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朝鲜简介
李氏朝鲜,朝鲜半岛历史上的王朝之一。又称朝鲜王朝(조선),简称李朝。(1392年-1910年),开国始祖为高丽大将李成桂,建都于汉阳(现汉城汉江以北地区)。历经27代国王和皇帝共五百余年(曾一度是中国明朝时期的附属国)。
1896年,朝鲜宣布独立,改国号为大韩帝国。1910年日本侵吞朝鲜,李氏王朝灭亡。不过李氏朝鲜被朝鲜和南韩的一些学者认为是日本殖民时创造出来羞辱朝鲜王朝的用语。李氏朝鲜的国土大体上相当于今天朝鲜和南韩的总和,北方以鸭绿江和图们江同中国为界。王朝的首都初在高丽王朝的故都开京(今开城。又称「松都」),1395年定都于汉城。
1398年第一次王子之乱后再度迁都开京,1400年第二次王子之乱后最终定都汉城,直到1910年被日本吞并。政治制度李朝的政治结构采用中央集权制。1469年完成的《经国大典》确立了新的政治制度。以后虽然官职的名称存废有一定的变动,但是整个李朝时期的官职制度总体上都遵循了《经国大典》的规定。李朝的官职仿照中国,分为正从九品,由正一品到从九品,共计十八品。其中,正三品分正三品堂上和正三品堂下。正一品至正三品堂上,称为堂上官。正三品堂下到正七品,称为堂下官或参上官。正七品以下为参下官。在国王下面,有辅佐机关——议政府,其首领称「领议政」,相当于中国的内阁首辅。
领议政之下为左右议政,与领议政同为正一品。再下为从一品左右赞成、正二品左右参赞。再下有舍人等职官。议政府之下有吏、户、礼、兵、工、刑六曹,相当于中国的六部。其首长称判书,相当于中国的六部尚书。检察谏议机构为司宪府和司谏院(两府)。此外还有承政院,为国王起草旨意。
宗亲、忠勋机构有宗亲府、忠勋府、仪宾(相当于驸马)府、敦宁府等。国学为成均馆(相当于中国的国子监)。其他机构有奎章阁、经筵厅、弘文馆、艺文馆等。史馆称春秋馆。内廷供奉机构有内医院、尚衣院、司仆寺、内资寺、内赡寺、礼宾寺、济用监、内侍院等。此外还有宗庙署、社稷署、长兴库、义盈库、冰库、平市署、图画署、惠民署、造纸署、瓦署、归厚署、典狱署、典牲署、掌苑署、司圃署、养贤库等机构。武职机构有五军营、内三厅、训练院、世子翊卫司、扈卫厅、捕盗厅、镇抚营、管理营、龙虎营等。首长称大将、中军、使等。外职分八道,道下为州、府、郡、县。汉城府判尹为正二品。四都(开城府、江华府、水原府、广州府)长官称留守,为正、从二品。
地方官职为从二品府尹、正三品堂下大都护府使、牧使、从四品郡守、从五品县令等等。李朝实行兵将分离制度,无定将、无定卒,类似轮流服役的预备役军队,而非常备军。武官外职包括兵马节度使、三道水军统御使(均为从二品)、兵马/水军节制使、兵马虞侯、水军虞侯、兵马/水军佥节制使、兵马/水军同佥节制使、兵马万户、水军万户等品级。
中央外派官职有观察使、中军、察访等。李朝时期朝鲜全国分八道,道下设州、府、郡、县。其中,庆尚、全罗、忠清、黄海、京畿五道再分左右两道。宁安道(咸镜道)分南北两道。
平安道分东西两道。江原道分岭东、岭西两部。八道:京畿道,含汉城府、开城府。首府在汉城府。庆尚道,含庆州府、尚州牧、晋州牧;设左兵营、右兵营、左水营、右水营。首府在庆州府。全罗道,含全州牧、罗州牧;设兵营、左水营、右水营。首府在全州。忠清道,含忠州牧、清州牧、公州牧;设水营。首府在清州。黄海道,含黄州牧、海州牧。首府在黄州。
