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用模型来思考事物吗,你会从复杂事物之中设计出简单模型吗?
2020-09-24优质教育领域创作者
已关注
所属专栏:认知框架
一切的学习与思考,都是可以模型来讲的,学习构建模型,思考采取模型。哪啥是模型呢,之前的文章也有做过一些探讨,涉及如何去理解一个思维模型,如何从模型之中设计出驾驭模型的方法,这是一个涉及how to层面的问题。最后就是要拿模型及驾驭模型的how to 去驾驭复杂的事物。
思维模型如果从表征层次去理解就会很简单。这篇文章会深入更加底层去谈思维模型,会从纵深的视角去谈思维模型。
第一个层次是外部表征,外部结构+相关信息去表征一个事物。外部结构+相关信息=针对事物的思维模型。
第二个层次是心理表征,因为构建心理表征需要一个过程,生成理解,形成长时记忆里边的组块,这里谈的心理表征的来源于外部表征,在于自己能意识到这样的一个框架,并通过这个框架去联系心理表征,变成大脑里的心理模型。
针对事物,设计一个外在的结构去联系事物的相关信息,这就是对事物的外部表征。【结构+信息】去表征【事物】,这是外部表征。
这个外部表征要映射到内部的心理结构,必须通过理解、刻意训练去形成有效的心理表征。经历、体验、是把外部表征变成心理表征的不二之法。
从外部表征到心理表征,有一段很长的路,外部表征,到你大脑里的组块的:”心理表征“,这是一个映射。心理表征,是你在用的思维模型,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谈一下自己对心理结构的理解,你还能针对事物画了一个清晰的外部结构,这个外部结构是可以看见的、有形的,但谈到心理结构之时,一切都是那么地不可说!心理结构,个人解读为神经元的联系,你经常走这条联系的路径,神经元之间的联系,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会越变越粗,越变越深,就会形成了神经元之间的痕迹,这个痕迹就是路径了,诸多神经元之间的痕迹关系就是相应的心理结构了。
一个外在的结构,如果你刻意训练时,就会通过这个外在的结构引导自己去思考,最终这个思考会在神经元留下痕迹,留下由诸多痕迹所组成的心理结构。
这个痕迹其实就是路径,很多关联的痕迹就会形成一个心理结构,这也是为什么要刻意练习,刻意练习帮助自己形成有效的心理结构。
如果从纵深的视角去理解思维为模型,就是两个层次
一个是外部的模型,对应的是对事物的外部表征。
一个是心理的模型,对应的是对事物的心理表征。
而从外部模型到心理模型,从外部表征到心理表征,就是要通过刻意练习获取经历、体验,最终形成大脑里的心理表征。
闭上眼睛想一想,你对啥事物了解最清楚呢,比如一盘象棋,棋盘与各个棋子之间的关系,棋盘是啥样的,棋子在各个棋盘上的位置如何,这个简单的勾勒,就是对棋子形成了大脑里的相应的模型。
闭上眼睛想一想,你对啥事物了解最清楚呢,比如自己家的房子布局,你能在自己大脑里快速勾勒出事物与房间位置的关系吗。随机挑选出20个事物,想一想这20个事物与房间位置之间的关系。
在增加事物个数,比如再增加10个事物,在已有的事物与房间位置的关系里,再去增加这10个事物与房间的位置关系,如果继续增加事物呢,自己对房间的整个模型就会越来越精致,越来越精确。
模型是用来反映外部事物的,用一个模型来指代外部事物。我们再对房间进行思考之时,直接是采取了大脑里对房间的模型进行思考,你要找某个东西之时,你会径直地走向那个东西在房间的位置,当然在这里有一个前提,你要对房间先构建一个模型,从外部表征开始,再把外部表征变成自己的心理表征。这样子,可以采取一些问题进行测试,啥东西在房间的哪个位置,你就从模型里提取出那个东西,再透过那个东西关联到房间的具体位置,这就是采取模型来思考了,这就是采取模型来对房间进行思考了。你是啥用模型来思考的呢,取决于对模型的理解以及如何构建模型!这个房间的整个模型是如何构建出来的呢,以及怎样采取模型来思考这个房间呢?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