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研读第17讲:第30-31章解读

中庸研读第17讲:第30-31章解读

教学内容:《中庸》第30-31章解读。

教学目的和要求:认识孔子的圣德及敦化作用。理解圣人的五种美德:聪明睿智、宽裕温柔、发强刚毅、齐庄中正、文理密察;至圣的美德广大如天、幽深如渊,民众对之心悦诚服。

教学重点:孔子的圣德及敦化作用,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圣人的五种美德:聪明睿智、宽裕温柔、发强刚毅、齐庄中正、文理密察。

第三十章

【原文】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注释】

①仲尼祖述尧舜:孔子遵循尧、舜的传统。祖,远承。述,传述。

②宪章文武:效法文王、武王。宪章,遵从,效法。文武,此处指周文王、周武王。

③上律天时:上遵从天时变化。律,符合,依照。

④下袭水土:下符合地理水土的自然规律。袭,因袭,符合。

⑤覆帱:覆盖。帱(dào),帐子,车帷。

⑥错行:循环往复,交错运行。

⑦代明:循环变化,交替光明。

⑧害:妨碍。

⑨敦化:潜移默化,敦实化育万物。

【译文】

孔子遵循尧、舜的传统,效法文王、武王。上遵从天时变化,下符合地理位置,好像天地没有什么不能负载,没有什么不能覆盖的,又好像四季的更替运行,日月交替光明,万物同时生长发育互不伤害,天地的道同时运行而互不违背。小德如江河流行,大德敦厚化育,这就是天地之所以为大的原因。

【解读】

本章从三个层次来说明孔子的圣德。

首先从历史说起,正面叙述孔子善于学习继承前代圣人的思想,具有高尚的道德。尧、舜和文王、武王都是儒家推崇的榜样。尧舜仁慈孝友,不以天下为己私,贤者当之;文武除暴安民,以德治天下,天下颂之。他们都有高尚的道德,都是孔子学习的对象,孔子不少思想原则是从他们那里继承而来的。“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这两句话,成了道统论的雏形,屡被后儒所称道。

其次,从自然界来看孔子。自然界最广大的东西莫如天地日月,孔子与天地比肩,与日月同辉。赞美孔子的德行如天地一样能负载万物,如日月一样交替光明。

其三,用“万物并肩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来比喻孔子的博大宽容,用“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来形容万物的多样性与统一性。万物活活脱脱地生长,天地无声无息地化育,这就如同圣人的道德作用。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孔子遵循尧、舜的传统,以文王、武王为育人的典范,上遵循天时的要求,下符合地理的实际。就像天地那样没有什么不承载,没有什么不覆盖。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祖述:效法、遵循前人的行为或学说。宪章:遵从,效法。

上律天时,下袭水土。上律天时:上达天命变化的玄机。律,认识。天时,自然变化的时序。天命,时机。下袭水土:下知地理风水变化的神妙。袭,因袭,相合,适应。水土,地理山川,风水变化。

孔子远宗尧、舜之道,近以文王、武王为典范,上遵循天时,下符合地理。

辟如大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同“譬”。持载:支持承载。覆帱:覆盖。“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这两句话就是说孔子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他的学问无所不知,形容孔子的伟大。道德与学问两方面像这个天地一样,包含了万有,所以载育万有、保持万有。

“无不覆帱”,没有哪一点是天的光明所不能覆盖的。“辟如四时之错行”,好像四时可以交错进行。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如日月之代明”,像太阳、月亮一样,白天是太阳在管事,晚上是星星、月亮管事。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万物共同生长发育,互不妨碍。老子曰:“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也。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国文化“道并行”,虽然各有各的方式,但是并不互相违背。天生万物 ,圣人观察万物,由万物的法则来体验天道。

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孔子育人天覆地载,就好像四季的交错运行,日月的交替光明,使万物一起生长而互不妨害,道路同时并行而互不冲突,具体的小德如河水一样滋润着万物,天道的大德给天地之间带来了丰厚的物产。这就是如天地一样的伟大之处。

