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講:海岱玉文化課題綱要(二)

第四節:山東龍山文化:

  • 龍山文化是以黑陶為特徵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

  • 臨胊朱封墓地發現的大墓,有葬具~棺槨,隨葬玉器有鉞、刀、頭(冠)飾、簪、環、串飾、墜飾和綠松石片千餘件。

  • 繼大汶口文化,1931年最早發現於章丘市城子崖遺址。分布於山東,江蘇,河北沿海及遼東半島一帶;距今約為4000~3500年。

  • 山東龍山文化大墓有二層臺,有木槨或槨灰痕跡,隨葬品豐富,製作精細,突出表現是都用薄胎高柄杯豬下頜骨隨葬,即使器物不多,二者也必具備。中墓有二層臺,葬具不普遍,隨葬品較豐富,多在5件以上,少數有薄胎高柄杯或豬下頜骨。小墓無二層臺,無葬具,一般有少量隨葬品,製作低劣,多數不超過3件。尚有一類墓極狹窄,僅容屍骨,無葬具,無隨葬品。

  • 山東龍山文化經過正式發掘且發現有玉器的古遺址大約30餘處,出土玉器300餘件。

  • 山東龍山文化玉器上與良渚文化玉器相類似之諸多因素,多半是從大汶口文化那裏間接繼承過來的。

  • 炊器有鼎、甗、鬶、盉等,飲食器有豆、盤、盂、盆、環足盤、碗、單耳杯等,貯存器有罐、瓮、壺等。以上常見器物大都置二層臺上。

  • 陶質分夾砂、泥質和細泥質三類。夾砂陶數量最多,占總數的58%,多為鼎、鬶、盉、甗、罐等炊器,也有器蓋和碗。泥質陶占總數的37%,多為豆、盤、盂、環足盤、盂、單耳杯、瓮及部分罐等飲食器和貯存器,少數鼎、器蓋也有泥質的。細泥陶約占5%,僅用於少數製作工藝較高的器皿,如薄胎高柄杯、罍以及個別的豆。

  • 製法絕大部分為輪製,器底多見偏心圓痕跡,器身內外都有快輪旋轉時形成的緊密平行線。圈足器和三足器均為分別製成後粘接的。

龍山文化玉器

  • 山東龍山文化經過正式發掘且發現有玉器的古遺址大約30餘處,出土玉器300餘件。

地點

文化類型

器物名稱

數量

資料出處

紅土埠

大汶口文化

1

〈棗莊市南部地區考古調查紀要〉,《考古》,1980年4期

崗上

大汶口文化

人面像

1

〈山東滕縣古遺址調查簡報〉,《考古》,1980年1期

於家店

大汶口文化

鏃形器

1

〈萊陽於家店的小發掘〉,《膠東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

白石村

大汶口文化

玉飾

1

〈煙臺白石村遺址發掘報告〉,
  《膠東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

李寨

大汶口文化

鐲2、璧、瑗、圭形墜6

10

《桓台文物》,山東畫報出版社,1998年

老峒峪

龍山文化

璿璣

1

〈山東安丘老峒峪遺址再調查〉,
  《考古》,1992年9期

景芝鎮

大汶口文化

鐲、璧、墜、珠

10

〈山東安丘景芝鎮新石器時代墓葬發掘〉,《考古學報》,1959年4期

陵陽河

大汶口文化

笄、墜、珠、玉石

6

〈山東莒縣陵陽河大汶口文化墓葬發掘簡報〉,《史前研究》,1987年3期

陵陽河

大汶口文化

鏟、鏃形器

3

《莒縣文物志》,齊魯書社,1993年

大朱家村

大汶口文化

1

〈莒縣大朱家村大汶口文化墓葬〉,
  《考古學報》,1991年2期

大汶口

大汶口文化

鏟、笄、環、指環、小玉管

10

《大汶口》,文物出版社

城陽

大汶口文化

鉞、環等

?

