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完野牡丹科的科长,意犹未尽之时又聊了它家的美女——蔓茎四瓣果。说它是野牡丹科最美的,有盆友不愿意了,她在文末留言,没有棱果花美呀。
哎呀,野牡丹科本来就是美女如云的家族,要把它们一个个摆上台面,于我而言,那比登月还难呀,嗯,现在登月不是难事嘛。蔓茎四瓣果是来自中美洲的洋妞,而之前聊过的虎颜花是我国本土野牡丹科植物中的美女,棱果花呢,也是本土的,还是我国独有的种,她们的颜值完全可以跟洋妞抗衡嘛。
要不,趁野牡丹科这个热度还没褪去,再说说它——棱果花(Barthea barthei)。至于美不美,你说了算,不过,偷偷告诉你,它的花苞也是一款出类拔萃的“口红”,它的色号是你喜欢的么?
棱果花,野牡丹科、棱果花属灌木,它也叫芭茜(湖南),棱果木(广西),大野牡丹(台湾)、毛药花等。它的拉丁名是Barthea barthei (Hance) Krass.,其属名和种加词几乎一样,感觉也是我第一次认识这样的表述,属名Barthea说是纪念一位英国人,这是谁?哪里来?干嘛跟一个中国特有种发生关系,我还没了解到呢。(欢迎评论,或者我查到回到留言处说名。)
棱果花产于中国湖南、广西、广东、福建、台湾。模式标本采自广东宝安沿海岛屿。
说到棱果花之名,我又忍不住卖弄一下我引以为傲的中学数学,因为“棱”字就是数学知识嘛。说到数学意思的“棱”,很多人马上想到“菱形”,“菱”与“棱”只是偏旁之差,意义却大相径庭。菱形是指四条边都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平面图形。而棱形是指具有棱的立体图形,如三棱锥,正方体等。以“菱”命名的植物不多,我认识的也就菱叶冠毛藤,菱叶丁香蓼,菱果羊蹄甲。以“棱“命名的可能多些,大多说棱形的果实,比如四棱豆正是因为其荚果四棱状而得名,还比如我们身边有种瓜叫八棱瓜,也叫棱角丝瓜,其植物名叫广东丝瓜 (Luffa acutangula),它瓠果棍棒状,有8或10条纵向的棱和沟,也是与“棱”有关,还有棱果谷木、棱瓶花、棱轴土人参等等。
嗯,棱果花那就很好解释了,因为其果棱形而得名。
犹记得2018年初,懵懂无知的我跟着几个大神去了趟南岭,同行的是刘金龙博士,柳风林大咖、张继方大神、刘蕾老师,现在回头看,跟这几个大咖刷山那是多么荣耀的事呀。就在南岭深处的某个石壁上,第一次遇到了棱果花,那一丛棱果花还没开花,满树的“口红”已经把我惊吓到了,真的美。反正跟着大咖们,我又没啥定种的压力,他们告诉我是棱果花,我压根儿还没想到那是它的花苞呢。走了不远,在另一处看到了它的花开,我跟张继方老师还跨过近十米的沟谷走到它的身边。它长得非常的粉嫩,你看它的每一片花瓣一半深色一半浅色,粉嫩如少女笑靥,洁白若皎月出云。
要不是它的花蕊和叶片暴露了它的野牡丹身份,我也很难想象它跟我早已审美疲劳的野牡丹是一家的。
棱果花还是我国特有种,野牡丹科特别为它单独成立棱果花属,除了它,还有后来发现的它的变种——宽翅棱果花(Barthea barthei var. valdealata)。它的模式种居然采自广东宝安沿海岛屿,这是以前的提法,我估计就是梧桐山一带。因为我第二次再看到它的时候,就是那次去梧桐山拍吊钟花,不经意跟它又遇上了,后来深圳的花友们不时提到深圳的棱果花。而好友@茅莓去年去梧桐山,更是遇到最繁盛的它们,这辑照片就很多来自她的手,来自梧桐山的棱果花。看了介绍,我家乡的罗浮山也有棱果花分布,不久前去过罗浮山的冰雨,她说棱果花是她在罗浮山的最大收获了,有机会还得亲自过去看看它,家乡的棱果花是不能错过的。
除外,棱果花属还分布在广东的乳源、阳春、紫金、翁源、阳江,广西的南宁、龙胜、融水、上思、武鸣、金秀、象县,湖南的宜章,台湾和香港也有分布。
无疑,棱果花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它可以作为观花盆栽或者庭院中的孤植栽培、丛植或者片植,风景林人行小道或者路边向阳处作为灌木层的植物种植。
同时,棱果花的根叶入药,止痛。主要治疗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等症。
棱果花跟大部分野牡丹物种一样,是灌木,高70-150厘米,有时达3米;茎圆柱形,树皮灰白色,木栓化,分枝多;小枝略四棱形,幼时被微柔毛及腺状糠秕。
棱果花叶片坚纸质或近革质,椭圆形、近圆形、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顶端渐尖,全缘或具细锯齿,最外侧的两条近边缘,两面无毛,叶面基出脉微凹,侧脉不明显,背面密被糠秕,尤以侧脉及细脉为密,基出脉隆起,侧脉微隆起。
棱果花聚伞花序,顶生,有花3朵,常仅1朵成熟;花梗四棱形,被糠秕;花萼钟形,密被糠秕;花瓣白色至粉红色或紫红色,长圆状椭圆形或近倒卵形。
▼刚刚准备打开的花苞就是是最美的,像小时候吃的糖果,诱人得很。
它的蒴果长圆形,顶端平截,为宿存萼所包;宿存萼四棱形,棱上有狭翅。
▼ 这是成熟后的果实。张继方老师拍给我的,他们打算把它驯化成园林植物,期待有那么一天。
灌木,高70-150厘米,有时达3米;茎圆柱形,树皮灰白色,木栓化,分枝多;小枝略四棱形,幼时被微柔毛及腺状糠秕。叶片坚纸质或近革质,椭圆形、近圆形、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顶端渐尖,基部楔形或广楔形,长(3.5-) 6-11厘米,宽(1.8-)2.5-5.5厘米,稀长15厘米,宽5厘米,全缘或具细锯齿,基出脉5条,最外侧的两条近边缘,两面无毛,叶面基出脉微凹,侧脉不明显,背面密被糠秕,尤以侧脉及细脉为密,基出脉隆起,侧脉微隆起,细脉明显或不明显;叶柄长5-15毫米,被密糠秕或无。聚伞花序,顶生,有花3朵,常仅1朵成熟;花梗四棱形,长约7毫米,被糠秕;花萼钟形,四棱形,密被糠秕,棱上常具狭翅,裂片短三角形,顶端细尖,长约3毫米,边缘膜质,萼管长约6毫米;花瓣白色至粉红色或紫红色,长圆状椭圆形或近倒卵形,上部偏斜,长11-18毫米,宽9.5-16毫米;雄蕊长者花药长约1厘米,距长约2毫米,上弯,基部刺毛长约3.5毫米,花丝长约8毫米,短者花药长约3毫米,距不明显,基部刺毛长约2.5毫米,花丝长约7毫米。
子房梨形,四棱形,无毛,顶端无冠。蒴果长圆形,顶端平截,为宿存萼所包;宿存萼四棱形,棱上有狭翅,顶端常冠宿存萼片,长约1厘米,直径约6毫米,被糠秕。花期1-4月或10-12月,果期10-12月或1-5月。
拉丁学名 Barthea barthei (Hance) Kr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