平安道,含平壤府、宁边大都护府、义州牧。首府在平壤府。江原道,含江陵大都护府、原州牧。首府在江陵。宁安道(咸镜道),含咸兴府、镜城都护府、北清都护府。首府在咸兴府。在日据时代,将汉城府废为京城,汉城府辖区降为京畿道的一个郡。同时,日本将平安、庆尚、咸镜、全罗、忠清五道划分为南北两道,成为十三道,一直到日本投降。其时朝鲜行政区为十三道,二百一十八个郡,两千二百零二个面、两万八千四百九十八个里。政治历史从十五世纪后半叶的成宗时代开始,朝鲜的统治结构逐渐扩张。
官僚阶层日益增多。俗称「两班」的文武官僚阶层人数增多。以协助世祖篡位的武将勋贵权臣为主的勋旧派,同与儒生和士大夫为主的「士林派」首先发生党争。燕山君被废黜后,士林派取得了胜利。士林派随后又不断发生内讧和分裂,包括明宗时期的大尹派和小尹派,以及宣祖时的东人党(岭南学派)和西人党(畿湖学派)。东人党在政治斗争中得势后又分裂为以李滉(李退溪)为首领的南人派和曹植为首领的北人派。北人派由于拥立光海君即位而在后来的一段时间内得势。
朝廷中的北人党又分裂为以李尔瞻为首、主张拥立光海君的大北派,和柳永庆为首、主张拥立嫡子的小北派。小北派在光海君即位后受到打击,柳永庆被赐死,小北派分裂成清小北和浊小北,而大北派则又分裂成骨北、肉北和中北三派。南人则分裂为清南和浊南。西人派在仁祖反正、废黜光海君的政变中得势,又在显宗时期分裂为老论派(元老派)和少论派(少壮派)。南人派在肃宗时因依附张禧嫔而得势。总之,李朝的中期和后期,是在混乱而无休止的党争中度过的。除了两班和士林的党争外,李朝的王位更迭也令人眼花缭乱。先后发生过第一次王子之乱(太祖退位)、第二次王子之乱(定宗退位)、乙亥靖社(世祖篡位)、中宗反正(废黜燕山君)、仁祖反正(废黜光海君)等多次政治变动。
每一次政变都会带来被成为「士祸」的诛戮和贬斥。在与政治有关的宗教政策方面,除了世祖和燕山君等几位国王在位时外,历代国王通常采取崇儒废佛的政策,在国内拆毁佛教寺院。寺院的土地予以没收,对僧侣征收重税。高丽时期僧院的饮茶传统也被禁止,茶道从此在朝鲜失传,民间则以麦茶作为替代饮料。在正祖时期,天主教开始传入朝鲜。在中国的天主教传教士利用朝鲜政府对西洋天文历法和天文仪器感兴趣的机会,同来京的朝鲜使臣交往,传教士的博学多闻、教堂的庄严崇高、基督教教义表述的新奇观念,也随着这些交往传给了朝鲜使臣。正祖八年(1784年),朝鲜使臣李承薰在北京天主教南堂领洗为天主教徒,教名伯多禄(彼得)。他回国之后开始了秘密传教活动,朝鲜的天主教徒组织的地下教会、信徒迅速增加。
但是朝鲜的教会属于自发性质,没有经过教会任命的神职人员,教徒为教徒受洗,不符合天主教教义。由于朝鲜严格禁止西洋人入境,所以北京教区主教决定派遣相貌与朝鲜人相同的中国传教士进入朝鲜。1791年12月23日,周文谟教士历尽艰辛,潜入朝鲜国境,随即开始了传教活动,入教信徒有两班显贵,也有卑贱的士卒。朝鲜政府将天主教视为邪教,不断逮捕处决教徒,在得知有中国传教士潜入之后,更是加紧了搜捕,逮捕、拷打教徒。为了保护广大朝鲜教徒的安全,周文谟决定向朝鲜政府自首,于1801年4月19日在汉城英勇就义。此案被称作「辛酉邪狱」,众多教徒和进步思想家如李承薰、丁若镛等人被处刑和流放。朴趾源、朴齐家等与天主教无直接关联的北学论者也被降职、革职。