〈費縣城陽大汶口文化遺址〉,《中國考古學年鑒(2002)》,文物出版社,2003年

西夏侯

大汶口文化

鏃形器

1

〈山東曲阜西夏侯遺址第一次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64年2期

平陰周河

大汶口文化

璧、三聯璧、牙璧

3

《山東大學文物精品選》,

齊魯書社, 2002年

尚莊

大汶口文化

1

〈茌平尚莊新石器時代遺址〉,
  《考古學報》,1985年4期

楊家圈

新石器時代

1

〈樓霞、乳山、榮成、蓬萊新石器時代遺址調查〉,《膠東考古》,文物出版社,
  2000年

堯王城

龍山文化

1

〈日照兩城鎮等七個遺址初步勘查〉,
  《文物參考資料》,1955年12期

兩城鎮

龍山文化

斧、簪、殘玉璧、不知名器

6

〈有關日照兩城鎮玉坑玉器的資料〉,
  《考古》,1988年2期

兩城鎮

龍山文化

鏟、玉板

3

〈山東日照龍山文化遺址調查〉,
  《考古》,1986年8期

兩城鎮

龍山文化

刀、玉板

2

〈日照兩城鎮龍山文化遺址調查〉,
  《考古學報》,1958年4期

兩城鎮

龍山文化

獸面紋玉錛、刀

2

〈記兩城鎮遺址發現的兩件石器〉,
  《考古》,1972年4期

兩城鎮

龍山文化

1

《來自碧落於黃泉》,1998年

西朱封

龍山文化

鉞5、刀、環、頭(冠)飾、簪、墜飾9、串飾18

36

〈山東臨胊朱封龍山文化墓葬〉,
  《考古》,1990年7期

西朱封

龍山文化

墜飾、管飾

2

〈臨胊西朱封龍山文化重槨墓的清理〉,《海岱考古》,第一輯,山東大學出版社,1989年

西朱封

龍山文化

鏟、環、矛、璿璣

8

〈山東臨胊縣史前遺址普查簡報〉,
  《海岱考古》,第一輯,
  山東大學出版社,1989年

姚官莊

龍山文化

雕刻器

1

〈山東姚官莊遺址發掘報告〉,《文物資料叢刊》5,文物出版社,1981年

司馬台

龍山文化

牙璋、璿璣

2

〈山東省海陽縣史前遺址調查〉,

《考古》,1985年12期

羅圈峪

龍山文化

鐲、錛

2

〈山東沂南縣發現一組玉、石器〉,

《考古》,1998年3期

丹土

龍山文化

戚、鉞、刀、琮、璿璣

9

〈山東五蓮丹土遺址出土玉器〉,《故宮文物月刊》,14卷2期,1996年

丹土

龍山文化

1

〈山東五蓮、即墨縣兩處龍山文化遺址的調查〉,《考古》,1958年4期

前埠下

後李、大汶口文化

鑿、錛、璧、佩、
  璜、墜、錐

9

〈山東濰坊前埠下遺址發掘報告〉,《山東省高速公路考古報告集(1997)》,
  科學出版社(1997),2000年

野店

大汶口文化

矛9、鏃形器1、環41(單連環、雙連環、四連環組成)

51

《鄒縣野店》,文物出版社,1985年

董家村

大汶口文化

1

《山東文物精萃》,
  山東美術出版社,1996年

王因

大汶口文化

1

〈山東兗州王因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79年1期

杭頭

大汶口文化

扁琮

1

〈山東莒縣杭頭遺址〉,
  《考古》,1988年12期

傅家

大汶口文化

2

〈山東傅家遺址的發掘〉,
  《考古》,2002年9期

五村

大汶口文化

環、指環、串珠

7

〈廣饒縣五村遺址發掘報告〉,《海岱考下》,第一輯,山東大學出版社,1989年

焦家

大汶口文化

斧、鏟、錛、璧、環、管璜、牙璧、指環、墜、龍形飾

48

〈山東章丘市焦家遺址調查〉,
  《考古》,1998年6期

尹家城

龍山文化

刀、斧形器、錛

3

《泗水尹家城》,文物出版社,1990年

三里河

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

璿璣、鏃形器、鞍形飾、三角形飾、釧、馬蹄形飾、耳墜、管、鳥形飾、珠等

49

《膠縣三里河》,文物出版社,1988年

仕陽

大汶口文化

1

《莒縣文物志》,齊魯書社,1993年

尚莊

大汶口文化

1

〈茌平尚莊新石器時代遺址〉,
  《考古學報》,1995年4期

湖台

龍山文化

扁琮、雙孔鏟、笄

3

〈山東臨沂湖台遺址及墓葬〉,
  《文物資料叢刊》10

莊里西

龍山文化

琮、牙璧

2

《棗莊文物概覽》,齊魯書社,2001年

大范莊

龍山文化

牙璋2、鏟2

2

〈山東臨沂市大范莊遺址調查〉,
  《華夏考古》,2004年1期

董家營

大汶口文化

璧、耳墜等

?

