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跨过妄念这堵“墙”,才能通达不惑的境界

一、

世人与道之间只隔着一层东西,那就是自己的妄念与私欲,修正了这个东西,自己便能使自己本性清澈,通达事物本质之中。

《菜根谭》有这样一句话:当雪夜月天,心境便尔澄澈;遇春风和气,意界亦自冲融。造化人心混合无间。

在雪花飘落之后的月光之夜,天地一片银色之后,人的心情就会随之清朗明澈;在和风吹过,万物一片生机的春季之时,人的情绪也能因环境而适当调和。可见大自然和人的心灵是浑然一体,没有间隙的。

蔡志忠先生在解读这句话的时候,就说:天地造化与人心原为一体,静随心动转,心随物化,心中除却物欲则能得自然之趣。

天地万物与人心原本是一体,但是当妄念遮蔽了自己的本性之后,我们与自然之间就多了一堵“墙”,更失去了体味自然之趣的机缘。

而这一堵墙并非是难以逾越的鸿沟,只是自己一念之间的差别。

《道德经》有一句话叫: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生长万物,养育万物,生长而没有占有,养育而没有自恃有功,滋养万物而不主宰它们,就称作自然无为最高深的德行。

人类最引以为傲的东西是智慧,当人类以为自己拥有精神和意志,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时候,便过度以智慧为荣。

在世间万物之中,智慧的确给人类带来了许多方便,但世间有所得者必有所失,能够成就一个人的事情,自然也会拘束一个人,智慧这个东西同样如此,当人类因智慧而享受方便的同时,必然因受制而生“惑”,这个“惑”就在自己妄念与私欲产生的地方。

当自己的妄念和私欲起作用的时候,我们便错失了使本性到达澄澈的机缘,也失去看清事物本质的契机。

一个人不能使自己本心达到澄澈,又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首先会使自己丢掉快乐,多生是非,所以才有这样一句话叫“庸人自扰”;

其次因为妄念过度主导,看不清事物本质客观规律之后,就会在自己的主观意识的评判标准之下,做出错误的选择和举动,在痛苦之上又生痛苦。

二、

所以《庄子》之中才有这样一番话:凡能其于府也殆,殆之成也不给改。祸之长也兹萃,其反也缘功,其果也待久。而人以为己宝,不亦悲乎?

凡是心灵思虑过度就会产生危险,危险形成之后就来不及悔改。灾患也滋长得越来越多,要返回自然状态就需要修养之功了,要达到一定效果也需要很长时间。而人们却把耳、目、心计看成是宝贵的东西,这不是很可悲吗?

北宫奢替卫灵公募收民财铸造钟器,在城门外筑祭坛,三个月就做好了钟并编组在上下两层钟架上。

王子庆忌见到这个情况之后,就问他:“你用的是什么样的方法?”

北宫奢就说:“只抱着纯一之道,除此之外不敢有别的想法。我听说'既雕既琢,复归于朴’,我淳朴无知的样子,就好像思虑迟钝一样;任大家聚集在一起,迎来送往分辨不清;来的人不拒绝,去的人不挽留;不愿交纳的任他而去;不赞助我的随他自便,依照他个人的能力,所以,虽然朝夕赋敛,但人们不受丝毫损害,何况是怀有大道的人呢。”

北宫奢所说的“既雕既琢,复归于朴”,意思就是:经过一番雕琢之后,又复归于原始淳朴的状态。

这句话暗含的境界,就如《道德经》之中所说“复归于婴儿”的状态一般,其本质核心也是无为顺应。

在老子看来,婴儿不谙世事,万事皆清,不知何物为何物,不知何事为何事,饿了就吃,困了就睡,一切顺乎自然,这便是通达道的状态。

任由他人迎来送往,聚集在一处,任由他人来去自如,随他自便。

这虽是不能轻易达到的状态,但是可以通过对自己本心的修正,让自己逐渐摒弃那些主观的妄念与私欲,最后通达道的境界之中,而这也是跨过妄念与私欲这堵“墙”的根本智慧。

人生最大的痛苦不是人生本身,而是我们看不透人生这个复杂而多变的状态,甚至还在私欲的驱使下,带着迷惑去看待这个世界,最后产生的问题就是我们所说的:失去了本性的澄澈,而又悟不到更好的境界。

