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烟往事入梦来

作者|张进兰

我们现在将学校称为“杏苑”“杏坛”,来自于《庄子·渔父》,这篇文章里说:“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后来唐代的钱起也写诗说:“更怜弟子宜春服,花里寻师到杏坛。”从这段叙述中可以知道,所谓的“杏坛”只是一处栽有杏花的高地,既非学校,亦无教室。根据这个“游”字可以看出来,大概是孔子和弟子们春日郊游,偶然来到这里。于是,弟子们在其间读书,而老师一时没事做,就在旁边鼓琴,弟子们读得很投入,老师弹得也很投入,大家互不干涉而各有所获。

今年暑假闲来无事,不经意间看到了这张图片的时候,《渔父》中的这段记载,就那么不期而然地同样像一帧旧照般浮泛在眼前,虽然时易势移,虽然人物迥然不同,但宛然品到其中相似的一脉在中间流淌着,就那么像汩汩滔滔的春水般流注到心里,从而升上丝丝缕缕的感动。

对于孔子,人生不忘教学,而教学就是人生;人生在教学中找到了意义,而教学在人生中得到了深化;人生在教学中得到了提升,教学在人生中找到了归宿。最后的结果,那自然是,我就是堂堂正正的教育,教育成就了堂堂正正的我。而千百年后离孔子出生之地不远的地方,当时才初出茅庐、步入杏坛的我,也许被那个春天唤醒了沉睡在基因里的那缕渴望,演出了极为相似的一幕。

正是春天,我和我班的孩子们,带上面包、火腿肠、课外书,骑上自行车,来到了浮烟山上。从照片上可以看出,花朵正像画面上的那些人儿一样绽放着,空气中似乎也浮荡着他们同样的芬芳;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群孩子们。男孩子穿着短袖,女孩子穿着裙子,一样的洁白,一样的纯真。那张照片,你分明是不敢细细地察看的,因为那中间有些东西,会酸痛你的眼睛,会引发你内心里深处连你也忘记了的柔软。

孩子们就那么高低错落地随意地坐在那儿,他们的身上有一些现在许多孩子不具备的特点:没有紧张,而是一种从骨子里生发出来的洒脱和自然;没有拘束,仿佛把所有的毛孔都敞开在春天温柔的风里。身上,无一处不流淌着生命本有的舒畅。他们三三两两的,凑在一起,专注地看着手中的书,书页张开着,虽然看不清上面的字迹,但那一定是一本本美丽的书,那一行行字一定随着风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神。给你的感觉,他们就是那么出发的,带着对知识的渴求而不忘从自然中寻求浩瀚的安适,从而,你也就丝毫感觉不到浮躁,丝毫感觉不到狂乱,而只是一片从草尖、从花朵、从流云、从溪唱中传出来的安静。是哪一个教育家来着?应该是卢梭吧?他把那种人类特有的生存情态,命名为“健康”。

照片的中央,那个就是我,背靠着树,手放在身后,舒徐地挺起身子,那么舒缓。我陶醉地闭着眼睛,尽情地呼吸着山野里的空气,享受着和孩子们在一起的快乐。

那是许多人求学路上的一个梦,那是许多人埋藏在心里的一个梦,是梦,就有人真实地做过,那个梦,此时就记录在那张略微发黄的照片上。

此时的我,已步入中年,成为一名有着17年经历的的校长,那么,那个梦呢?

我很怀念当时的教育生活,没有那么功利,没有那么多干扰和限制,“安全教育”抓得不是那么紧,学校管理得也不是那么“严”,我可以每个周日带上一群孩子做我们喜欢做的事情,可以让学生们得到许多人寻求不到的幸福,而自己也在那样的教育生活中找到了同样的幸福。在那段日子里,与其说我给学生带来了快乐,不如说学生给我带来了快乐。

是啊,至少在目前的教育中,那样的场景是很难发生的了,至少老师带领孩子外出是需要学校批准的。有很多的无奈,有很多的迫不得已,但不管怎样,即使带着镣铐,也要努力的跳舞,力争跳得精彩!

