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少年》上映:一群“没有爹妈可拼”的少年,如何叫板命运
最近,正在热映的纪录片 《棒!少年》 ,引来了很多关注。
这部 第十四届FIRST青年电影展 的“最强黑马”影片,拿下了 “最佳纪录片”“观众选择荣誉” 双料大奖,还收获了影展开幕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掌声和欢呼。
在之前的点映中,它就获得 豆瓣8.8 的高分,甚至被网友评价为 “比剧情片更精彩的纪录片”、“2020最值得带孩子去看的电影”。
这部纪录片,讲述的好像是一群棒球少年为梦想而努力的故事,却又不仅仅如此。
在激动人心的棒球运动背后,还是一个真实的逆袭故事。
在北京西郊一个名叫 “强棒天使” 爱心棒球基地的地方,一群来自偏远山区、留守家庭、贫困家庭的孩子,甚至是失去双亲的孤儿,将人生交给棒球,组建成了一支零基础棒球队。
在很多人印象中,棒球在中国属于一项小众、冷门的“中产运动”。
然而,这支由底层穷苦少年组成的棒球队,却在硬件设施落后、身体素质差、棒球技术零基础的条件下,短时间里刷新了多项纪录:
2017年,有4名孩子入选国家少年棒球队,赴日本参加 著名国际青少年棒球赛事PONY杯 ,荣获成长组冠军;
成了 中国历史上,唯一代表亚太区 ,赴美国参加世界少棒联盟PONY国际青少年棒球赛事的球队,和芝加哥队对决;
2019年球队受邀参加 “第三届海峡两岸学生棒球联赛” 包揽了U10组别所有的个人单项奖。
这部影片最打动人的地方,不是棒球赛事多么精彩,也不是孩子们挥棒投球之间的帅气潇洒,而是生命的 绽放和蜕变 。
在棒球场上身着棒球服、肆意奔跑的,不是一群正在学习棒球文化,为出国留学做准备的富家子弟,而是原本游离在主流社会之外,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深陷困境的孩子。
他们有的家庭残缺、父母双亡;
有的孩子父母吸毒死亡,贩毒被捕;
有的亲人残疾或智障,病重在床,家庭困难无力抚养;
有的则是父母离异,几乎无人看管。
小小年纪的他们,身上无一例外都背负着一个无比沉重的童年。
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不幸灰暗的童年里,注入了一种叫做“梦想”和“信念”的东西。
“出生不完美的孩子,怎么去实现梦想?” 影片给我们的启发还不止这些。
正如有影评人说,每个孩子的 共通 心理需要其实就是这些: 和父母、原生家庭的关系;交朋友;受到良好教育,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 。影片也在不断将我们拉回到这些最基本的需求上来。
让出生不完美的孩子
有梦可追
“选中”这群如野草般的孩子,带着他们焕发新生的,是中国棒球界传奇人物, 孙岭峰 。他也因此成了孩子们口中的“孙教练”与“孙爸爸”。
孙岭峰
这位 前中国棒球国家队队长
在1995年第一次参加全运会时,就率领全队拿到了全国冠军;
刚满18岁的他,入选国家队;
20岁,他成了中国棒球界最好的外野手。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他带领中国队取得历史性突破的成绩。随后的几年里,孙岭峰几乎站在了中国职业棒球的顶峰,被誉为 中国队的“第一棒”。
2010年,退役后的孙岭峰,先后担任过江苏省棒球队总教练、运营几乎中断的中国棒球赛事,但是他发现这些都不是他最想做的事情。
他希望能 将“棒球运动推广”和“帮助贫困儿童”的公益事业结合起来 ,这也是他内心埋藏了十多年的梦想。
就这样,2015年,他成立了 “强棒天使棒球基地” ,从全国各地吸纳7-10岁的贫困儿童进行棒球训练。
爱心棒球基地的孩子在训练
一般来说,挑选运动员苗子,要考虑身体条件、运动天赋和性格,以确保一个孩子适合打棒球。