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错行:交错运行,流动不息。代明:交替光明,循环变化。就如同天地那样没有什么不承载,没有什么不覆盖;又好像四季的交错运行,日月的交替光明。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共同生长而互不妨害,道路同时并行而互不冲突。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敦化:敦厚纯朴,潜移默化。小的德行如河水一样长流不息,大的德行使万物敦厚纯朴,这就是天地所以伟大的原因。

《中庸》在将要结束的此段赞扬孔子为中庸大德的典范,育人的至圣先师。

第三十一章

【原文1】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

【注释】

①至圣:最高的圣人。

②聪明睿知:耳听敏锐叫聪,目视犀利叫明,思想敏捷叫睿,知识广博叫智。知,通“智”。

③足以有临也:能够居上位临下民。临,居上而临下。

④宽裕温柔:宽大为怀,温和柔顺。这里是形容仁。

⑤足以有容也:能够包容天下。容,容纳,包容。

⑥发强刚毅:奋发勇健,刚强坚毅。这里是形容义。

⑦足以有执也:能够决断天下大事。执,决断,掌控。

⑧齐庄中正:整齐庄重,公平正值。这里是形容礼。

⑨文理密察:文章条理,周详明辨。这里是形容智。

【译文】

只有天下最高尚的圣人是聪明智慧的,能够居上位临下民,宽大为怀,温和柔顺,能够包容天下;奋发勇健,刚强坚毅,能够决断天下大事,威严庄重,忠诚正直,能够博得人们的尊敬,条理清晰,详细观察,能够分辨区别是非曲直。

【解读】

本章讲“至圣”,即修养最高的圣人。首先阐述了圣人的内涵,有以下五项:“聪明睿智”“宽裕温柔”“发强刚毅”“齐庄中正”“文理密察”,都是说圣人的内在品德。圣人是生知安行的,所以“聪明睿智”是讲圣人生而知之,即所谓“生知之质”。“宽裕温柔”是仁,“发强刚毅”是义,“齐庄中正”是礼,“文理密察”是智,圣人具备仁义礼智四德。

明智睿智、宽裕温柔、发强刚毅、齐庄中正、文理密察,这是中庸为天下君子所提出的五大标准。

  接着赞美了至圣的美德广大如天、幽深如海,民众对之心悦诚服。人们都会尊敬他,信任他,亲近他。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至圣:最高的圣人。聪明睿知:耳听敏锐叫聪,目视犀利叫明,思维敏捷叫睿,知识广博叫智。知,同“智”。朱熹认为是讲“生知之质”。临:居上而临下。唯有天下最圣明的人,才能达到既聪明又睿智,能居于上位而治理天下。

至圣是至诚之道到达圣人境界,足以有临也。修养成功,自然而然地生发、发挥,才能进入至诚的境界。

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宽裕温柔:广大宽舒,温和柔顺。这里是形容仁。容:包容。广大宽舒,温和柔顺,足以包容天下。

一个人胸襟、气量的修养,要“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这个人胸襟宽大;“裕”,非常的厚道。“温柔”,柔软的。讲他的个性,对于人包容、宽厚,这个温柔就是慈祥。这个样子,“足以有容也”,才能够内证以后包罗万象。

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发强刚毅:奋发强劲,刚健坚毅。这里是形容义。执:决断,固守。奋发强劲,刚健坚毅,足以决断大事。

他的行为,发愤图强,非常刚劲。刚毅跟温柔两个是相对的情形,温柔讲内在的性情,温柔指对人,饶恕人家;刚毅是对己,处理事情绝对是严肃的,有决断,因为有智慧一定有大仁大勇有决断,所以说“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什么事情有它一定把握住的中心。“执”,有把握。

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这个“齐”字,古代通“斋”。“庄”,随时自己是庄正的,中正。顶天立地。齐庄中正:整齐庄重,公平正直。这里是形容礼。个人内外的修养,随时随地“斋”,心斋,心里头无分别、无妄想、无烦恼、无杂念,这个谓之斋,叫做“持斋”,中国文化所谓“斋心”,就是这个“持斋”。