《中國考古學年鑒(2002)》,
  文物出版社,2003年

  • 包含河南龍山文化,陜西龍山文化,山西襄汾陶寺。

  • 龍山文化的鉞薄、穿兩孔,是一種工的表現,兩孔中一孔用於鑲嵌綠松石,源於大汶口文化。

  • 少昊騺~~鳥神。

  • 蹲踞是東夷人的習俗,中原人認為不雅。

  • 龍山流行鷹捉人題材。

北京故宮:蒜頭鼻~~介字冠~~耳環~~陶紋頭圈~~凸舌~~下有獸面~~垂卷髮~~下頦卷雲紋~~東夷人長髮細密~~鷹腳粗短~~翼紋一般為三條卷豆芽紋(亦有四條的)。

  • 陜西周原有東夷族移民,秦始皇亦為東夷後代。西周時,再由西向東成立齊國及魯國。

  • 由西向東傳的器物有牙璋、鬹、有領環。

  • 日照採集的玉圭,是後來在龍山黑陶片上發現相同的獸面紋,才將這件玉圭訂為龍山文化。玉圭兩面的圖案不同。卷眼紋飾可能與紅山文化有關聯。

  • 日照玉圭以雙陰為陽線壓地作淺浮雕,手摸很平,遠看呈模糊狀。

  • 日照兩城鎮龍山文化遺址發現成坑的半成品玉材。仿照實用生產工具製作的玉斧、玉錛、玉鏟、玉刀、玉鑿等增多。

  • 龍山文化玉玦不多見,是值得重視的線索。

  • 玉梳最早見於山西龍山文化。

  • 大刀及牙璋是龍山文化的特色。

  • 圖案喜用獸面,鷹,人面,相信鳥是天帝的使者。

  • 龍山東夷人頭造型具有:介字冠、有耳環、耳上有翼、卷圈眼、暴牙~~內齒朝上,外齒朝下,與良渚獸面一樣。

  • 華西地區甘,青,川,陜,豫西的羌族。

  • 山東臨沂出土缺口鐲。

  • 牙璋最早出現於陜北及山東龍山文化,只有一齒。

牙璋:1.早期只有一牙,左右各一。
         2.可能是挖土器發展而來。
         3.龍山有竹節紋。
         4.流行透雕。
         5.禮器。

第五節:岳石文化:距今約4000~3500年

  • 80年代初期才被確立的一支區域性原始青銅文化,主要分佈於黃河下游以泰沂山脈為核心的沿海地帶。鼎盛時期和這一區域內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的分佈範圍大致相同。

  • 絕對年代約為西元前2000年至西元前1500年,年代大致與中原地區的夏王朝和早商時期相當,正處我國青銅時代的初期發展階段。

  • 石钁(絕)形制近似鐵質農具,長方形或略呈梯形,對琢長方孔。

  • 泗水尹家城、臨沂八塊石、廣饒營子、鄒平丁公、壽光火山埠等內陸遺址都有發現,多者60餘件,少者1件。是岳石文化的一種區域性農具

  • 石鋤平面略呈正方形,中心厚邊緣較薄,中央有對琢長方孔,形狀和方孔石钁有些相同,多數兩邊有刃,有的一邊有刃,有的三邊有刃。刃且多為斜刃,和石钁的直刃不同。

  • 龍山時期盛行的長方形穿孔石刀到龍山晚期逐漸演化成弧背雙孔形制。雙孔石刀均作弧背直刃的半月形,對琢雙孔,斜刃,表面多磨光。孔壁上常留有皮條或是繩子的勒痕。

  • 石鏟平面作長方形或略呈梯形,頂端稍窄刃部稍寬,體薄,斜刃。石鏟在後李文化時期已出現,隨著農業的發展,北辛、大汶口和龍山各時期數量不斷增加。岳石時期仍保留舊的形制,但鏟體彎薄,一面微鼓而另一面微凹,頂部無穿孔。

