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最应该学的是孔子其人,而非其语!
《论语》是中国人的基础语言,孔子是中国人的人格表率。这二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奠基石,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中国人指的是主体部分,不能包括所有。《论语》共20章,钱穆计为495句,一万多字,有人说字数是一万五,有人说一万二,这个谁愿意数自己算去。编订的年代是战国初期,作者是孔子的学生与学生的学生。内容是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文集。《论语》在古代非常热门,一度成为科举考试的必备教材,大批的学子为了登龙门,将它的字字珠玑,倒背如流。在现代社会的今天,成年人很少有人去读它。近年来,复古潮流兴起,国学家们倡导读经,又把它炒得很热了。学《论语》的呼声越来越高,而学习的方法五花八门,收效微,而耗时多。一句一句去理解,一字一字去领会,纯非必要。大家把方向搞偏了,《论语》是一本散乱无序的语录集合,又长又杂,从头读到尾,也一时间难以明白其真义。那些主张孩子只要背完,以后终身受益的观点,实在是荒谬的鬼话。
言教不如身教的影响深入,以人格鼓舞人,以人生激励人,以人道培育人,学习孔子对待富贵的态度,学习其在困境中的从容、为理想的执著、好学不倦的激情、乐以忘忧的达观……这些闪光的片羽集成孔子人格的全部肖像,才是最应该教育孩子学习的精义所在,而不是引导他们在《论语》的字里行间背诵、训诂、考据。德国哲学家康德说:“我们的责任不是创作书本,而是制作人格。”一个伟大人物表现的事迹及其人格的力量,总是比一堆古纸要栩栩如生百倍。人们为什么放弃生动,而选择枯燥呢。既然孔子其人已经跃然纸上了,其零碎的只言片语的究竟含义便显得空洞许多。
【去圣人化】 孔子大名垂宇宙,是中国人都应该知道他;不是中国人,很多外国人也喜欢他。要说像某些国学家将他捧上了天,以现在论,太空席位中还没有孔子的一隅。中国人中的墨子上天了,成为“墨子号卫星”,祖冲之上天了为“祖冲之星”。孔子的价值影响主要在人间,过于拔高他的影响力,若人类文明的伟大导师之类的大帽子,就哗众取宠了。孔子是个凡人,本质上是和你我他一样的人,连圣人他自己都不承认:
述而7.3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他自述,顶多只是进取起来不满足,教人起来不知倦而已。《论语》中出现次数最多的理想人格是士君子,几乎贯穿了全书,从开头第一则至结尾最后一则都在说君子。学而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尧曰20.3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可以说,孔子终身追求与践行的就是君子人格,君子包含了位与德的结合之义。至于给他定位为别的称号,冠名一个高比一个,其实都偏离了孔子的真面目。东周时代谥号他为尼父、汉朝的褒成宣尼公、北魏的文圣尼父、唐朝的文宣王、宋朝的至圣文宣王、西夏的文宣帝、元朝的大成至圣文宣王、明朝的至圣先师、清朝的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民国的大成至圣先师,再至当今上述的人类文明伟大导师,想象一下由此发展到未来可能要抢孙悟空的名号——齐天大圣了。历史往往呈现出两种负作用,要么被人打扮,要么给人打扮。孔子就是被打扮了,历朝历代给他涂脂抹粉,粉越涂越厚,涂到最后真实面目看不出来了,成了一张假脸。孔子不得位,历史给他最高位——文宣帝;孔子不承认圣,历史给他增高为至圣——最高的圣人。圣,在这里是权威了,至圣之权,威服天下。历史将孔子提起来,升上去,目的不是让人去学习的,而是让人去顶礼膜拜的,至圣永远只有一位,怎么学也成不了,今天的国学热还傻乎乎喊着要学以成为圣人,殊不知,圣人不是高考能考上的,而是体制内颁发的。
中国的历史都受政治主导,政治是历史的主人,历史是政治的奴隶。政治是冷酷的,翻脸无情,孔子假脸被玩弄于股掌之间,一会是温情的敬意,一会是封建的孔老二。捧上高天,打入地狱,两极分化。捧时,立在神龛上的孔子从高处俯瞰尽是奴颜之躬;摔时,躺在泥地里的孔子从低处仰望,全是践踏之足。仔细一看,可能前后两者截然相反的态度还是同一帮人干的事,曾以倒孔为快事,今旋为研孔专家之徒大有人在,从孔子假相的历史变化中可以倒影出某些中国文人的丑陋嘴脸。
李零说去圣乃得真孔子,是至论,去圣即去魅。不捧不摔,立在属于真实孔子的春秋时代,立在最朴实的书斋里,立在最清幽的字迹里,立在最真诚的人心间。最好地存在,就是不惊不扰。太热的事物总会透着悲哀,比如小龙虾,大红之日正是大难之时。比如拉面哥,拉长了人生热度,却拉响了中国社会现实的悲哀。学习真孔子,要将他从至圣的神龛上请下来,从鼓噪的膜拜仪式中冷下来,从虚伪的意识形态里剥离出来,让他回到人间,回到成为凡人一个,才能学到他的真实与精髓。