但是,孙岭峰“挑来”的这些孩子,因为营养不良,90%连基本体质都不达标。他的选拔标准只有三条: 家庭贫困、年龄合适 (7-10岁)、 身体健康 (身高达到平均水平,能把沙包扔得挺远)。
但是,孙岭峰会对孩子们说: “你们是我千辛万苦,从世界各地找到的未来最有潜质的孩子。”
他希望,这些孩子能跳脱不幸的人生,和命运叫板,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可是,一个有着不完美出身的孩子,想要实现梦想,有多难?孙岭峰内心很清楚。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拼爹、拼妈、拼资源的社会,但是 这些孩子什么没有,他们只有靠实力。 ”在他看来,运动场上,是真正靠实力说话的。体育,是一个充满梦想和传奇的平台,能创造奇迹和神话。
孙岭峰说,如果有哪种竞技体育不问出处,甚至连天赋都不苛求,“不拘一格降人才”,那就是棒球。
“和别的不一样,篮球要个高,橄榄球要壮。棒球是高的、矮的、瘦的,不同人在不同的位置,把自己的特点变成特长,在棒球场上就是高手。”
爱心棒球基地
他自己就有这样的经历:一个没什么天赋、“不被看好”的孩子,靠着后天没日没夜的练习,终成棒球“黄金一代”的传奇人物。
为了给孩子们更好的训练,孙岭峰还请来了自己的“恩师”, 中国传奇教练张锦新 。孩子们都叫他“师爷”。
师爷曾是北京丰台棒校校长,从事棒球培训四十多年。他带领中国少年棒球队获得过4次世界冠军,为国家队输送了60余名国手,培育了几代中国棒球人。中国国家棒球队近50%的队员都受过他的启蒙或训练。
“师爷”张锦新和基地的孩子们在一起
如今,70多岁的师爷,也把基地当家,和孩子们同吃同住在一起,说:“看着他们就像自己的孙子一样,已经离不开这群孩子”。
爱心棒球基地吸引来的“志同道合”人士,也越来越多。
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曾是清华大学棒垒球协会会长的 郭忠健 ,是基地里第一个志愿者,负责孩子们的学习和日常管理。 他不拿工资,只想做点自己开心的事,满足精神需求。
纪录片里,这个笑起来很憨厚的“郭老师”,当孩子们犯了错,就会板起一副面孔,像家长那样教导孩子。
孩子们口中的“郭老师”
就这样,由孙岭峰、师爷、郭忠健三个男人,搭建起来的另一个家,成了孩子们追梦的起点和基地。
“如果不是打球,我就是一流氓”
《棒!少年》导演许慧晶 ,在2017年注意到这个特殊的棒球基地。孩子们的原生家庭和生命成长的状态,深深吸引了他。
“这群孩子提供了足够多的社会切面,比如在他们的原生家庭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家庭暴力、亲情缺失、农村的消亡 等。如果没有棒球,没有社会的帮助,孩子们的人生或许是可以预见的。”
在拍摄过程中,一个意外被带回基地的孩子, 马虎 ,成了镜头聚焦的主要人物。
马虎
马虎来自宁夏少数民族,妈妈在他三个月大就离家出走了,父亲常年在外,他基本是由奶奶带大的。
马虎的到来,让基地“鸡飞狗跳”,经常闯祸、一身“匪气”的他,让基地上下都头疼不已。
每次犯错时,教练们都会放狠话:“你要是不好好练球,就回家去。”
不过,他们从没有真正放弃马虎。怀着极大的耐心,他们等待这个孩子能在后天学习和环境熏陶中,懂规矩、有德行,内心温暖有力量。
正如孙岭峰在一次开会时说: “如果不是打球,我就是一个流氓。” 他担心,很多基地孩子如果不是打球,尤其像马虎这样疏于管教、戾气很足的孩子,根本没法正常融入社会。
在少年时期,给他们一个努力的方向和精神上的支柱,无比重要 。而体育,就是这样的指引工具。
这些少年不仅在球场上习得规矩、磨练意志,学习团结协作,尽情挥洒自己的力量,也在学习今天很多孩子都缺少的一课—— 如何面对失败 。
纪录片中最重要的一场比赛,孩子们前往美国对战往届U10冠军芝加哥队。这也是中国少年棒球队第一次代表亚太区,参加PONY国际青少年棒球赛事。
但是,一个投球失误,让他们输了比赛。
这些第一次来到美国打球,也是第一次走出国门的少年,泣不成声、抱头痛哭:“这个机会多难得啊,我们输了就是输了!”