而解决这一切问题的根本,就在老子所说的“专气致柔,能如婴孩”的状态之中。

人生道的境界不在于本心之上添加太多复杂的东西,而是将自己的本心还原到最简单的状态,就是去除自己的妄念,只有去除了多余的东西,才能看见这个世界本该呈现的面貌。

作者|国学书舍

(0)

相关推荐

  • UC头条:静心篇——静心入门

    关于静的问题,一直是说不完道不尽,它即是入门,也是最高境界.师父有关于静的二十篇文字,都是他口传,然后弟子们做的摘录,我把它们整理如下,可能有些重复,大家不妨当做参考,对启发您的思考或许有帮助. 引 ...

  • []致良知(一):良知即道、即性、即心本体

    各位朋友大家好,前几讲我们主要讲了知行合一,并且在知觉.感知.知识等不同层面上讲了知行合一的内涵.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理解,各位朋友在学习阳明心学的过程当中可以给出自己的理解. 一.诽谤现前 揭致良知之 ...

  • 成为内心清净的人

    生长万物,养育万物,并且赋予万物独特属性的造物主,万物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崇拜他.感谢他.然而,万物之中被赐予智慧的人类,却常常是忘恩负义的.当人类因拥有超越万物的智慧而享受各种方便的同时,也因用智的方向 ...

  • 《道德经》二十九章精解及译文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老子此章显然是针对争夺天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二十九章之心得分享

    第二十九  自然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也.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呴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这段话的文字翻译是: 用有为的手段 ...

  • 《道德经》:只有不执着于表象的浅薄,才能通达纯粹的境界

    一. 人生至善"无"善,至德"无"德. 这里所说的"无善""无德"并非是没有,如果误解了这句话中的"无&quo ...

  • 刘渡舟:《伤寒论》这堵墙很厚,怎样才能进入?

    凡是学习<伤寒论>需要讲求方法,然后得其门而入,才能做到登堂入室,事半而功倍.因此,对学习来讲,就有远近之分,难易之别了.记得子贡说过,"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 ...

  • 刘渡舟:《伤寒论》这堵墙很厚,怎样才能进入?

    ⊙作者:刘渡舟 ⊙编辑:一墨 凡是学习<伤寒论>需要讲求方法,然后得其门而入,才能做到登堂入室,事半而功倍.因此,对学习来讲,就有远近之分,难易之别了.记得子贡说过,"夫子之墙数 ...

  • 佛印(题壁诗)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

    佛印(题壁诗) 酒色财气四堵墙, 人人都在里边藏. 谁能跳出圈外头, 不活百岁寿也长.

  • 请问“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边藏。。。。”出自哪首诗?谢谢

    北宋大相国寺 的"酒色财气诗"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有一次到大相国寺探望好友林了元(即佛印和尚),不巧,了元外出,住持和尚就请苏东坡在禅房休息,并特意端上了香茗美酒素肴款待.东坡就独 ...

  • 俗语:“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面藏”,其实后面还有两句

    老一辈人说的"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面藏",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说了什么. 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面藏 这句话来源于一个历史故事:苏东坡到大相国寺拜访好友佛印和尚,刚好佛 ...

  • 「 伤感文学 刘斌 - 冲破那堵墙 」

    2018-06-26 第8期 文学 伤感 个人原创伤感文学 www.gerenwenxue.cn 冲破那堵墙 文/刘斌 嘿!前面那堵墙,你挡到了 我的道路.我的视线 懒惰成性的你,常伫立在 我寻找人生 ...

  • 听我一句劝,农村盖房,一定不能跟邻居共用一堵墙!

    农村夹心房,要不要和邻居共用一堵墙? 点击下方视频即可观看 答案是:一定不要,共用墙体损害了双方的利益与感情,就算多花钱,也不能共用一堵墙! 第一:施工不方便 虽然能预留出马牙槎的位置,但施工极其不方 ...

  • 一堵墙,两个人

    村里有个长得黑不溜秋的人,人送外号大梅.大梅三十好几的人了,还没有对象.整天贼溜溜的眼睛,踅摸村里的小媳妇. 大梅从口袋摸出那本<爱情宝典>又翻到了那一页,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了,页码都有了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