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耷仿倪瓒史上最贵山水画赏析
第一幅:
《仿倪云林山水》,清代,八大山人,纸本水墨,纵177厘米,横93厘米,价值8400万元人民币,私人收藏
《仿倪云林山水》是一件八大山人的传世名作之一,不仅被历年出版的所有八大山人画集收入,在一些八大山人研究论著中也均有提及,日本二玄社还曾在20世纪70年代将此作品制成复制品专门供人研究和临摹。海外两大收藏家王方宇、王己千曾先后收藏此画。2009年6月下旬,在被誉为京城春拍“收官之战”的北京匡时春拍古代书画专场上,八大山人的传世名作《仿倪云林山水》以1100万元起拍,在两位买家穷追不舍的“叫板”中一路走高,最终以8400万元的成交价落槌,创造了中国书画拍卖价格新的世界纪录,这幅《仿倪云林山水》也由此成为了当时史上最贵的中国画。八大山人朱耷更多的是以花鸟画名世,其山水作品的数量和影响似远不及花鸟,这从拍卖市场上的表现即可窥豹一斑。迄今为止,拍卖市场上成交价最高的三十件八大作品中,山水题材仅仅三件(不包括册页中的山水)。这样的表现,主要原因之一是八大现存的各种山水作品大多是比较小幅的,且一般以局部山水的题材出现--这显然与他明朝遗老的特殊心态有关,在他的认识里,目之所及,不过残山剩水、枯枝败叶,而这显然也是他后来一度遁入空门的直接原因之一。此外,八大比较多的是以册页形式存世的山水。虽然这些小幅山水本身也自已具神完气足之势,且大多非常精致,但山水终究不同于花鸟,细赏之下终觉视野不免逼仄。而事实上,对于胸罗万象、心吞天地的八大山人而言,真正能发抒和体现其包容宇宙的艺术心胸和视野的,自然只有《仿倪瓒山水》之类的巨幅作品;也只有其177×93厘米之巨的尺幅,才足可罗致八大山人充盈胸臆、流转天地的块垒之气。
清 八大山人 仿倪山水 立轴 纸本 成交价8400万元
同时,《仿倪瓒山水》也是八大极为稀见的设色山水作品之一。根据前人研究论证,人们普遍的认识是,八大的山水画以水墨为主,设色作品多是偶一为之。这其实也跟他的出身直接相关。由于其特殊的身份和所受特别的教育与影响,明亡后,八大山人自认为不过是寄居在别人的江山里,尽管实际上这江山还是以前的江山,但在他眼里却已不是自己们的江山、早已失却了颜色,他不可能有那种热情用自己的艺术去为一副完全不相干的江山作写照。故此,人们在八大的作品全集中,很少能找到设色的巨幅山水作品。不过,《仿倪瓒山水》最重要的艺术意义还不在此。尽管《仿倪瓒山水》以仿倪瓒的面貌呈现,是八大山人极为稀少的以仿倪瓒为名的山水作品,画面别有一种倪瓒云林式的淡泊、宁静,但仍然非常鲜明地编织进了八大山人独特的山水情感体验,融入了他的招牌式的冷寂、枯索和苍凉。《仿倪瓒山水》将云林招牌式的“三段式”发展成“五段式”,一带纵向而平远萧索的山峦被分割成三段,近处的两段都点缀着荒寒的孤村、枯寂的疏林、离索的乱石;中间留白成横向的远近两条水系,寂寞流过,远端的水系大片留白,只在一角缀以两叶风帆,不仅暗示水系的位置,更以其极动之势反衬画面前段孤村、枯树、乱石的极静。三段山峦、两段水系,两两呼应,截取任何三段都可称一幅完满的云林山水,却又穷极变化,令人展轴之下,乍觉平静淡远,细赏之下,又觉愁绪万端、凄凉莫名,正如郑板桥所谓“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
第二幅:
清 八大山人 仿倪云林山水 立轴 水墨纸本 成交价5600万元
作品赏析】
八大山人山水,从董其昌入手,复力追倪(云林)、黄(公望),更益以超迈冷隽之气,雄畅浑厚之笔,清冽悠远,苍凉古厚,格高韵胜,风骨自具。
此图虽曰仿倪,然危亭高岗,形势险峻;近树大小错杂,倚侧聚散,在在俱见匠心;且云林擅侧笔,转折遒利,以清逸见长;八大多中锋,纵恣沉着,以郁茂取胜。在荒荒率率之中,有一种举重若轻、气沉旨远、苍而能静的诗意禅境。读之令人气旺神凝,心境空明。
旧为曹溶收藏。曹溶是清初学者,藏画富而精。他的收藏一方面说明其眼界之高明,爱古而不薄今;另一方面亦可证八大晚年因其艺术之超越同侪超越时代,已受到有识之士的关注与珍视。他所以成一代大师是绝非偶然的。
将这件作品推至1699年的一个根据,是画面左下角的钤印“驴”。八大在1681年至1684年用此别号,但其不见于1684年后,直到十五年后,即1699年才复被使用。虽印章更易,而同一名号复出。在1684年和1699年,唯一可知的与八大境遇相关的事件,即为康熙皇帝的两次南巡。在1684年,八大隐于“驴”名,或许八大是在巧妙的借“隐”而“显”:“当年隐者即为‘驴’也”;好似旁人,譬如石涛,兴奋地向众人宣称“八大山人即当年雪个也”,很可能八大自己也在确认之前的另一个身份。八大选择在康熙南巡之年有此举动,其时明遗民蠢蠢欲动且岌岌可危。
同样在1699年,八大首次绘制了鹰——传统上英武雄健的鸟类。而仅仅五年前,他还自比为无家可归的鹌鹑,乞怜于帝王的勇鸷猎鹰。显而易见,到1699年,八大对康熙皇帝和满族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我们不妨暂且将其归结为八大自我认同的增强,而怨恨悻然亦被顽固怅然逐渐取代。
这幅干涸空旷的山水无疑是在追忆倪瓒。八大依惯例调整了倪瓒的构图布局: 不像倪氏通常将茅屋安置在低处水边,而将其高置于山岬,俯瞰远处的河流。佳处精妙难得,得视遥遥远江,可观悠悠过往。
译自《八大山人生平与艺术》191-192页,王方宇,RICHARD M. BARNHART,JUDITH G.SMITH 编,耶鲁大学美术馆,1990年出版。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