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论】从会员作品,谈如何写好近体诗 | 查忠华
23
星期五
2021年4月
雷池诗社
从会员作品,谈如何写好近体诗
作者 查忠华
有人总羡慕别人写的诗相当好,随口就来,挥手即就,看起来轻轻松松,想写一首是一首,想写十首是十首,其实哪有想像的那么简单,人家也是经历磨炼、经历曲折过来的。
以前讲过,古诗大体分为古体诗与近体诗,当前诗词学会、诗社作品大多以近体诗写作居多。
我们先来欣赏下当代诗人作品,再谈如何写好近体诗,为防散和乱,选大石诗词书画学会、梅亭诗社(纯古诗类)、雷池诗社(综合类)会员作品为范本。
【七律】写诗感赋
文/吴国平(大石诗词书画学会)
仄仄平平韵律扬,如蜂似蝶觅芳香。
吟山咏水寻欢乐,达意传情亮热肠。
眼热高深成极品,心仪浅显属平常。
诗词毕竟非魔术,应敞胸怀晒太阳。
【七绝】桐山釆风
文/汪周和(大石诗词书画学会)
桐山眺远望司空,峰岭尖尖入雾蒙。
回看药王菩萨庙,飞檐隐若接苍穹。
注:①桐山,地名; ②司空山,地名; ③药王庙,地名。
【七绝】立夏
文/查男(雷池诗社)
雨后迎来续垦忙,翩然立夏嫩荷香。
田园着意描年画,早绘丰收锦绣妆。
【七律】游望东长江大桥
文/聂一夫(雷池诗社)
绮梦成虹架望东,山川驰景笛箫中。
舟穿横拱听汹浪,柳卧长堤候怒洪。
墩座凌空翩雁阵,桥灯沉水照龙宫。
天涯任品茶瓜蟹,两岸风头趁势雄。
注:望东长江大桥,位于安徽省望江县与东至县间。
【蝶恋花】游园吟
文/冉慧敏(梅亭诗社)
曲径横枝园一角。斜倚池亭,轻悄听花落。倏忽啼鸣笼里雀。些微荡得秋千索。
岑寂深心谁领略。识尽沧桑,山水惟依托。休说大千情淡薄。春回万物还如昨。
【七绝】深秋游
文/易玉华(梅亭诗社)
霜风岸柳渐疏林,夜泛孤舟墨客吟。
千载秦淮秋月影,任凭流水洗无痕。
从以上作品可以看出,近体诗的创作方式、写作题材因人而异,纵观每个人实际写作过程,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一个好作品一般包括灵感、立意、构境、词语、谋篇、修改、检测、再修改等环节。
首先,谈一下灵感问题。
创作诗词前,作者有一个创作欲望或冲动,但究竟写什么、怎么写,总会有一个酝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没有灵感是十分关键的。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因一事一景由感而发,心灵迸发出激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产生灵感,偶得妙字、妙语、妙句,由此及彼,推而演之,遂成篇章。明代谢榛《历代诗话续篇》载:“诗有天机,待时而发,触物而成,虽幽寻苦索,不易得也。”如戴石屏“春水渡旁渡,夕阳山外山"属对精确,工非一朝,所谓"尽日觅不得,有时还自来″。由此可见,灵感实际上是一种创作冲动,一种长期酝酿、想象累积基础上呈现豁然开朗的心灵状态。通常表现为本感棘手的问题突显迎刃而解的一种特殊能力。但灵感需要媒介触发,其可以因信息传递而突发,也可借物象刺激而触发,也有通过思想的长期蕴积而触发。
在此,重点讲一讲直觉、灵感、苦吟三者的关系。
直觉,即直观感觉,它是对客观存在的景物或发生的事件在心中的感受,形成的一种表象感知。所谓“五观出感觉,五觉出文章”,直觉是一种直观性的思维,而从直觉到灵感,一般必须经过“感受——感应——感悟”三个细微演变的阶段,即诗感三段式,通常也叫运思阶段。
感受即直觉,始于事物的表象,如“喜柔条于芳春、悲落叶于金秋”等是物感,“楚臣去国、汉妾辞宫”等是事感;
感应是缘于外界物象感受后,受到心灵的冲击,作出心理上的情愿反应、呼应,产生某种情绪和想法,即主观上的反应;
感悟,即是对哲理的感悟,作者从表象得到感受,从感受兴发情绪,从情绪综合成感应,又从感应中品味人生道理,升华为哲理。感悟是个人生活体验的结晶。而灵感则不同,要虚无缥缈的多,它是一种突发性的创造思维,瞬间的领悟,心灵的火花,它可能瞬间产生,也可能突然消失。
灵感,具有创作性、突发性和偶然性,它可能最终表现为一个词组、一句诗或一则联语。