整齐庄重,公平正直,足以敬业。 “斋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才真正做到做人处事内外至正。

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文理密察:文章条理,周详明辨。这里是形容智。文章条理,周详明辨,足以分辨是非。

一个有道之士,修养五个条件:聪明睿知、宽裕温柔、发强刚毅、齐庄中正、文理密察。圣人的境界、学问之道,要当圣人必须要具备五个条件;换一句话说发明了自性,悟了以后,以至诚之道来修,修成功的人最后必然是如此。内圣外王的修养成功就是圣人的境界,就是得道了,修道、悟道而证道,是圣人境界。

【原文2】

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

【注释】

①溥博渊泉:德行广博深厚。溥(pǔ):周遍。

②而时出之:时时会表现出来。时出,随时发见于外。

③见而民莫不敬:表现出来百姓没有不尊敬的。见,通“现”,出现。

④行而民莫不说:做起事来百姓没有不高兴的。说,通“悦”,喜悦。

【译文】

圣人的德行广博深厚,时时会表现出来。广博如天,深厚如渊,表现出来百姓没有不尊敬的,说出话来百姓没有不信服的,做起事来百姓没有不高兴的。

【解读】

此章第二节接着赞美了至圣的美德广大如天、幽深如海,民众对之心悦诚服。

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pǔ):周遍。时出:随时发见于外。朱熹说:“言五者之德,充积于中,而以时发见于外也。”圣人道德广博深沉,随时表现于外。

溥和博有什么区别?溥偏范围广,而博比较偏深一点,都是广博之意。渊泉,就是深不见底的源泉。这句话是比喻孔子的学说广博无边,深不可测。“而时出之”就是不时地出来,如源泉一般。“溥博渊泉,而时出之。”就是说,孔子的学说无所不在,无所不包,在人们需要的时候,到儒家这里来,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溥”,普遍的,像大海的水一样铺满;“博”,非常深厚,学问也深厚,人品也深厚。他的智慧如源泉一样无穷无尽,如深渊一样深不见底,智慧的境界如泉水一样源源而来。“而时出之”,智慧、道德的光华随时随地自己内在会迸发出来。

古代的领导哲学,要求一个国家领导人就是“内圣”,里面是圣人,得了道的;“外王”,外面出来治天下,《中庸》的这个圣王是有内明的,得道的,才能做治世的帝王,就是这个境界,内圣外王。所以他的智慧,“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

溥博如天,渊泉如渊。广阔得如同天空,深沉得如同潭水。孔子的学说广大得如同天,深厚得如同不见底的泉。孔子的学说敦化在现实中,老百姓无不尊敬;教化百姓,全都笃信不疑;做出的事情,让百姓都感动喜悦。孔子的学说是活的源泉,不是僵死的教条,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家学说会以适应于时代的形式出现。

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见:同“现”,出现。说:同“悦”。他出现在民众面前,人们没有不敬重的;他说的话,人们没有不相信的;他的行为,人们没有不喜欢的。

内圣外王之道修养成功了的圣帝、名王,他的智慧“溥博”,如天一样高远,他的智慧“渊泉如渊”,所以使人们“见而莫不敬”,对他肃然起敬;“言而民莫不信”,他说的话别人会相信;“行而民莫不说”,他所做的事都是老百姓们所欢迎的。

成就了内圣外王之道,不怕没有学问、不怕没有知识、不怕没有技能,这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道理。

【原文3】

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注释】

①施及蛮貊:远播到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施,蔓延,远播。蛮貊(mò),南蛮北貊,古代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之称。

霜露所队:霜露落下的地方。队,通“坠”。

③尊亲:尊敬亲爱。

④配天:与天相匹配。朱熹说:“言其德之所及,广大如天也。”

