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一个精致利己主义者的抉择

    连日来,吴三桂马不停蹄赶往北京,准备促成自己与李自成之间的和谈,尽早结束这场乱世纷争。
    然而,一则由吴氏族人冒死带回来的消息,却让这个满怀信心结束战争的前大明将领调转马头,返回自己的老巢山海关。
    原来,李自成等人进京以后,除了给崇祯皇帝收尸,还对大明王朝那群“贪官污吏”进行鞭打勒索,而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也在此列。
    更过分的是,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还趁机霸占了吴三桂的爱妾、秦淮八艳之一的陈圆圆。对于此事,李自成居然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陈圆圆画像。传说中的明末秦淮八艳之一,吴三桂的爱妾。

    我们今天只能通过“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诗句想象吴三桂听闻此事后的反应。父亲被打、家人被囚、爱妾被抢,一瞬间把他灵魂里最后的那点忠孝之心,毁了。
    回到山海关后不久,吴三桂开关门迎清军。从此,中国历史翻开新的一页。
    1
    曾几何时,这个一度死守山海关,抵挡清军西进的大明山海关总兵,也是一个“忠臣孝子”。
    想当年,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在与满清八旗作战中被围,年轻的吴三桂骁勇善战,仅率500将士杀入阵中救出父亲,成了举世瞩目的少年英雄,颇有些当年赵云杀入重围救出后主刘禅的意味。
    而吴三桂少年时期所处的大明,早已不是大明铁骑踏平草原的时代。大明的军队不仅没了朱棣时期称霸天下的实力,连明宪宗成化年间的“犁庭扫穴”也搞不动了。
    此时的大明,内忧外患。大明帝国的主人崇祯皇帝,虽有治国之心,却无救国之能。在他手底下当差的有曾经用红衣大炮轰死努尔哈赤的袁崇焕,也有治军卓越的卢象升,还有农民军的“克星”孙传庭,然而这些人最终的下场,不过都成了迅速衰颓的大明王朝的“陪葬品”。

