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随笔:北京之源潭柘寺
北京之源潭柘寺
2017年10月29日 星期日 晴
秋天是北京最美的季节,我一直认为最美的秋天在京西潭柘寺。
适逢堂弟在人大学习,姐弟两人约好了这个周末去潭柘寺。细心的堂弟提前规划好了路线,周日起个大早,七点准时出发,然后在苹果园汇合。堂弟喜欢寻访城市,前几年在北京挂职工作一年半的时间,他骑自行车串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路上他跟我聊起潭柘寺的由来。
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佛教进入北京地区后修建最早的一座寺院,当时规模不大,名叫嘉福寺。到了唐朝,佛教逐渐兴盛起来,唐代武则天万岁通天年间(696-697年),华严和尚来到了潭柘山开山建寺,以破败了的嘉福寺为中心,重建寺庙。华严和尚带领僧众填平了寺内一个叫“青龙潭”的大水坑,修筑殿宇,扩建寺院,开拓出了潭柘寺的雏形并将嘉福寺改为“龙泉寺”。潭柘寺有了一定的规模,并在幽州地区有了名气,逐步地发展兴盛起来,所以后人尊华严和尚为潭柘寺的“开山祖师”。明代是潭柘寺的兴盛时期,清代是潭柘寺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清代康熙皇帝曾赐名为“岫云寺”。
关于“潭柘寺”这个名称的由来,有一个“抛毯划地”的传说。
话说,当年华严祖师用一块盖蒲团的巴掌大的毯子,施法用抛毯划地的方法,从两个地主手里得到了建寺的土地。这座寺庙因此在民间被俗称为“毯遮寺”,并广为流传,后经千年,“毯遮寺”就逐渐演变为“潭柘寺”。
另一种说法是,因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民间一直称为“潭柘寺”。“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不管是哪种说法,它一直在这里守望着北京,守望着这个城市,在老北京人的心中,这座千年古刹是真正的北京之源。
公交车行两个半小时后到达了坐落在京西门头沟东南部9座连绵峰峦环抱之中的潭柘寺。
一下车,便跌进了浓浓的秋意里。
今天天公作美,经过昨天的大风,北京城的上空是一片湛蓝,在这片蓝水晶之下,是代表着皇家威严的明黄色的琉璃瓦、暗红色的院墙、鎏金的彩绘,还有秋天特有的漫山遍野的层林尽染。
进入寺院,第一重是大雄宝殿,殿外正中上方挂有乾隆皇帝手书“福海珠轮”。立于殿外,多重的秋色为它的雄伟点染了些许妩媚。随着人流往后走,霎时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
两棵千年银杏树如身披金甲的将军迎接五湖四海的游客。我从未见过如此壮观的景象,深深浅浅的黄和绿如瀑布如屏障从天而降,淡雅的如日出遮雾,石鱼露白,浓重的如黄金鳞片,闪闪烁烁。树下是一层金黄的地毯,微风吹来,伴着漫天的银杏雨,让人恍若置身仙境,那一刻我实在找不出合适的词汇来描述眼前的壮观。这两棵银杏树,其中的一棵被誉为“帝王树”,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旁边的一棵“陪王树”也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关于这棵帝王树还有很多神奇的传说。两棵千年银杏,拒风纳气,见证了潭柘寺的起起伏伏、风风雨雨。伫立树下,听禅音袅袅,肃穆而雅静,一声钟鸣,虽居于京西,却敲开了古老而年轻的北京的晨幕。
如果来生真的能成为一棵树,也要如银杏树,站成一道永恒的风景,见证尘世的喧嚣繁华和历史的兴衰更迭。
银杏树旁边,选一张明信片,写下最朴素的祝福,送去远方秋日的牵挂。
越过银杏树的壮观,极目四望,处处皆景。你看,飞扬的檐角上方,是火红的枫叶。红枫似霞,宛如丹桂涂朱。听导游讲,这是“潭柘十景”之一的“平原红叶”。“西山红叶好,霜重色愈浓”,先前我只知道香山的红叶美,今天才知晓潭柘寺的红叶早在明清时期就已经名冠京城。
登临最高点,潭柘寺全貌尽收眼底。三进殿堂随山势高低而建,错落有致。寺内古树参天,佛塔林立,殿宇巍峨。整座寺院建筑依地势而巧妙布局,错落有致。潭柘寺建筑保持着明清时期的风貌,是北京郊区最大的一处寺庙古建筑群。整个建筑群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美学原则,以一条中轴线纵贯当中,左右两侧基本对称,使整个建筑群显得规矩、严整、主次分明、层次清晰。殿宇巍峨、庭院清幽,殿、堂、坛、室各具特色,楼、阁、亭、斋景色超凡,古树名木、鲜花翠竹遍布寺中,假山叠翠、曲水流觞相映成趣,红墙碧瓦、飞檐翘角掩映在轻松翠柏之中,殿堂整齐、庄严宏伟。
来潭柘寺有赏秋的,更多的是烧香拜佛的。
“不去拜一拜佛菩萨?”我跟堂弟打趣。
“佛在心中。”堂弟笑言。
佛家讲众生平等,更讲因果。众生乘业而来,过去种的种子不一样,现在结的果子肯定也不一样,种善因方能得善果,佛家教人向善,教我们跟观世音菩萨学习慈悲,跟地藏王菩萨学习孝心,跟弥勒菩萨学习包容,跟文殊菩萨学习智慧,跟普贤菩萨学习实践,把孝敬、慈悲、包容、智慧落实到生活中去,你就是佛菩萨了。我所认为的礼佛其实就是跟佛菩萨学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唯如此才是真正的“破迷开悟”。
其实,每个人都是漂逐在娑婆世界芸芸苦海里的一叶小舟,事事皆有因果,莫贪求,有因有缘一切皆成自然。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