南韩学者认为,周文谟在朝鲜的活动已经超出了宗教的范畴,通过他的活动,十八世纪末的朝鲜社会在了解和吸收欧洲外来文化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直到19世纪末开国时为止,李朝的统治者都一直对其采取打击和压迫的政策。
由于李氏朝鲜是中国的藩属国,所以在1896年独立之前,其国王不能自称皇帝。其配偶相当于中国的皇后,但是称为王妃。皇太子称为世子,皇太后称为王大妃,太皇太后称为大王大妃。在王妃之下,还有嫔、淑仪、淑容、贵人这些等级。按照李朝的传统,年幼的国王在不能亲自处理政务前,由王大妃摄政,称为「垂帘听政」。成宗、明宗、宪宗、高宗时的王大妃都曾经垂帘。此外,中宗时的朴敬嫔、肃宗时的张禧嫔都曾经用自身的影响干预朝政。
随着女人掌握政权而来的,是王朝后期的外戚门阀势道政治。清州韩氏、青松沈氏、安东金氏、丰壤赵氏、骊兴闵氏都是因外戚政治而得势的家族。李朝历代国王太祖李成桂1335年—1408年,在位期间1392年-1398年定宗李芳果1357年—1419年,在位期间1398年-1400年太祖嫡次子太宗李芳远1367年—1422年,在位期间1400年-1418年太祖嫡五子世宗李祹1397年—1450年,在位期间1418年-1450年太宗嫡四子文宗李珦1414年-1452年,在位期间1450年-1452年世宗嫡长子端宗李弘暐1441年-1457年,在位期间1452年-1455年文宗嫡子世祖李瑈1417年-1468年,在位期间1455年-1468年世宗嫡次子,端宗之叔父睿宗李晄庄献世子第三子恩彦君李茵之孙,父为恩彦君第三子全溪大院君李圹高宗李熙1852年-1919年,在位期间1863年-1907年庄献世子第四子恩信君李禛之曾孙,祖父南延君李球为仁祖嫡三子麟坪大君第六代孙,父为南延君第四子兴宣大院君李是应(王大妃曾垂帘,闵妃即明成皇后亦曾参政)纯宗李坧1874年-1926年,在位期间1907年-1910年高宗嫡长子注:1896年朝鲜脱离中国的影响,建立大韩帝国,年号为建阳,次年改元光武。1907年改元隆熙。宣祖为明宗的嗣子,正祖为英祖长子孝章世子(真宗)李緈的嗣子,哲宗为纯祖的嗣子,高宗为纯祖嫡长子孝明世子的嗣子。高宗称帝后,追上祖先的帝号,追尊太祖康献大王为太祖高皇帝,孝章世子为真宗昭皇帝,庄献世子为庄祖懿皇帝,正宗为正祖宣皇帝,纯宗为纯祖肃皇帝,孝明世子为文祖翼皇帝。
之后的两代南韩皇帝为高宗太皇帝、纯宗孝皇帝。1910年南韩被日本吞并后,日本封纯宗为昌德宫李王,退位的高宗太上皇为德寿宫李太王,均列入日本皇族。昌德宫李王的王位后被李坧之弟皇太子英亲王李垠继承,1945年日本废除皇族、华族身份时一并被废。1910年南韩被日本吞并后,日本封纯宗为昌德宫李王,退位的高宗太上皇为德寿宫李太王,均列入日本皇族。昌德宫李王的王位后被李坧之弟皇太子英亲王李垠继承,1945年日本废除皇族、华族身份时一并被废。
1910年南韩被日本吞并后,日本封纯宗为昌德宫李王,退位的高宗太上皇为德寿宫李太王,均列入日本皇族。昌德宫李王的王位后被李坧之弟皇太子英亲王李垠继承,1945年日本废除皇族、华族身份时一并被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