【译文】

这样,声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延续到蛮貊这样的边远地区。船车所能达到的地方,人的力量所能通到的地方,天所覆盖的地方,地所负载的地方,日月所照耀的地方,霜露落下的地方,凡有血气生命的,没有不尊重亲近他们的,因此说能与天相配。

【解读】

本章这一节叙述圣人的美德经由人们的传颂,到达了人所能至的每个角落。人们都尊敬他,信任他,亲近他。

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施及蛮貊:远播到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施及,蔓延,传到。蛮貊,古代借指边远落后的少数民族。南方称蛮,北方称貊。因此他的名声洋溢中原之地,传播到南蛮北貊等边远地区。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春秋战国时代,那个时候南方还没有开化,所以像我们南方人都是蛮子,因为是那个时候,没有文化,百越纹身之地,身上还刺绣的、雕花的,鼻子还挂个圈子,这里弄两个洞,还画的纹身,这里还涂些颜色,百越纹身之地属于“蛮”。“貊”,就是北方,也没有开发的,西北那一带都没有开发,所以称为东夷、北狄。

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尊亲:尊敬亲爱。配天:与天相匹配。朱熹说:“言其德之所及,广大如天也。”凡是车船能到的地方,人力能通的地方,天所覆盖的地方,地所承载的地方,日月所照临的地方,霜露所降落的地方,凡是有血气的人,没有不尊敬他亲爱他,所以说,圣人的美德可以与天相配。

上古的时候,一条小溪、一个山头就把地区隔开了;后来征服了江河、山谷,慢慢地,阻碍就是海洋了,到了十五、十六世纪以后,航海一发达,海洋的阻碍也克服了,这时人类文化的交流更大,区域交流更大。现在发展到太空也不能阻碍了,人类的领域越扩张越大,由山川阻隔到达海洋阻碍,到达太空阻碍时代。太空以后,将来的阻碍还是会有的。可是人类认知的圈子一个一个在放大。

春秋战国那个时候舟车所至,就是人力所通得到的地方,天之所盖住的地方、地之所载住的地方,“日月所照”太阳月亮所照得到的地方,“霜露所坠”,全世界,全人类,圣人照人的地方都是这样。雷霆风雨所能到达,全世界由小的、一个地方开始,慢慢扩大,影响到全世界。

“凡有血气者”,有血有气有生命的,“莫不尊亲”,说人人对于得道之人尊重、亲近。圣人之道德成就“圣德配天”,他等于匹配的天地一样的伟大。

这一章称颂至圣、至诚的人。讲述圣人的内涵:聪明睿智、宽裕温柔、发强刚毅、齐庄中正、文理密察。圣人能够为人表率、包容万物、决断大事、受人尊敬、区别是非。圣德就如同天地和深渊那样广博深厚。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人们都会尊敬他、信任他、亲近他。

至圣是道德最高尚的人、品行最诚明的人、见识最通达的人。唯无私欲,才能至德、至诚、处事才能致中和。唯有为公,才能得到百姓的尊重、信服和爱戴。

这里是把孔子描绘成中庸之道的典范,从《中庸》本身的结构来看,是从理论到实际的过渡了。天地的伟大之处,就是孔子的伟大之处。因为孔子与天地比肩,与日月同辉。

本章以孔子为典范,盛赞他的德行,为学者塑造了一个伟大、崇高而不朽的形象,使他流芳百世而成为后代人学习与敬仰的楷摸。

【学习札记】

祖述尧舜承道统,宪章文武教学童。

敦厚纯朴容百川,日月同辉圣德隆。

聪明睿智且谦恭,宽裕温柔显从容。

发强刚毅合中正,仁义礼智至尊崇。

中庸研读第17讲学习总结

本讲研读了《中庸》第30--31章。第30章从三个层次来说明孔子的圣德。叙述孔子善于学习继承前代圣人的思想,具有高尚的道德;将孔子与天地作比,赞美孔子的敦化作用。

第31章阐述圣人的内涵,“聪明睿智”“宽裕温柔”“发强刚毅”“齐庄中正”“文理密察”,赞美了至圣的美德广大如天、幽深如渊,民众对之心悦诚服。

(0)

相关推荐

  • 每日一学 2021-04-06

    2021-04-06 16:13 华人号:华人国学 [原文] 子贡曰:"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论语·子张> [孔海钦老师译疏 ...