  • 石钁與石鋤不見於龍山文化,也不見於同時期的二里頭文化,其後的商周時期也未見,是岳石文化所特有的一種典型農具。當源於龍山時期的石鏟和石斧。

  • 半月形雙孔石刀與石鏟分佈範圍卻很廣,和方孔的石钁、石鋤不同。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該公眾號

(0)

相关推荐

  • 比石家河早500年的屈家岭文化玉器

    屈家岭文化是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上承大溪文化末期,下接石家河早期,约在公元前3500年至前2600年之间. M23玉管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位于湖北保康的穆林头遗址考古发现玉钺.玉璇玑 ...

  • 第五講:海岱玉文化課題綱要(一)

    第一節:後李文化: 第二節:北辛文化: 第三節:大汶口文化: 第四節:山東龍山文化: 第五節:岳石文化. 海岱地區的空間範圍主要包括黃河和淮河下游地區,極盛時期南界延伸到長江北岸,東北部越過渤海海峽, ...

  • 第十五講:戰國玉器課題綱要(一)

    第十五講:戰國玉器課題綱要(一) 第一章:戰國玉器特徵         第一節:戰國通論:         第二節:戰國玉器:         第三節:戰國玉器特徵: 第二章:戰國早期: 第三章:戰國 ...

  • 第十五講:戰國玉器課題綱要(二)

    第十五講:戰國玉器課題綱要(二)  第三章:戰國中期: 玉人:與早期玉人類似.著深衣.多橄欖眼. 左手搭右手,也有右手搭左手. 盛行在胸部配戴玉組佩,結束帶於胸腹之間. 此期玉組佩不流行衝與牙:多由環 ...

  • 第十五講:戰國玉器課題綱要(三)

    第十五講:戰國玉器課題綱要(三) 第一節:楚式玉龍佩: 楚國公族系出黃河流域的顓頊高陽集團,其後輾轉遷徙至江漢平原,故楚文化實為中原文化與三苗文化的混合. 春秋戰國時期商業.交通發達,各國交往頻繁,朝 ...

  • 第十五講:戰國玉器課題綱要(四)

    第十五講:戰國玉器課題綱要(四) 第七章:戰國越式: 飾圈點紋者. 第八章:秦式玉器: 第一節:秦國通論: 對秦戎關係的記載主要見於<史記·秦本紀>和<匈奴列傳>中.非子封秦以 ...

  • 第一講:玉文化概論課題綱要(二)

    第二章:氣候變遷與文化興衰: --遠古蠻荒時期,人口不多,土地充足,人與資源之間的分配寬裕而和諧:或有矛盾,大都選擇遷移,不致為爭奪土地而戰爭.流血: --隨着人口持續增加,可供採集.耕種的領域不斷縮 ...

  • 第十六講:西漢玉器課題綱要(一)

    第十六講:西漢玉器課題綱要(一) 第一章:通論 第一節:西漢玉器: 第二節:西漢玉器特徵. 第二章:西漢早期玉器: 第三章:西漢中期玉器: 第四章:西漢晚期玉器: 第五章:西漢它式: 第一節:漢代楚式 ...

  • 第十六講:西漢玉器課題綱要(二)

    第十六講:西漢玉器課題綱要(二) 劍珌: 除常規大中孔兩側隧孔外,出現長方孔:圓孔兩側斜尖:大單孔,器側鉚孔:雙孔:雙連孔者. 獅子山編號W1:58為異形玉劍珌:獅子山編號27:4為勾連雲紋側梯形獸面 ...

  • 第十六講:西漢玉器課題綱要(三)

    第十六講:西漢玉器課題綱要(三) 環璧璜觿: 感覺整器上下左右迴卷. 出現鏤雕龍鳳紋飾,龍鳳體長卷曲.無力,個別龍舌內捲. 三角眼,身飾雲紋,眼稍消失,狗耳. 環璧璜流行簡化鳳紋提頭:龍.鳳脖子拉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