苦吟,即是长期反复的求索、推敲、生活积累而提练成的创造性思维,具有深厚性、严谨性、精确性。
有人富于灵感,才思敏捷;有人勤于苦吟,诗风严谨。苦吟从某种意义上是灵感的前提,灵感则是苦吟的火花。
记得王国维曾就“实践、苦吟、灵感”三者之间的关系,用三段词句形容:“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晏殊《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销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我们常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素不知这“不费工夫”正是缘于“踏破铁鞋”的积淀和坚持,要想“柳暗花明”前提必须是“山穷水尽”。
由此我们可知,初学者的主观努力,多读书、多深入生活、多体验、多思考,这是产生诗感的必由之路。有人曾用诗喊出作诗时内心的感受:“寻词觅韵最劳心,酌句敲诗作苦吟。待到水来渠筑就,轻轻一点石成金。”个人灵感有了,就有了创作欲望,就可以进入立意构境阶段。立意要高,表意要深、创意要新。“高、深、新”这是对近体诗创作最基本的要求。立意正确,就要(建)构(意)境,意境是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有机的结合,情与景汇、意与象通。
我以为,没有境只有意的作品,就如同一个赤裸裸的女人;没有意只有境,就如同人失去了灵魂。因此,立意和造境,两者密不可分,且立意造境在整个近体诗创作过程中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意境有了,就该动笔、练句谋篇了。先确定体裁,再用韵,首句用什么声律句型开头,按格律要求确定整首诗的篇式,按常规的“起承转合”章法要求确定全篇的组织结构,尽量做到各句或各联之间勾连相应,意脉贯通,前后呼应,环抱主题。
这里特别要强调遣词造句的问题。诗词是精炼的语言意象艺术,炼字锻句与炼意谋篇实不可分,因为字句是诗篇的基础。顾名思义,锻句是指在句子范围内的比较、调整;炼字则往往在一字的汰选上精思竭虑。锻句离不来炼字。
炼字力求三绝:“稳、准、巧”。“稳”即要贴切、严谨、合律;“准”即要表意准确、自然;“巧”即要巧(构谋)合、神奇、新颖。锻句炼字必须下真功夫,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至于炼字锻句的实例古来较多,如贾岛“推敲”等,此不再具体例举。
诗之工,不仅在遣词造句上要反复提炼,在整首诗的谋篇布局上也要删繁就简,擅于裁剪。裁诗象果树整枝,盆景摘叶,也要有娴熟的艺术和技巧。记得郑板桥有一联语“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王安石《咏石榴》诗也有载“嫩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由此,我们看到创作诗词时,要给读者留下各自的想象空间,多了、繁了,各种表象罗列过多,结构面面俱到,四平八稳,没有跌宕起伏,没有空疏,满纸涂鸦,并不能达到“锦上添花”之效,反而会画蛇添足。
初稿完成后,还需要不断推敲,反复修改。即使是已经发表过的作品,待以时日,有时也会发现新问题,自感不妥,所以仍有再斟酌、再修改的空间和余地。因此,改诗是作者自身在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李沂《秋星阁诗话》载“作诗安能落笔便好?能改则瑕可为瑜,瓦砾可为珠玉。子美云:'新诗改罢自长吟。’子美诗圣,犹以改而为工,下此可告矣。”记得昔《唐音癸签》谓“作诗如食胡桃、宣栗,剥三层皮方有佳味,作而不改,是食有刺栗与青皮胡桃也"。记得有一则有关著名诗人高适与骆宾王改诗的故事:高适有一次路过杭州清风岭,在僧房题壁“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翻松露湿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闲竹旁",高适离寺后,在途中忽然想到当地月落则潮退,只剩半江水而非“一江”,遂立即返回修改,寺僧告之已有人代为修改,“一”字业已改成“半”字了。