  • 语音版《中庸》赏析(29)圣人风范

    <中庸>赏析(29)圣人风范 各位网友,<中庸>第三十章,在对中庸之道方方面面进行理论阐述的基础上,转向实际,落实到一个具体的榜样上来,这就是孔子的风范. 作者说:" ...

  • 《中庸》注释(三十六)

    [原文]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 ...

  • 语音版《中庸》赏析(30)至圣之德

    <中庸>赏析(30)至圣之德 各位网友,<中庸>第三十一章,阐述圣人的品格及其深远影响. 首先,作者从五个方面概括了圣人的品格.其一,"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quo ...

  • 《中庸》注释(三十五)

    [原文]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唯天下至圣为能 ...

  • 朝圣路何以得名?为什么又被叫做风炉街?

    朝圣路,古时候曾称青云路,有"青云直上"的意思.因在高要文庙(高要学宫)对面而得名,即是说走向学宫朝拜孔圣人的道路.孔子为什么被叫做圣人?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 ...

  • 黎山老母授经真本《阴符》经

    黎山老母授经真本 <阴符>经 上卷 神仙抱一演道章 [经文]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黎山老母注] 但观天道,而理执之,则阴阳动静之宜,尽矣. [经文] 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 ...

  • 中庸研读第9讲:第18-19章解读

    中庸研读第9讲:第18-19章解读 教学内容:<中庸>第18--19章解读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文.武.周公之功德,周公制定礼仪:礼仪在古代是团结家庭,维护国家的纽带.认识武王.周公之孝: ...

  • 中庸研读第12讲:第21-23章解读

    中庸研读第12讲:第21-23章解读 教学内容:<中庸>第21--23章解读. 教学目的和要求:认识"诚"与"明"之间的关系,诚与明其实是合二为一的 ...

  • 中庸研读第8讲:第15-17章解读

    教学内容:<中庸>第15--17章解读教学目的和要求:认识中庸之道要从身边做起:祭祀活动及鬼神之道的细微精妙.了解舜帝具有高尚的道德才能成为圣人,并最终获得了相应的地位.财富和寿命,理解& ...

  • 中庸研读第7讲:第13-14章解读

    中庸研读第7讲:第13-14章解读 教学内容:<中庸>第13--14章解读 教学目的和要求:认识道不远人,努力实践中庸之道.理解"素其位"的论述,从"素富贵. ...

  • 中庸研读第13讲:第24-25章解读

    中庸研读第13讲:第24-25章解读 教学内容:<中庸>第24--25章解读 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至诚之道"的功用,可以出神入化,"至诚之道"就是 ...

  • 中庸研读第14讲:第26章解读

    中庸研读第14讲:第26章解读 教学内容:<中庸>第26章解读 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至诚"的功用和意义.至诚是万物天性的自然之成,贯穿于天地万物之中,是自然演化的内在 ...

  • 中庸研读第15讲:第27-28章解读

    中庸研读第15讲:第27-28章解读 教学内容:<中庸>第27--28章解读 教学目的和要求: 理解"圣人之道"的内涵,懂得素位而行和明哲保身.深入体会"为下 ...

  • 中庸研读第6讲:第11-12章解读

    中庸研读第6讲:第11-12章解读 教学内容:<中庸>第11--12章解读.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君子遵道而行及君子依乎中庸等观点:理解君子之道费而隐,中庸之道用途广博,体含精妙等道理:认 ...

  • 中庸研读第16讲:第29章解读

    中庸研读第16讲:第29章解读 教学内容:<中庸>第29章解读 教学目的和要求:认识"议礼""制度""考文"是治理天下的三件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