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认为人生不寿乃罪恶,太极思维:寿增则病多,命厚则福薄

人生不寿乃一大罪恶——国学大师钱穆的养生之道

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史学四大家”的钱穆先生,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曾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有“中国最后一位国学宗师”之称。追溯其家族历史,祖父37岁就病故,父亲仅活到41岁,长兄亦英年早逝。“三代不寿”的隐痛,让钱穆由衷感慨——“人生不寿乃一大罪恶”。从此开始奋发图强,立志养生。经过大半生的潜心研究和身体力行,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赢得了96岁之高龄。

(五福捧寿)

然而寿长真的好吗?

易学的太极思维认为:“寿增则病多,命厚则福薄”,寿和福这两个看似大吉的征兆,预示着不祥!

古人认为:“活得久了,得的病就多,命厚,福气就少了。”

如果一个人的寿命增加了,那么随之而来的将是无数的痛苦。另外,如果一个人的命太厚,相信他的福分也不会多。

按照我们大多数人的想法,认为长寿是好事。一位70岁的老人曾经问佛陀。他问:“佛祖,我这辈子一直很勤快,儿孙满堂,做了很多好事。可是为什么我最后会生病,家里穷?”

佛说:“世间各种磨难,人入轮回,得失皆因果。'而惑业为因,苦报为果,是故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人,其实一直都在轮回,只是你看不透,所以走不出来。而苦乐的其余部分会随着因果的轮换而变化。

所谓“人生十有八九是不如意的”。无论你活了多少岁,你都要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你遇到的一切,一定是苦多于乐。

况且,当你活得更久,命理更厚的时候,你最终会明白,你所忍受的因果检验会增加,你也不会有太多的快乐。

纵然生有病老三千疾,依然阻挡不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不懈追求,但是笔者通过多年易学悟到,先天之寿在父母,后天之寿在悟性,人的极限寿命生来就由固定的基因密码注定了,这种注定决定了我们的身体在哪步大运那个流年必定会暴发出相应的疾病症状,即使我们知道了自己的处境和将来必然的命运趋势,这也仅只能改善部分而已,改变是不可能的。故而说先天之寿在父母,后天之寿在悟性。

人的病有硬件损伤的,也有软体精神能量损伤的,易经的其中一大用处其实就是教会你巧用活用天地人(时地人)三才高效分解化泄阻克强大对手的方法,是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以退为进,以敌制敌,看似无为却能无所不为,这正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所在。故若论层次高低,易经无疑就是群经百家之首,人类文明之精华,是一种真正的大智慧。

若要求生有道,既要有胸怀又要有智慧,否则,纵然苟活于世,也对人生和社会毫无意义!

读书明志学高深

一个人要想在寿命方面实现突破,取得令人瞩目的不凡之绩,除了拥有强健的体魄之外,高远的志向和强大的精神支撑,也显得必不可少。从小喜欢读书的钱穆,不仅强烈意识到这了一点,而且在实践当中付诸实施,用实际行动不折不扣地诠释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幼年丧父的特殊经历,让钱穆从一开始,就在母亲眼里成为一颗“读书的种子”。通过“独立苦学、外绝声华、内无假借”般的勤学苦读,钱穆终于找到了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也成功步入国学殿堂。不仅成就了一生挚爱的事业,也在思索和治学当中对人生有了比常人更为深刻的感悟和体验。南宋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读书有味身忘老,病须书卷作良医。”而钱穆自己也说:“我不敢认为自己对学问上有成就,我只感得在此茫茫学海中,觅得了我自己,回归到我自己,而使我有一安身立命之处”

倘若,人们过得更顺利,没有阻碍,预示着不祥,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无论是群体还是个体,都会有无数的烦恼,也会因为太过快乐而没有敌人而死亡。

有时候,生活太顺利,这不是好事,而是灾难。因为会间接让人失去向上的热情,失去防范,从而处于四战之地。

想象一个人过得太顺利,无忧无虑。如果给他们一个重锤,他们会有什么反应,会有什么后果?