【凡人出身】 公元前551年,孔子生于鲁国一个没落贵族的家庭里,父亲叔梁纥是一名军官,孔武有力;母亲颜徵在正是青春少女,美丽动人,父母亲在没有领结婚证的情况下生下了孔子,孔子是著名的私生子。孔子有八个姐姐,一个残疾哥哥,老年叔梁纥一直耿耿于怀没有个健康的男孩传宗接代,觉有失体面,便泡了少女颜徵在。孔子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在原来的大家庭里失去了依靠,备受欺负,只身带着孔子搬家到了鲁国首都曲阜郊外居住。母亲有一种伟大而神圣的力量,而寡母爆发的力量是惊人的,中国历史里有许多的杰出人才都是寡母培养出来的,诸如后来的孟子之母、徐庶之母、欧阳修之母、岳飞之母。颜徵在于十几年独自抚养孔子成长的过程中积劳成疾,盛年而凋,在孔子十七岁时去世。之后两年,孔子娶妻亓官氏,二十岁生儿子孔鲤,成家之后当个委吏,在别人的仓库里管理货物,之后又当了名为“乘田”的小吏,在替别人管理牛羊牲畜。子罕9.6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自说,年轻时身份低微,为了谋生,不得已要做很多卑贱的事情。从上述可以总结,孔子先天条件与常人无异,没有显示出特别的优异之处出来,家庭条件不好,贵族身份失落与平民无异,更在一般平民之下的孤儿寡母相依为命的穷苦环境中长大。苦难可以压垮人,也可以成就人,关键在于睿智地运用。孔母的伟大,是在异常艰难的状态下仍坚持让孔子专心立常志于学,而不是让他挣钱改善生活。为政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所以,一位母亲的长远眼光会长足影响孩子的一生。
【非凡之处】在平凡之中依靠自己不断的努力而造就的非凡才最动人心魂。没有背景,没有平台,没有祖荫,一切靠自己得来,最为坚硬,最有尊严,最能影响。不经过苦难玉成的人格是无力的,不经过实践验证的思想是空洞的,孔子算得上是中国第一励志哥,人格为君子之表率,思想为传统之渊薮,将自己创造成为一束巨光,照亮万古长夜,辉映中华文化的灿烂星空。孔子的非凡之处体现在三点上:
一是好学不满足。中国人好为人师,老师遍地跑,真正好学人的很少。孔子可以说是最好学的人,在他那个时代可以不加之一。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有四轮驱动,人生无量,勇猛精进。公冶长5.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述而7.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7.2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好学的路径有很多条,向历史学习,信而好古,敏以求之;向时贤学习,问礼老子,出游东周,跨国学习;向时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在反思中学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错误经验中学习,其不善则而改之;在反复实践中学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在教学中学习,教学相长,在同弟子的对答中互相促进,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圣人无常师,世间万物皆可以师法,这是好学的最高境界。永不满足,是将自身放空,人类最大的智慧就是知道自身生活在无知之中,一个人谦卑至极低处正是走向了崇高之巅峰。好学乃求知,关键点是不满足,好学不厌才是非凡表现,只有不满足才能为理想实现恒久传送新知识、新力量。
二是恒志大激情。孔子在少年时喜欢玩礼仪游戏,十五岁立志于学,终身不倦,为理想的实现迸发出持久的激情,死而后已。日常立志容易,立常志难得,很多人今天立个志,明天又立一个志,后天更换一个志,目标天天变,不能长时间专注坚持,最终一事无成。孔子的志向是什么?公冶长5.26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概而言之是为人道全过程的幸福与安宁而奋斗,老者、少者代表人道的两端,朋友代表平辈的中间,加起来就是天下人。具而言之,一个是在礼崩乐坏的春秋,致用于天下大事,以周公为榜样,复兴周礼政治秩序;一个是重返贵族士阶层,振兴暗淡的家族;再一个是修身为君子人格,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知者不惑。三重目标,融为一体,正是他说的“吾道一以贯之”。
为了完成这种宏大理想,从十五岁到七十三岁不间断在推进,在任何境地中都没有动摇,没有退缩,勇往直前,如黄河之水东到海,不舍昼夜地滔滔不息,表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人有强大的乐观主义精神时,一切困难都会为他让路,更能玉其于成。公元前497年,55岁的孔子开始周游列国,60岁,过宋,司马桓欲杀孔子,孔子乔装逃离,过郑到陈与弟子走散了,一个人凄惨地独立于郑国东门外:《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东郭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颊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别人形容他身材丑陋,样貌猥琐像条狗,他欣然接受,自嘲说,形容得真是到位!
