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地区海拔落差巨大,水热组合状况随海拔而变化多样,山地的气候、水文、土壤、植物和动物等自然要素从山麓到山顶随高度增加而逐渐更替,自下而上形成一系列的垂直自然带。
以喜马拉雅山脉主脊线为界,可大致划分出珠峰南北坡,主脊线以南为南坡,以北为北坡。北坡位于我国境内,南坡主要位于尼泊尔境内,但我国境内的嘎玛沟、绒辖沟和樟木沟等也属于南坡。由于喜马拉雅山脉阻隔了北上的印度洋温暖季风,并削弱了南下的干冷气流,因而珠峰南北坡的自然景观差异明显:南坡出现森林覆盖的深切沟谷,北坡出现草原覆盖的宽谷和盆地,形成了南北坡迥异的垂直自然带。南坡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强烈影响,水热状况优越,山麓到山顶的相对高差大,使得水热组合随海拔变化幅度大。珠峰南坡的自然带从低到高依次为:低山热带季雨林带、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山地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山地寒温带针叶林带、亚高山寒带灌丛草甸带、高山寒冻草甸垫状植被带、高山寒冻冰碛地衣带和高山冰雪带(见图)。其中,亚高山寒带灌丛草甸带(3900~4700 米)以亚高山灌丛草甸土为基底,气候寒冷,主要分布刺毛杜鹃和雪杜鹃等,红尾鸲和斯氏高山鼠等活动于此;高山寒冻草甸垫状植被带(4700~5200 米)属于现代冰川广泛发育的山前地带,开始出现融冻现象,主要分布冰川黑穗苔草等高山草甸和金露梅等垫状植被,常见动物有藏仓鼠和喜马拉雅旱獭等;高山寒冻冰碛地衣带(5200 ~5500 米)生态条件恶劣,气候寒冷,主要分布地衣,如裂叶石耳和红橙衣等;高山冰雪带(5500 米以上)以雪线为界,发育高山寒漠土,地面上现代冰川占优势,地表长年被冰雪覆盖,冰雪内有少量藻类生存。北坡降水少,气候寒冷干旱,具有典型的大陆性高原气候特征。北坡大部分地区在海拔4000 米以上,导致4000 米以下的自然带缺失。北坡的自然带由下至上依次为:高原寒冷半干旱草原带(4000~5000 米)气候寒冷,育亚高山草原土,主要分布着白草草原、固沙草草原和紫花针茅草原等,藏野驴和藏羚羊经常成3~10只的小群活动;高山寒冻草甸垫状植被带(5000~5700 米)与南坡同名自然带相比生态系统发育较弱,植被覆盖度低,成土过程弱,发育着原始高山草甸土;高山寒冻冰碛地衣带(5700~6000 米)和高山冰雪带(6000 米以上)与南坡生境类似,海拔更高。山地的垂直分异,主要是由于从山麓到山顶,随着海拔高度的不断增加,自然带也会出现更替,当然,要出现山地垂直分异的山地,往往相对高度要较高。一般来说纬度低海拔高相对高度大的山地,自然带的垂直分异表现得更为明显。随着山地海拔高度的增加,山地中不同海拔高度的气候也发生变化,包括热量和水分等要素都发生改变,从而影响了自然带的分布,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当水分充足的情况下,随着海拔的增加热量不断降低,那么自然带主要由于热量变化而更替,这种情况类似于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假如,赤道附近的一座高山,从山麓至山顶,大致会出现热带雨林带、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山地(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山地(亚寒带)针叶林带、山地灌木带、高山草甸带和高山荒漠带等自然带。位于非洲东非高原赤道附近的乞力马扎罗山,海拔高达5895米,从山麓至山顶的自然带更替几乎等同于纬度分异规律。此外,如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落基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都有十分明显的此类垂直分异规律。当水分不充足的情况下,那么山地自然带的分布主要受水分因素和热量因素的双重影响,有些时候甚至水分的影响更大。比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地区,在天山北坡一侧,山麓自然带为温带荒漠带,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盛行西风带来的大西洋水汽和偏北风带来的北冰洋水汽受到地形抬升,产生了地形雨,随着海拔增加水分逐渐增加,因此开始出现山地草原带和山地针叶林带,随着海拔高度继续增加,降水又逐渐减少,随之又出现山地(亚高山)草甸带、高山草甸带和高山荒漠带等自然带。所以,由于水分的原因,在天山北坡出现了“云杉林”这种森林自然带,而天山南坡则没有森林自然带出现。一般地,纬度低,雪线海拔高;纬度高,雪线海拔低。(四图比较)但雪线位置最高的地方,不在赤道附近,而在副热带高压带降水量比赤道附近少的地区。(乞山和珠峰比较)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乞、天、阿均如此);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珠峰最明显,乞山、阿山、天山都有此特点)。两种条件矛盾时,一般是看主导因素降水(迎风坡)。两者一致时,还取决于山的高度。夏季雪线高,冬季雪线低。同一种自然带,通常阳坡高,阴坡低。(珠峰、天山、阿山都如此。)垂直带谱的复杂程度:纬度越低越复杂。(可拿天山和乞山比较一下)一个地方的雪线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季节变化就能引起雪线的升降:夏季气温较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降低,雪线下降。这种临时界限叫做季节雪线。夏季雪线位置比较稳定,每年都回复到比较固定的高度,由于这个缘故,雪线高度都是在夏季最热月进行测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