剂的极性,这将利于催化剂的溶解。
结果非常令人兴奋,铵盐的加入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反应现象(从粘稠或胶状,转变为良好的浆状),而且转化率优秀。最终,基于价格优势考虑,选择四丁基亚硫酸氢铵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结果发现铵盐的用量对反应混合物现象有影响,低于0.3当量时反应变粘稠,当其用量增加时,为了保证反应速率需要增加三氯化铝的用量。综合考虑,确定最优反应条件为:三氯化铝4.6当量,2-氯-2-氧代乙酸甲酯2.3当量,铵0.35当量,二氯甲烷每克底物用6毫升。
随后,探索粗放的后处理与分离程序。经过大量的条件筛选,(NH4)2HPO4的水溶液用于后处理,得到了最理想的结果:分相快,产物损失少,并且在后处理过程没有固体或乳化产生。
接下来,使用氢氧化钠处理3小时,可以水解得到相应的羧酸2b,但是反应混合物中偶尔会生成固体草酸钠。使用氢氧化钾代替,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草酸钾很容易溶解于水中。

酰胺化

尝试多种酰胺化的缩合试剂,结果都能够给出高纯度的目标产物,但是收率差别很大。EDCI反应后需要通过柱色谱进行分离,且产率低。草酰氯可以作为良好的偶联试剂,但是会生成C7氯代副产物。咪唑作为缩合试剂的产率结果不错,但是其容易残留在分离后的产物中最后,选择了T3P进一步研究优化,该试剂制备的化合物产率与纯度都较好,并且无需预活化2a。随后,筛选了试剂、碱的用量以及溶剂与温度的影响。
最终优化的反应条件为:将酸2a、1.4 equiv的盐酸哌嗪4a和4.5 equiv的DIPEA在乙腈中混合冷却至5℃。通过30- 60 min将T3P滴加入混合液,升温至20-25 ℃进行反应,直到酸2b含量<1 AP。
随后,研发人员开发了一个有效的方案,以分离酰胺3,其中包括加入初始反应混合物两体积的水,然后加入晶种和老化,最后在大于3小时过程加入8体积的水作为抗溶剂。得到的浆液经过快速过滤,并用乙腈/水的混合物清洗,获得所需的高产量和高纯度酰胺3

区域选择性Ullmann−Goldberg−Buchwald反应

经过上述的工艺研究,顺利完成了高纯度高产率的酰胺生成工艺,接下来,需要研究甲基三氮唑的引入。挑战性在于,如何控制反应的区域选择性。

前期的研究表明,铜辅助的Ullmann−Goldberg−Buchwald偶联反应可以获得较好的区域选择性,同时也发现二胺在这个偶联反应中是最优配体。对酮前体、溶剂与碱进行筛选,发现碘化亚铜(CuI)、叔丁醇钾和乙腈给出最好的结果:转化率95%,3:4 = 10:1。并且发现钾盐对该反应有着重要影响,使用锂或者钠盐都不发生偶联转化。
进一步研究,该反应区域选择性、转化率与杂质的影响因素。
偶联反应中使用了较多的重金属,因此需要研究重金属铜的除去:通过EDTA螯合剂处理两次,仍超过100 ppm。显然,该方法不理想。
后续发现,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类(DTCs)在工业上通常用于处理废水中的重金属,有几种商品可用试剂。结果,仅需要不到0.5当量的DTCs处理,即可将反应中的铜几乎完全除去。
前期研究发现化合物3由于其晶形不好,非常难以抽滤!后续通过晶形研究,发现其锂盐晶体型态好。通过这个转化,顺利解决了分离纯化难题。
最终,优化生成过程为:使用更便于后处理的乙醇-氢氧化钾,碘化亚铜与二胺DMCHDA催化发生区域选择性的偶联反应,得到3a。随后,使用二硫代氨基甲酸盐(APDTC)除去重金属铜。最后,经过阳离子交换,生成晶形更好的锂盐,从而简单快速高效高收率地分离纯化得到关键中间体3b

烷基化挑战
烷基化同样也存在反应区域选择性问题,除了期望产物3外,还会有可能生成副产物4。研究发现,虽然锂盐1有利于分离纯化,相对于胺5或者是钾盐6(entry 1-2),其在开始的优化条件下进行烷基化反应效果很差(entry 3),后续发现往乙腈中加入0.5 wt%的水,反应性能、区域选择性都和钾盐底物相当。
如上图所示,反应过程中,主要的杂质也进行了研究。随后,研究主要副产物4的分离除去。经过条件筛选,最终使用5 L/kg的5 wt %盐水和0.5 当量的NaHSO4可以在5 ℃下3小时内完全水解4,且少于1%的水解3
在优化条件下,85 kg规模,最终以70%的分离收率,97.9%的纯的获得烷基化产物3

API制备工艺研究
从烷基化产物到API,需要经过水解、成盐两个步骤,关键在于控制杂质的含量,需要尽可能除去杂质。
从上图可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杂质有很多种,而这些化合物都需要在获得API之前进行除去。
化合物之间的结构区别,导致各自溶解特性不同,因此可以通过溶解度的差异进行分离纯化。
经过结晶、分离操作,可以获得符合要求的BMS-663068-TRIS盐(API)。

评述

抗HIV前药BMS-663068无论是从其发现历史,还是药物合成路线到生产路线的不断优化,都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值得深入阅读。
本期分享的分步工艺研究与优化,确实是做工艺研究的典范。相信每一个研究者,都可以从中汲取到有用的营养。

参考

10.1021/acs.oprd.7b00134;

10.1021/acs.oprd.7b00121;

10.1021/acs.oprd.7b00115;

10.1021/acs.oprd.7b00152;

10.1021/acs.oprd.7b00132;

10.1021/acs.oprd.7b00133;

10.1021/acs.oprd.7b00191;

10.1021/acs.oprd.7b00135;

10.1021/acs.oprd.7b00138;

阅读更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