球场上的输赢,残酷而现实。
泣不成声的孩子们
不过,这也正是体育精神的迷人之处。 体育不仅是敢打想赢,还要能够承受失败的痛苦。
在一个人人都在讲“成功”的时代,尤其欠缺一种和孩子讨论失败、从失败中学习的文化和氛围。失败教育,可以让孩子们变得更成熟、坚韧。
棒球场上是一个浓缩的人生 ,每一次比赛、训练都是。”孙岭峰说,比起棒球技术,他更希望孩子能牢记“团结、奋斗、奉献”的棒球精神。有了这样的体育信仰,他们就一定能找到人生的意义。
当然,棒球训练,并不是孩子们的全部。孙岭峰相信,“ 首先要教会他们怎么做人,会做人,才会打棒球 ”。
每到一个新的基地,他就会联系附近的打工子弟学校,让孩子们上午在学校学文化课,下午回基地接受训练。每天只训练3个小时,其余时间都用来读书。
平时也有一些志愿者来辅导功课,开设的课程包括国学和礼仪。孙岭峰相信, 德行和教养才是一个孩子屹立于社会的“根”, 如果根滋养好了,未来他一定会“枝繁叶茂”的。
这也是为什么:
基地的孩子每次吃饭都要等到队员到齐;
用餐时要感谢为自己准备食物的叔叔阿姨;
用完东西自己要收拾归位;
见到陌生人要脱帽问好;
即使犯错挨训了,他们也会恭敬地说一声“谢谢教练”。
看着这群举止得体、富有教养的孩子,你会很欣慰,他们正在通过后天环境的滋养,开启新的人生。
有一种力量,叫自我认同
按照这条路走下去,孩子们也确实有着可期的未来。
“我愿意付出10年的时间,把这些孩子真真正正培养成顶级人才。”
孙岭峰的理想是,未来有孩子成为世界级棒球明星,打进美国职业联赛;也有孩子进专业队、省队、国家队,成为职业运动员;学习好的可以读大学,成为体育特长生… …
就算孩子们无法成为顶级球手,未来至少可以成为棒球培训人员、棒球教练,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他说,目前中国这方面的缺口起码有七万人。
对于这些困境少年来说,棒球,给了他们“逆风翻盘”的机会,帮助他们 从社会边缘和底层挣脱,重新掌控自己的命运。
我们以为,所有孩子都会紧紧抓住这一天赐的良机。
然而,在纪录片拍摄的尾声,最受师爷喜爱的 “元老级球员”梁正双 (小双),这个和顽皮的马虎形成鲜明反差,常常一脸忧郁、沉默寡言的孩子,却在从美国比赛结束后,选择退出基地,偷偷回到了河北老家。
“主力投手”小双
导演许慧晶很不理解,作为最佳“主力投手”的小双,为什么要放弃基地的生活,以及可预见的光明未来,拼死要回去?甚至孙岭峰开车去河北接了8趟,也没能把他接回来。
后来,他才得知,是孩子二伯得了胃癌,想回去照顾二伯。二伯是小双在世唯一的家人。
许慧晶恍然大悟:“对于小双来说,从小经历了太多的变故,看着亲人一个个离去,亲情是他内心最需要的。
不管他出生在哪个地方,或者他的亲人能够给他带来什么,那都是他可以自由呼吸、大声呐喊的地方,那是属于他的世界。”
许慧晶相信,早晚有一天,小双还会再走出大山,并有所成就, 因为他足够善良 。
比赛中的小双
童年时期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
或许对于马虎、小双这些孩子来说,内心深处都由于原生家庭的种种问题,造成了极度的不安全感。
但是,这种内心空缺,却在爱心棒球基地得到了“填补”。
就像“师爷”说的,“ 教育小孩子急不得,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这些性格迥异、经历不同的孩子,虽然都有各自令人头疼的地方,但是基地却像真正的“家”一样,给予他们足够的耐心和鼓励。
更重要的是,基地和棒球,给了他们 内心最大的力量——自我认同感 。我们往往会忽略了,对于一个出生不完美的孩子,甚至对于任何一个孩子来说,自我认同感的重要性。
这种 自我认同感,来自于“自卑”的克服。
越是那些天赋、水平一般的孩子,孙岭峰越会重点去夸他们。“很多人忽略了,可能一句话,会改变孩子一生。 当一个孩子有了自信,他哪怕不练棒球了,到别的行业也不差 。”
自我认同感,也来自于对某一件事的专注和热情。
无论这些孩子私下里有着懦弱、胆小、淘气、莽撞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一进球场,就好像变了一个人,倾注全力、全神贯注,会为队友、为自己,发自肺腑地呐喊,充满不服输的锐气。
如今,每一个孩子,和刚来基地时相比,都在完成各自的成长。就连马虎,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他不再是原来的那个莽撞少年,而是渐渐地爱上了基地、爱上了棒球,也为自己感到由衷地骄傲。
导演许慧晶说:“希望这些孩子,每当有自我怀疑,和否定自己的时候,可以回想起这部纪录他们成长的影片,提醒他们记得年少时的自己, 为了赢得比赛所做的努力和付出,想起自己是多么的勇猛、坚定和无畏 。”
这份自我认同感,将帮助这些出生不完美的孩子,在未来的成长中,不仅有叫板命运的力量和武器,也有自我疗愈的智慧和勇气。
同样,对于每一位孩子来说, 自我认同、自我接纳 ,又何尝不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来源:外滩教育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