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燥之时,需要这碗灵魂自带香气的药膳
地球人都知道——广东人喜欢煲“老火汤”!却不知道我们为什么喜欢煲“老火汤”。
广东地处岭南,历史上人称“瘴乡”,过去是一片瘴气肆虐的地方,这里异常湿热,并不适合人类生活,硬要在这里扎根的话,那就是“逆天而行”,需要一些“法宝”的神助攻!“汤水”就是诸多法宝中的一件!
广东的“汤水”不仅有老火汤、滚汤、炖汤,还包括糖水,凉茶等等。这些汤汤水水既是食物,也是药物。如最简单的绿豆糖水,就是大暑天农忙时清热解暑,生津止渴的最佳良药。
可以说,过往人们和岭南气候的斗争史,也是岭南家庭药膳汤水发展史。以至于人们说起一个单身男子需要结婚时,总会说:“也没有人给他弄点汤水,那怎么行!”
广东人的“清补凉”
可见,汤水在广东的生活中是多么重要!如果说零基础学做广东的老火汤,那么首先要推荐给你的是清补凉。
就像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样,一百个家庭的锅里有一百种广东的清补凉,决定下锅时具体配方的关键往往是“家里有什么药材”。
但无论怎样变,清补凉的常务委员总是以下几位:
沙参或党参、玉竹、百合、山药、莲子、芡实、薏米。
看起来都是平常药材,没有哪个是“狠角色”,味道也相当平淡、柔和,没有想象中中药的浓重口感。
如果说清补凉在口感找到了中药与食物的黄金分割点,那么在功效上,它就是在寻找着一种流动的平衡。
沙参、玉竹和百合都是滋阴生津的药材。
在炎热的夏季,是不是经常容易口干喉咙痛,流鼻血?在干燥的秋季是不是很容易觉得鼻子干干的,甚至流鼻血?或者干咳?
这是因为暑热和秋季燥邪灼伤肺脏津液,失去津液滋润的肺脏只能用干咳宣泄她的苦楚,连带着归她管的鼻子也快成了一口枯井。此外,在夏天我们还经常会感到口干口渴却不想吃东西,那也是暑热灼伤了胃脏阴液所导致的。
这些时候最适合用沙参和玉竹,既能清肺胃之热,又能养阴生津止渴。
(图为沙参)
夏季还容易心烦,夜里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好不容易睡着了还多梦。即使进入秋季,气温下降了,这种烦闷却没有跟着夏天一起离开,这是因为之前的余热未了,上扰心神,这时候,最能解忧的是百合。
百合不光能润肺养阴,还能清心宁神,就像一位善解人意的知心好友,心头的烦闷交给她就对了。
有的人遇到心烦失眠以为应该用桂圆,桂圆也是一个好东西,主要是补益心脾而养血,用于气血不足的心烦失眠,而百合更适用于热邪未清心烦失眠,夏秋之际燥热时节尤为适合。
也有的人用党参而不用沙参,虽然党参和沙参都能生津液,但沙参能清肺胃之热,而党参没有清热的作用,它擅长益气健脾,比较适合肺脾气虚而燥热不明显的人。
(图为百合)
如果把一个人的身体比喻成一盆植物,滋阴就像是给这盆植物均匀地浇水,滋润植物。但如果浇水太多就容易助长水湿,水湿太多停留在泥土里,植物就会烂根,为了防止烂根,我们会在花盆底下开一个排水小洞,让多余的水分排出去。
清补凉里也有一个“排水小洞”,就是薏米。
薏米擅长清热利小便,多余的水分通过小便排出体外,达到渗湿健脾消水肿的作用。
另一方面,泥土的质量也决定了水湿会不会滞留太多,如果泥土肥沃,疏松多孔,就有利于排水和根的呼吸,即使偶尔浇水稍多也不容易烂根。
这个泥土就是脾脏。而山药、莲子和芡实都是健脾的药材,就像蚯蚓一样,使脾土变得松软肥沃透气,大大提升了脾脏运化水湿的能力。
(图为山药)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清补凉的药材大致可以分成两派:一派是以沙参为首的滋阴药材,另一派是以薏米为代表的健脾祛湿药材。
前者给身体增加水分,后者加强处理运转水分的能力,从而预防滋阴太过导致水湿困脾,也预防了健脾祛湿太过而伤阴。
每一派内的药材功能类似,因此有时候缺了一种两种药材,对整体疗效的影响不会很大,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清补凉的家庭用材可以有较大的弹性。也正是这样的巧妙搭配,让清补凉的疗效稳定而综合,达到近乎完美的大和谐。
清补凉的“活学活用”
顺应四季,稍加变化,清补凉就能适用于岭南的四季。
如在需要滋补的寒冷的冬季,与羊肉一起煮,可以健脾解腻,防止燥热;
在春雨绵绵、湿气较重的春季,宜多加薏米等健脾祛湿的药材,适当减少沙参等滋阴的药材;
在炎热的夏季,可适当增加沙参等清热滋阴的药材,减少薏米等健脾祛湿的药材。
在如今夏秋交接的时候,暑湿暑热未了,秋燥渐至,两者的配比势均力敌为宜,可参考以下做法:
清补凉
材料:沙参25克,玉竹20克,百合25克,山药20克,莲子15克,芡实15克,薏米20克,蜜枣2个,猪肉或猪骨500克,蜜枣2枚,水适量。(3-5人份)
做法:将沙参、玉竹、百合、山药、莲子、芡实、薏米洗干净,浸泡1-2小时,猪肉或猪骨切成小块,飞水,上料与蜜枣放在一起,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煲1-2小时,熄火以盐调味。
像清补凉这样的老火汤,常常是药材搭配猪肉、猪骨头或其他荤类一起煮,大概是因为这些“有情血肉之品”能滋养人体精血,其本身有一定的补虚疗损的作用,还能引药达所,促使滋补药材被人体吸收。
历史上慈禧太后割肉给慈安太后做药引,说的就是这个。
但加入荤以后的老火汤,常常因为滋腻、高嘌呤而为现代人诟病,这跟古今生活差异有很大关系。古人没有洗衣机,没有车,没有自来水,劳动多、荤腥少,“有情血肉之品”恰是他们需要的,真就是补虚疗损。
现代人吃荤太多,养生的饮食多不宜太厚重滋补,因此,日常保健的清补凉也可以不加肉类。如果想口感更好,我们可加两颗蜜枣,清甜而润肺。如果大便不畅,可加无花果干品,同样清甜还润肠,也有加入枸杞子或红枣的做法,一方面枸杞子滋补肝肾之阴,红枣健脾益气,另一方面彤红的枸杞子和红枣颜值高,满眼都是养生感。
老火汤通常要煮较长时间,时间一长,现代人就暗暗叨念汤里的嘌呤要猛涨了。
那么古人为什么要煮那么久?
也许是久煮可以让药材充分“出味”,能达到更大的效果。
比如说,本文的清补凉里面芡实、莲子、山药、薏米都是需要煮相当一段时间才能煮透的。
所以说,虽然是这么简单的一碗清补凉,却蕴含着饱满的智慧,也让我们更了解广东的“老火汤”,使用的时候可以结合时节和自己的体质灵活地变化,一碗汤可以保四季平安。■
【来源:小儿调养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