    ▲崇祯皇帝,一手毁了276年的大明王朝。

    在这个充满将才、帅才的末世王朝,吴三桂本无用武之地,却因皇帝的刚愎自用、滥杀名将,反倒得以崭露头角,通过一次次的军功,获得地位提升。
    27岁那年,吴三桂荣升大明宁远团练总兵,成为蓟辽总督洪承畴手下的一员猛将。为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吴三桂在接下来的松锦会战屡立奇功。为此,他的上司洪承畴曾以“忠可炙日,每逢大敌,身先士卒,绞杀虏级独多”的字句来赞美大明末日的军中希望。
    不过,可笑的是,这个曾被吴三桂的忠心所感动的洪承畴,最终还是投降了曾经的敌手大清。
    但曾在战场上建立殊功的吴三桂从此走入崇祯的内心,成了他眼中大明危局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崇祯十七年(1644年),大明帝国的丧钟敲响,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连克大同(今山西大同)、宣府(今河北张家口),兵锋直指居庸关。最后时刻,崇祯皇帝还在“救命”与“全节”之间徘徊。直到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他才如梦初醒,下旨封时任山海关总兵吴三桂为平西伯,令其火速带手下的三万关宁铁骑进京勤王。
    2
    接到命令的吴三桂,或许下意识也想过忠君救国。不过,从当时大明与农民军乃至关外的满清八旗的态势上来看,吴三桂据守山海关的三万关宁铁骑,无疑是夹在三方势力之间的一枚“棋子”。收到朝廷调兵命令的吴三桂可以说是“压力山大”。
    作为曾经打哭过皇太极、阵斩过蒙古王子的明末最强部队之一,关宁铁骑也不是想调就能调的。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给到吴三桂的圣旨只有一个空空的“平西伯”头衔,没钱、没粮,哪个士兵愿意拿命去给即将倾覆的王朝陪葬?
    ▲大明骑兵部队。
    这意味着,一向由朝廷负担的军费开支,一下子转到了吴三桂头上。根据万历年间宋应昌编著的《经略复国要编》记载,关宁骑兵每月可获得俸禄是1.6两+半石大米,以及明朝折价1石大米≈1两银子来推算,养一个关宁士兵一年至少得花掉25两银子。除此之外,还得计算与士兵相关的各项安置费用。庞大的军费开支,即便吴三桂腰缠万贯,也扛不了多久。
    在李自成军队入京之前,崇祯皇帝曾紧急召见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吴襄明确跟皇帝表态,要调动关宁铁骑,大概需要朝廷拨给粮饷100万两。虽然吴襄并未夸大和虚报,但崇祯听到这个“报价”还是惊呆了,他直言自己没钱,能否看在军人职责与使命的份上,先干活后拿钱。
    此刻,吴三桂也有自己的算盘。
    在他眼里,大明一旦覆灭,将意味着他及其麾下的关宁铁骑失去朝廷倚靠,成为顶着大明旗号的散兵游勇。
    因此,吴三桂最终还是选择率兵救驾。但决定战争胜负的往往是时间,吴三桂丢失的时间,导致统治天下达276年的大明帝国和它的末代主人崇祯皇帝,寿终正寝,已经无法挽救。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闯王”李自成率先一步进入京城,大明帝国随即灭亡。
    没福气等到“勤王之师”的崇祯皇帝,只能顶着“亡国之君”的头衔,去面见大明的列祖列宗。正在全力督促部队抵近京城勤王救驾的吴三桂,对此一无所知。直到次日,吴三桂的部队抵达河北丰润时,才听闻自己奉诏前来救驾的主角崇祯皇帝,已经身死国灭。
    吴三桂没有想到,关宁铁骑星夜奔驰,却仍旧赶不上大明江山的坍塌速度。无奈,他只能命令大军调转马头,全速赶回山海关从长计议。
    至此,吴三桂进入了一生中最纠结、最矛盾的时光。
    3
    对于吴三桂而言,此时他更关心的是自己和麾下的关宁铁骑该何去何从。
    毕竟曾经的“忠君爱国”,说白了只是想在乱世中求得一份属于自己的功名利禄,光耀门楣,仅此而已,并没有世人所认为的那么伟大。
    纵观天下格局,除了自己和李自成之外,至少还有两股势力活动频繁,即在关外伺机而动的大清摄政王多尔衮,以及尚在南方负隅顽抗的大明其他残余武装。但远在山海关的吴三桂,自然无法与南方的大明残余部队取得联系。
    那么,摆在他面前的路只有两条:要么投靠李自成,要么选择多尔衮。
    吴三桂明白,投靠李自成自然要比投诚多尔衮来得安全。毕竟他与李自成之间算是“往日无冤,近日无仇”,而入关解救北京之围纯属听命行事,更何况面都没碰上,自然也不存在所谓的恩怨情仇。况且,在当时的民族观念下,李自成虽说是大明的掘墓人,但好歹不是外族。在吴三桂的心中,投靠李自成倒也不是不能考虑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换个老板继续打工,从大义上讲并无违逆。
    ▲如狼似虎的八旗部队,来源/影视剧照。
    而面对关外的多尔衮则不同。且不说自己与关外八旗作战的胜负,单从关宁铁骑以往痛击八旗、刺杀多尔衮的战绩上看,投诚关外简直不要太危险了。
    打从心底里,吴三桂或许从一开始就有投靠李自成的想法。但关宁铁骑好歹也是大明正规军,自己想投诚,手底下的人还不一定跟自己一条心呢。因此,在这段时日里,吴三桂的基本态度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对于吴三桂的小算盘,李自成或许也心领神会。吴三桂前脚掉头返回山海关,李自成后脚就派大明前任宣府总兵唐通给吴三桂送去四万两白银以及其父吴襄手书的一封信函。
    抛却情感倾向,当时的吴三桂与关宁铁骑就像被绑在时局里的重要砝码,倒向哪一方,哪一方就能增加胜算。李自成此时如此“器重”吴三桂,难免让吴三桂产生了被利用的感觉。但其父的来信以及四万两白银的粮饷军资,却又不得不让吴三桂对此予以重视。
    面对李自成的劝降,吴三桂很明白,这事能不能成,关键看关宁众将士的“决心”。
    据记载,面对即将上门的李自成使者,吴三桂召集了军中将领说明情况,由将士们“投票”决定未来的命运。
    这支关宁铁骑并未像他们的主帅那样优柔寡断,也许他们不想再在这乱世中漂泊不定,守着一个已经逝去的王朝的背影;又或者是他们早就为自己的命运,计划好了未来。总之,将士们居然异口同声地说,唯吴三桂命令是从。
    选择权再次回到了吴三桂手中。
    但吴三桂的目的终于达到了,他决定亲率关宁铁骑入关面见李自成,共谋大业。
    4