在陈蔡之间受困绝粮,学生们十分忧愁,高兴不起来。子路更是憋着一肚子气找他发火,怀疑君子之道。孔子弦歌不辍,坚定说君子在困境之中也不改君子的操守。卫灵公15.2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脱困到了楚国,仍念念不忘对叶公推销自己,声称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述而7.1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保持长期激情是做事业的根本动力,也是事业成功的重要保障,百折不能挠其志,万难不能折其行,这种人生是无畏的。王侯之冷,匡地之险,陈蔡之厄,年老之衰,长沮、桀溺、荷蓧丈人、接舆的冷嘲热讽,又何足道哉。从吾所好,知道自己的使命,人能弘道,死而后已,这就是孔子可贵的地方。
三是信念长坚持。相比好学不满足,恒志大激情,孔子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知其不可而为之者的信仰精神!而这句话是别人对孔子的评语:宪问14.38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守门人一语中的,看得出是高手在底层。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高明表达有两种意思,一是知其不可应由实践出真知,不是目测下定论,只有做过之后才能定其可与不可的知否?二是信仰的力量,充满了完美主义理想的崇高使命感,个体的小我用蚍蜉撼大树的微力去改变巨大的事物,成功与否不计较得失,而在过程中蜕变,事情的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去做的行动。真正的伟大是知道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信念的力量支撑了孔子为实现梦想而奋斗的全过程。
【略有瑕疵】孔子是凡人中走出来的非常人,是君子人格近乎完美的化身。《论语》满篇透着一个积极生动、热爱生活,有着真性情的孔夫子形象。《论语》中的孔子是可亲又可爱的,是直率而朴实的,是机智活泼的真人;不是老古板,不是迂腐僵化的,不是完美的圣人。是人都有缺点,孔子也不例外。只是人们习惯去歌颂他的优点,淡忘他的缺点,并在千年王权政治的诉求里将他树立为一幅神相,被脸谱化了,被套上华丽的金相框,成为权力游戏中的一张王牌。人们热衷于仰望星空的点点斑斓,而选择淡忘灿烂之余尚有大面积黑洞的诡谲,正是那诡谲之处会吞噬时空的光明。
孔子之小疵不足以亏损其大节,是太阳都有黑子,况且孔子乎?
