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影弥露(僧伽鼎然)

凡是停留或停滞在五六意识当中的人可以概念化地称之为凡夫。对于声闻种乃至缘觉清楚地知道倘若停滞在五六意识当中必将趋向生死轮转。这取决于五六意识刹那生灭而定,换句话说五六意识即是生死相,是八识业力作用的结果映现所至。但凡修行人无不清楚这一点也必然脱离五六意识的束缚,除非通证八识藏性再反观自性平等流露方可大用现前於五六意识清净启用。这就是行于六根其心不染,善能分别诸善恶於中无住清净本然。作为一个正修行人念念是趋向根本的,所以很少停滞在五六意识而是直达藏性不随妄识流转,这需要一定的禅定功力即正三摩地修证而定。僧伽鼎然时常面对外境很少启用五六意识乃至面临心识活动也很少停滞其中。这样就无形避免任何果报的侵袭甚至不消耗身心能量。与世间凡夫(生活在五六意识当中的人)相互沟通几乎不动用意识,直心交流无有各种世俗情感粘连,这就是於空处行。

在这个世界几乎99%的世间人都在五六意识活动范畴生活很难脱离,所以就会形成情识粘连浮现各种情绪冲动和情感焦躁不离自我猜疑。世间人的无常举动是显而易见的、世间人虚假伪装也是有目共睹的、世间人好于争斗也是明显发作的,甚至世间人相互攀比勾心斗角也是疯狂泛滥的,这都来自八识根业作用七识我执表露在前五六意识所至。修行人不会这样粘连在五六意识之间,更不可能停滞在五六意识当中眷恋不舍。所以任何专修人二六时中始终是正念摄受心不放逸常生警觉勿令心识散乱。这就无形地消解了五六意识呈现的生死粘连也最大限度地遏止或化空很多业相的蒙蔽。当心逐渐平稳下来,修持者的内在就会生起心得无比愉悦和身的安顺柔和。恰在此时,于此禅境就可以进行各种了悟诸法实相的善思维了。

“欲影弥露”这四个字来自《楞严经》,是针对各种修持者所呈现有漏思绪,因其有漏思绪隐藏不显故而沉淀在各种意识境间很难剥落。即便生活在五六意识中的世间人也很难逃脱。譬如:用各种言语来搪塞自己错误的行为、用各种狡辩手段来掩盖自己虚假的想法、用各种威逼手段来强迫他人顺从自己、用各种宗教迷信来恐吓他人得以诚服、用各种虚假谎言来装饰自己博得他人的认可,伪装成各种怜悯神态欺骗他人给予施舍等等。这些极其可怜和幼稚的想法乃至行为的确发生在我们周边,悉皆来自七识我执隐匿的业识呈现在五六意识当中而已。所以,若不通过禅定修证欲想脱落,就没有这样的说法。令人惋惜的是很多学佛人看似十分聪慧而不如实正入正三摩地,却带着我执欲贪在世间贪着五欲之乐。结果知见每每疯增,轻狂我慢日益猖獗,反倒造更大的业依旧不知不明。这种典型的“欲影弥露”正在吞噬着很多放下不世间五欲之乐的所谓信佛人学佛人一步一步趋向无明的深渊。

欲影弥露,不仅仅发生在世间人身上也同样发生在那些表面精进持戒的人当中。一切戒律若不明达其根本用途就是一种拴驴的木桩,反倒越加自私和顽固甚至压抑和枯燥。这些外道特征的所谓持戒者,在因地不晓得持戒的真实义反倒用戒相来遏制自己的起心动念时常压制不断止念。这种借用戒相来遏制自己心识妄念的所谓修道者其实就是一种欲贪的极度膨胀。我们把这种看似精进持戒内识充满执取的行为就称之为欲影弥露。这种隐藏的心识业劫足可以让一个沉迷戒相的外道者心识彻底枯竭而丧失活力。所以,菩萨持戒不着戒相、菩萨持戒清净本然、菩萨持戒无所希求、菩萨持戒不作戒想、菩萨持戒能安立不动、菩萨持戒应众生垢,菩萨持戒无所持戒……

戒,是得心清净,清净无得。而戒相,是用来方便约束那些尚未彻明本智的初修者身口意。渐次悟入根本非永恒性地执取戒相以为能得心解脱反倒更加愚痴。为什么要这样说?心不干净才须持戒。不干净的心即是我执,非真心亦。真心用不着持戒!

藏识的演变实相(乞者鼎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