    不过,劝降吴三桂的李自成却不见得是这么想。
    吴三桂手底下的关宁铁骑,对于心怀天下的李自成而言,如鲠在喉。可以说,李自成招降吴三桂并非看重对方什么,完全只是出于担心关宁铁骑得知自己称帝后,在背后下黑手,或直接投降多尔衮,从而使得自己“坐天下”少了胜算。
    因此,进京后的李自成还是按照原计划拷掠了所有大明官员,包括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同时纵容手下抢夺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
    对君王可以“不忠”,但此时,吴三桂却不能对父亲“不孝”。而身为一个男人,自己的爱妾被人霸占了,不得不说是一种耻辱,因此,便有了世间传闻的“冲冠一怒为红颜”。
    从更深一层理解,无论是父亲还是自己,都曾是大明王朝的官员。即便李自成今日看在关宁铁骑的震慑力上,不会对自己怎样,但难保他日坐稳了天下后,不会给自己来个卸磨杀驴。
    于是,倒霉的吴三桂停下了投奔李自成的步伐,再一次带兵折返回山海关。
    随后,义愤填膺的关宁铁骑在农民军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偷袭了他们,重新夺回了山海关。而远在京城的李自成,看到从山海关逃回的残兵败将,心里纳了闷:怎么,我诚心实意邀你共商国是,你居然给脸不要脸?
    ▲李自成(1606-1645),来源/影视剧照。
    面对摇摆不定的吴三桂,李自成决定亲率十万大军,押着吴三桂的父亲及他一直宣誓效忠的大明崇祯皇帝的遗孤,前往山海关问个清楚。
    而赶跑了农民军的吴三桂,此时心里也很痛苦。
    他明白,自己带兵杀回山海关,必然导致自己与李自成之间微妙的关系彻底破裂,而破裂的结果,就是葬送了吴氏家族在北京的一干族人,以及将自己逼到退无可退的边缘。
    5
    形势紧迫,李自成的大军已经向山海关进发。
    自知无力抵抗农民军的吴三桂只能求助身边的军师。军师建议,在这种情形下,必须迅速做出决定,请关外的多尔衮帮个忙,共同消灭李自成,事成之后,重谢对方。
    吴三桂照着军师的意思,给多尔衮写了一封信。
    他并不知道,一封求援信是否能打动尚在关外“坐山观虎斗”的多尔衮。
    多年与满清八旗作战,双方有不共戴天的血仇。而曾经的仇人如今行将就戮,多尔衮不伸出援手也在情理之中。
    当多尔衮看到信中所言,“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直入中胁、西胁”时,他明白吴三桂是真的摊上事了,不然怎么会把进军路线也告诉他呢?但信中的吴三桂明明已经毫无退路,却还摆出一副末代良臣的模样,乞求与多尔衮合作。因此,多尔衮照着吴三桂的话,回了一封信。
    信中大致意思说,他相当同情大明皇上的遭遇,愿意率军入关平叛。不过,他更欣赏吴三桂的爱国之情,愿以亲王之位相赠,换取边关安宁。
    ▲大清摄政王多尔衮画像。
    在回信里,多尔衮压根没提借兵给吴三桂的事,甚至还对吴三桂进行了招降。
    反观这头,吴三桂见到多尔衮这封模棱两可的书信,也是摸不着头脑。碍于李自成强大军事实力,他不得不采纳手下的建议,先跟李自成谈判。能拖一天是一天,继续等待多尔衮方面的消息。
    令吴三桂始料未及的是,双方在兵临山海关这个事情上表现出截然相反的态度。史载,李自成仗着人多势众,一路慢悠悠地走,花了将近半个月才抵达山海关。而远在关外的多尔衮,居然“一昼夜间行军两百里矣”。正因如此,才使得身处夹缝危机中的吴三桂及其关宁铁骑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
    可惜,当李自成大军抵达永平(今河北秦皇岛)时,多尔衮的援军还未到。
    吴三桂只能做好一切战斗准备,在山海关西侧石河展开防御态势,严阵以待,一场大战即将爆发。
    此时,吴三桂的心里既焦急又担心。他只能再次致书多尔衮,催促对方尽快出兵。史载,在信中,他一度称多尔衮的八旗为“仁义之师”,出兵只为拯救大明,而非一己之私。自己与多尔衮之间纯属合作关系,共同御贼。
    直到名震天下的山海关大战爆发之时,多尔衮的援兵距此尚有一段距离。
    6
    山海关大战爆发了,农民军一上来就从后包抄,切断吴三桂投奔大清军的退路,然后押着吴三桂的父亲到阵前劝降。
    事已至此,吴三桂还能怎样呢?投降李自成吗?
    长期以来,一直牵绊吴三桂的不正是所谓的“忠君爱国”和“孝悌亲族”的思想吗?如今这个天下,君不君,臣不臣的。还有必要高举着“仁义道德”的旗帜,继续战争到底吗?既然昨日已选择对君不忠,那现在如何不可弃父而去?要怪只能怪自己生不逢时,身处乱世,岂能独善其身?
    最终,吴三桂决定彻底与其父及吴氏族人划清界限,打开山海关门迎接清军。
    在清军的介入下,李自成的农民军大败于山海关前。
    至此,吴三桂彻底成了孤家寡人,顶着被万夫唾骂的罪名,凭着自己仅剩的价值,从“平西伯”摇身一变成了“平西王”。
    此后,吴三桂以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值得彪炳清史的战功,为大清国奋斗了近二十年,以擒杀旧主南明永历皇帝的大功劳,终于换得了偏安云南安享晚年的资格。
    ▲“平西王”吴三桂,来源/影视剧照。
    或许他也曾幻想过在余生中继续享受荣华,安稳度日,然而,作为一个一直打着与清军合作旗号的降将而言,当剩余价值被榨干之后,也就是他该被抛弃的时候了。
    康熙上台后,随着天下逐渐安稳,能打的“内战”越来越少。吴三桂等名义上服从朝廷调度,实际上独掌一方大权的王爷们,自然也成为皇帝接下来革除弊政、发展民生的最大障碍。
    为了实现天下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康熙力排众议,实施削藩。以吴三桂为首的明末三大降将组成的“三藩”不服,率先挑起一场长达八年,以反清为旗号的叛乱。或许是曾卖主求荣,又或许是民心思定,三藩之乱尽管声势浩大,最终还是敌不过大清铁骑,以失败收场。
    康熙十七年(1678年),折腾了一辈子、曾数度沉浮的吴三桂终于到达了人生巅峰——他在湖南衡州(今衡阳)称帝,改国号“周”,几个月后病死。
    纵观吴三桂一生,身处乱世,数度选择,看起来似乎都是大义凛然,被逼无奈。其实,他更多考虑的是自己,利益至上,故最终有如此下场,也怨不得旁人。只是,吴三桂若知道自己终将背上千古骂名,利己的他会不会选择与李自成一战,战死全节呢?