努力地尊重孩子们的需求,认真的探索生命的真谛,让每一个孩子在快乐中成长,让每一个孩子放飞他的梦想,所有这些,目标就是卢梭说的那个“健康”吧?

健康是青春的,健康是有力的,健康是美丽的,它不仅仅写在那个多年前的春天里,更以一种理念、思想和追求铭刻在我走过的每一个脚印里。带着孩子们走进春天,那虽然难以实现了,但你完全可以把那个春天带到校园里一朵花、一根草给予孩子们。

我们的教育应以热情为血液,以思考为灵魂,以追索为步履,以柔韧为呼吸,始终应和着《论语》中那段有名的自白:

“暮春者,春服既成,童子五六人,冠者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那,正是中国人追求的“健康”。

——本文刊载于2019年《北海道》秋季刊

(0)

相关推荐

  • 旧作 | 时光倒流,回眸初见

    老朋友越来越少,因为石火光阴,圈子变化,我们终将互相陌生.但是不变的是我们曾经拥有过的友谊,永远深刻在记忆里,每一次夜深人静的时候,如同时光倒流,回眸那时初见你们,美好永远不会改变.就像晶莹冰泉时时滋 ...

  • 一曲《往日时光》,好怀念却再也回不去了……

    一曲《往日时光》,好怀念却再也回不去了……

  • 论孔子的“时”教||陈祥龙

    陈祥龙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美国西密歇根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教育.教育史. 摘要:在孔子的教育话语中,"时"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成为理解 ...

  • 曹芙嘉《寂寞的叹息·月光之花》再回首,数往事,皆为浮烟。

    曹芙嘉《寂寞的叹息·月光之花》再回首,数往事,皆为浮烟。

  • 白先勇小说评介|如烟往事里的失路之悲——《骨灰》随感

    文/王沐雨 (作品:<骨灰>,白先勇 著,收录于<纽约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 "此身虽在堪惊!"鼎立表伯的叹息里,透出这个老人历经劫难后 ...

  • 那些年的如“烟”往事

    那些年的如"烟"往事                                             刘述涛 有些老行当,在我有记忆开始就已经在这个世上消失了,比如三姑六婆 ...

  •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节气歌> 释义: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 ...

  • 袁隆平: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聊聊这位当代神农的如烟往事

    作者:山佳   高考报志愿,班上同学不约而同都远离带"农"的院校.班主任老师很不解,又不是让你们扛着锄头上地,至于吗?   怎么不至于?那时的我们,都认为上一个带"农&q ...

  • 朱冬梅 | 如烟往事(第二十集)

    刘尽荣老汉有五十多岁了,也是本地人.他儿女都成家了,和老伴俩人一起生活.他家离我们这个煤矿也就二三里地.刘老汉是矿上的保安队长,他模样长得很凶,成天黑着个脸,就像谁欠了他几斗粮食似的.人们都对他敬而远 ...

  • 朱冬梅 | 如烟往事(第十九集)

    王老二是商都西井子的人,在矿上跟我是邻居.他那年三十二岁,小伙长得挺帅.媳妇名叫小女,性格温柔,长得也挺漂亮.他们只有一个儿子,那年己经五岁了.王老二自己没买骡子,给副矿长家赶骡子了.他也不是买不起, ...

  • 朱冬梅 | 如烟往事(第十八集)

    那个偷骡子的家伙被警察带走以后,大家等了好几个月也没有消息.王大娘还担心警察来跟他家要钱了.半年后,我们才打听到那个贼早已被放走了.人们都非常气愤:"怪不得偷骡子贼越来越猖狂,现在都改成明抢 ...

  • 朱冬梅 | 如烟往事(第十七集)

    说起偷骡子贼,人们都恨得牙痒痒.那会儿不管是当地的还是外地人,差不多每家都养两三条骡子,当官的人家养十多条了.别的牲口干不了这个活儿,它们胆子小又没骡子有劲.那几年大同周边市县的骡子快让这里的人给买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