一、政治上有摇摆。前504年,48岁的孔子受到阳虎的礼遇,被动接受了他的一只小肥猪。阳虎叛乱之后,想拉拢孔子出去辅佐他,孔子没有答应。之后鲁国的公山不狃叛变,晋国的佛肸叛变,都向孔子抛出橄榄枝,招揽孔子前去,面对这些政治诱惑,孔子心动了,觉得再不出去就有点赶不上前程了。
阳货17.5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阳货17.7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孔子想去,子路暴跳如雷地反对。阳虎、公山不狃、佛肸的身份属于大夫家族中的管家一级,据城池造反,也是乱臣贼子的一种。孔子的政治观是扶持公室,倡导正义,现在也想去为虎作伥,与虎谋皮了。子路觉得不是什么好事情,为什么要去趟这样的浑水而玷污了自己的洁白呢。孔子表示,能够意志坚定不受环境习染,磨而不磷涅而不缁,近墨者不一定会黑,并能够借力打力,伺机恢复周礼秩序。
二、诛杀少正卯。事关孔子到底杀没杀少正卯,学界争议最大。《荀子·宥坐》、《孔子家语·始诛》、《史记·孔子世家》、《淮南子》等书里都详细地记此事:《荀子·宥坐》:“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居,吾语女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诛也。是以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正,周公诛管叔,太公诛华仕,管仲诛付里乙,子产诛邓析史付,此七子者,皆异世同心,不可不诛也。诗曰:'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小人成群,斯足忧也。”
朱熹以为是杜撰,污蔑圣人,得到许多学者的认同。少正卯是鲁国知名人士,因言获罪,如果孔子杀了他,肯定也是依法而行。前498年,54岁的孔子担任鲁国大司寇官职,司寇主管的是政法系统。刚上任七天,就放一把火,怎么会随便轻意地杀一个有影响力的人。孔子作为一个知名人士,而去杀另一个知名人士,如果没有法律基础作为支撑,试想会给自己带来多大的负面影响,他没有掂量一下吗。由此推出:杀他,必然合法。门人浅显,只看到了表面,以为是争听众妒忌相害,这时,孔子站在老师的角度说教出原因,而并不是从法官立场给出的解释,所以世人会想入非非。话锋一转,杀了与没杀,都不重要,无伤大雅。
三、女子与小人难养。这句话最为现代社会所诟病,将女子与小人并列,真是一句话伤透了天下女人心。阳货17.25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个小人,不能理解为德性丑陋的小人之义,而应指代为普通小市民。小人之交甘若醴,浓情蜜意时间久了难以为继,一旦稀释则生怨恨。君子之交淡若水,相望于江湖,距离产生美。孔子讲出了人际关系的尺度问题,不远不近,合乎中庸,是最理想的社交距离。女子与小人,一个在内,一个在外,这句话最有可能的指向,是孔子根据自己的实际体验而发出的一般性经验之谈。
女子很大程度上,是针对他老婆而说的;小人,是针对在外面的人际遭遇而感慨的。女人与小人,关系难缠,剪不断理还乱,都是让孔子头疼的两种类群。女人是感性动物,情感细腻,终日在一起则举止随意,言语傲慢,稍有疏远就会发牢骚。一个粗犷汉子在一个小女人面前,肯定这也不好,那也不是,左右都不是人,在外面的孔子是著名礼仪专家,回到家里都失效了,老婆不吃他的那一套。所以满孔子世界跑,出国游。
四、不负责的丈夫。将孔子定位为圣人,圣人似乎都不食人间烟火。中华浩翰典籍里,鲜有谈论孔子家庭婚姻生活的文献。孔子19岁娶妻亓官氏,一个宋国的妙龄少女。结婚后,从《论语》中知道他们生了一男一女,儿子叫孔鲤,字伯鱼,女儿后来嫁给了孔子的学生公冶长。公冶长5.1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季氏16.13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 婚后十年,孔子做过几个小吏的差事,大体家庭生活应该是甜如蜜的。30岁的孔子开始讲学收徒,第一批弟子进门,子路、曾皙、颜路等是孔学堂的“黄埔一期”。34岁去东周洛阳,拜访老子切磋礼学,曲阜到洛阳直线距离400多公里,小马车颠簸时速10公里,一来一回得半个月。35岁跑到齐国去,住了3年才回鲁。这个时候亓官氏在家独自带着孩子,做了留守妇女,带着留守儿童,家庭重任都在一个女子身上,会没有怨言?要么不着家,在家要么跟一帮学生混在一起,聊些不切实际的大问题,心事完全不在家庭里,会没有家庭矛盾?55岁至68岁,长达14年在外国出游,最后亓官氏死了都没有见上最后一面,从这个角度看,孔子对理想是热情的,对老婆是冷漠的。
在家庭中,孔子应该是个不负责任的丈夫,也应该是一个不太合格的父亲。69岁,儿子孔鲤去世。孔子的晚年,他所忽视的亲人回馈给他深深的寂寞。具有钻研精神与超凡理想的伟大人物都应该不婚,一辈子献给自己的理想事业都不够,哪有余暇在烟烧火燎的人间烟火里旁骛呢。选择了理想,必有所舍弃,万世师表的孔子,在弟子中弥补了天伦之乐。儒家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至少孔子在齐家这一块是短板。没有缺点的孔子是不足以被尊崇而效法的,正是他的缺点,衬托了孔子的可爱与伟大。正惟其如此,才为人所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