    参考文献:

    [明]计六奇:《明季北略》,中华书局,1984年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2018年

    刘凤云:《一次决定历史命运的抉择——论吴三桂降清》,《清史研究》(哲学与人文科学版),1994年第2期

    李治亭:《吴三桂全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

(0)

相关推荐

  • 清朝历史最烂(上)

    观前提示 以下人士火速离场 痴迷清宫剧 喜欢清朝 不带脑子只带偏见 1 想我华夏,泱泱大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前有"虽远必诛"的大汉,后有"万国来朝"的大明, ...

  • 甲申三百七十七年

    一六四四年正月初一,明末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李自成自称西夏国奠基者李继迁后人,尊李继迁为太祖,建国号大顺立年号永昌. 一六四四年正月十六日李自成亲率五十万大军东征,除在代州遭到山西总兵辽东 ...

  • “端水大师”南建龙处处吃力不讨好,不过是精致利己主义者

    因为颜子悠一句"我能上金牌班,谢谢外公"让南俪知道了自己的亲爹,欢欢的亲外公把唯一的金牌班名额给了颜子悠,而不是自己的亲孙女. 这让南俪无法接受,南俪一直仗着南建龙是自己亲爹,不管 ...

  • 这世上最可怕的,不是野蛮人,而是“高学历”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这世上最可怕的,不是野蛮人,而是“高学历”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 我们正在培养一批绝对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北大钱理群教授:我们正在培养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卢新宁在北大中文系毕业典礼上说,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 ...

  • 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十个特征:愿意吃亏的,不一定就是厚道人

    利己主义不是坏事,精致利己伤人无形--杨众筹 做一个组织最怕的,就是组织的核心成员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最早是北大的钱理群教授提出的,后来传播的很广,利己主义不是坏事,但是精致的利己 ...

  • 隐形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所谓精致,也许就是隐形.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有时候第一眼认不出来. 曾经在一次公益活动中认识一个女孩子,重点文科大学在读研究生,我当时很佩服她,一个独生女,家里条件不错,读大学时就给她在学校附近买了房 ...

  • 扬州疫情:一个精致利己者犯下的恶

    截止8月2日24时,"三都之城"扬州新冠确诊病例94例,绝大多数受染于棋牌室的麻友或与这些麻友密切接触的家人. 这场飞来横祸的毒源,是一个7月21日从南京江宁来到扬州的毛姓老妇人. ...

  • 晋文公流浪记,一路遇到流氓变态,老好人,精致利己主义者

    春秋时代的带头大哥之晋文公篇(5) 主笔:闲乐生 这是春秋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年. 这一年,中原大国君主郑文公,竟然跑去南方朝见楚成王,向荆蛮俯首称臣. 这一年,晋惠公夷吾病重,在秦国作人质的晋国的太子子 ...

  • 谈谈精致利己主义者

    "精致利己主义者"这个概念是北大的钱理群教授提出来的.他在一次采访中提到:"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的问题的要害,就在于没有信仰,没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关怀,大悲悯,责任感和 ...

  • 仕隐两得的王维,原来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王维作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一生写了大量意境优美的田园诗,加上他笃信佛教,许多山水田园诗又富有禅意.在后世读者的心目中,王维是一个与世无争,恬然自安,孤傲清高的人.但是如果仔细捋一捋王维一生的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