后来几经打听,才知改诗者唐初四杰之骆宾王。由此足见古代名家对诗文一字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现代名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记得鲁迅悼念左翼作家的《惯于长夜》中有一联:“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据鲁迅日记,“忍看”原为“眼看”,“刀丛”原作“刀边”,可见此句在正式发表前曾经反复修改过,这一改把愤怒之情和白色恐怖的严酷性完全表达出来了。鲁迅改诗的体验是"等到成后,搁它几天,然后再来复看,删去若干,改换几字"。
总之,个人以为修改阶段必不可少,至于如何改,总体可遵循以下原则:定初稿,再推敲,反复改,不轻挑,炼意、炼字、炼句稳而准,不死拼硬凑,不轻率了事,不拖泥带水,不粗制滥造,以上就是个人如何写近体诗之创作程序与步骤的一些片面心得。当然这只是针对初学者的一般规律,具体实施操作,还是要根据各人的特点进行适当调整,诗道何止千万,只要把握“求正容变”的原则,用真心写出合情合理合律的作品,未尝不是好作品,是谓“殊途同归”。
理论讲的再多,最终还是要自己动脑、动手,没有磨练、没有经历过,就算写出来了不是俗语打油诗就是遭人鄙夷的诗,所以,从学习别人的诗开始,仿学、涂鸦必不可少,当然不能一字不漏、仅仅换个自己的名字,这就是盗版、抄袭了;通过能写、会改,一首好的诗就这样似新娘般归你所有了。
我们再欣赏下别人写的诗,触发下灵感吧。假以时日,诗词大师也许是你呢。
【卜算子】晨闻鸟趣
文/石必中 (大石诗词书画学会)
两雀演双簧,一脸装神样。逗得朝霞笑靥开,听的花心痒。
不做腕儿谋,懒为营生想。晃脑摇头说半天,闹个心舒爽。
【七绝】红颜梦
文/珠山樵客(雷池诗社)
红颜翠袖起愁思,梦破依窗抚泪迟。
弱柳秋风三径处,飞花夜雨五更时。
【七律】自画像(新韵)
文/易玉华(梅亭诗社)
纵有丹青只画形,难描风骨自天生。
壶中日月陶潜酒,笔下山河杜甫情。
同一路人方咏志,毁三观者不为朋。
如今满脸沧桑刻,略去尘埃看更清。
诗不在乎多,而在乎精,日作十首,首首废品,自己都看不下去有啥成就感;诗不怕难,在乎敢动笔,万事开头难,哪个不一样,不经风雨哪见彩虹。
附:
从选题入手看当今山水田园诗
作者: 查忠华
当今各地古诗词诗社学会遍地开花,诗人年层多样,诗作题材广泛,但仍以山水田园诗风格为题材居多。
先分析下写作年层,即以年龄分界的诗人。大体两类,简单地说有在职养家糊口的中青年人及退休的老者。
中青年人以仰慕、临摹、涂鸦为主,形成鲜明个性、功力深厚的不多,这与接触古文化较少有关;古诗词还是以老者写作的为主体,他们从小念私塾接触的第一天就是古文或近体古文,对古诗词易上手,反之,让他们写新诗可能就拼不赢年青人,新诗也就成了他们的短板。
田园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1)第一首诗歌表达了作者对春光的怜爱。第二首描绘了一幅花红柳绿的静谧的山村景色图,表达了诗人闲居乡间的悠闲逸致。
(2)渲染色彩,用桃红柳绿来写春景,给人艳丽感;视听结合;以声衬静,莺啼清脆,但山客仍沉眠未醒,显示出环境之清静。
2、诗人借山水的奇伟壮丽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
客中初夏(司马光)
四月晴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1)分析这首诗的景物表现手法。
(2)谈谈对最后一句诗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解析】
【七律】 谷雨时节
余明凯(梅亭诗社)
梧桐乱絮添惆怅,遥忆青禾意未央。
谷雨谁同耕地去,暮春伊正插秧忙。
始年岁月多辛苦,剩日沧桑少渺茫。
应是报恩从小起,何须老大寄愁肠。
【诗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