很明显,他们会从巅峰跌到谷底,甚至陷入低谷,在失落中失去人生方向。

人在顺境的时候,因为看不到身边发生的事情,那么就会招致很多恶。相反,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置身于逆境,无论风雨多大,都不能伤害他。

为什么我们常说“逆水行舟,不前进就是后退”?就是因为愿意折腾自己,不太沉溺于享受的人,才能进步。

所以,活得越顺利,就必须越警惕。因为平静的背后,往往隐藏着风暴。

当周围人的态度突然改变时,你要小心

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好,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坏。只有利益的竞争。

所谓“人心善恶难测,情如深海舟。”

人心是善恶并存的存在。普通人很难预测它会是什么样子。但我们能知道的是,提防任何人心,这是为了保护自己。

尤其是那些狡猾的阴谋行者,他们想害你的时候,不会敲锣打鼓,告诉别人他们的目的是什么。

这时候要从他们的态度上观察。

如果有些讨厌你的人突然改变态度,对你很好,要么今天奉承你,要么明天讨好你,那就证明他们的目的不纯。

有一个现实,我们需要明确,就是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在盯上我们,除了他们的父母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易经》并不是一本老书,它隐藏了更深的智慧并保留了祝福。

《易经》对应多种人生决策方法。当你生活不顺利的时候,“乾”和“坤”认为你应该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当你遇到了日子里的磨难和波折,更应该按照人天自然的规律办事,而不是干扰天命。人一旦失去了保护自己的盔甲,就很容易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山水怡情胸宽广

作为一代国学大师,钱穆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即传统文化当中所谓的“天人合一”思想,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人类从自然中产生文化来,本来就具有和自然反抗决斗的姿态。然而文化终必亲依自然,回向自然。否则文化若与自然隔绝太甚,终必受自然的膺惩,为自然所毁灭。”这种观点,集中体现在他喜欢游山玩水,寄情郊野之上。平时,一有闲暇,他总喜欢到四处游玩。几十年当中,祖国大江南北的好多景点,都留下他轻轻走过的足迹。美丽的大自然,让他在开阔视野、陶冶性情的同时,变得胸襟宽广、性格开朗,从而非常有助于忘却生活中的烦恼和忧伤。在自己的作品中,他曾不止一次谈到这一点:“游历如读史、尤其如读一部活历史”;“读书游山,用功皆在一心”;“宇宙即不啻一生命,人类生命亦包含在此宇宙大自然大生命中。物理神化,皆是宇宙大生命之所表现。”

恩爱舒心家和睦

钱穆一生经历了三次婚姻。不幸的是,原配夫人早年去世,二婚妻子也因战乱离散。万幸的是,当他只身一人入港定居之后,遇到了体贴的三婚夫人胡美琦。两人的结合,不仅让其在生活上有了体贴入微、照顾有佳的伴侣,而且也在事业上有了志同道合、高度默契的好友。和睦幸福的家庭生活,无疑对其安享晚年,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两人携手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生涯当中,无论什么情况下,他们都能相濡以沫、恩爱如初。难能可贵地做到了不离不弃、厮守终身,也共同度着人生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说起胡美琦对钱穆的关心和照顾,凡是熟悉他们的人无不竖起大拇指。就连金庸先生,也在《神雕侠侣》最新修订版的后记中,专门提到 “钱胡之恋”时,也不无深情地感慨,作为钱穆夫妇婚后幸福生活的旁观者和见证者,他对二人生活中能如此相敬如宾深感敬佩。

雅趣养性乐无穷

为了缓解繁重的工作学习所带来的紧张和疲乏,钱穆还特意为自己培养了大量的雅致和兴趣,用以修身养性。一是下围棋。围棋既能消遣娱乐,也能训练思维,所以乐此不疲。在一篇文章中他写道:“余在府中学堂时,即好围棋……几乎每日必对弈一局。”二是养花种草。说到花草的怡神养性之功效,清代医学家吴尚曾说:“七情之病也,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其实,抛开这一点不说,单就每天必做的浇水、施肥、修剪等事,本身就是一种再好不过的锻炼方式,对健康非常有益。三是喜喝下午茶,此茶多为红茶,不仅有助于强健骨骼,也能对流感、心梗和皮肤等病症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四是吹箫笛。钱穆爱好音乐,尤其对箫笛有浓厚的兴趣。如他自己所言:“好吹箫,遇孤寂,辄以箫自遣,其声乌乌然,如别有一境,离躯壳游霄壤间,实为生平一大乐事。”

朝闻道,夕可死

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这一段话在后世常常被追求真理的人所引用。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在于人类能认识世界,能掌握自然规律,并能利用掌握的规律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服务,所以“闻道”很重要。领悟了生活的真谛、宇宙中的真理,纵然朝闻夕死,亦会觉得心满意足,不虚此生,否则纵然高寿八百年,不得闻道,亦枉然为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