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知晓的英雄故事,他却偏偏要拍
2020,中国电影停滞了大半年。
复苏后,不温不火的状态一直延续到12月。
终于,有华语大片要来打破这一整年的僵局,驱散这一整年的闷气——
《紧急救援》,以重工业电影之名,闯入贺岁档;与《神奇女侠2》竞技,中美超级英雄再交锋。
“大片”一词,在近年华语电影市场里,愈发惊艳和庞大。
票房保障、口碑力作,曾被妖魔化的国产大片,如今已重拾辉煌。
2018年《红海行动》,年度票房冠军;2019年《流浪地球》,年度票房亚军。
无论是科幻题材还是战争题材,他们都在重新定义国产大片。
彰显电影工业实力,肉眼可见的高投入,在这些电影背后,无数电影人努力,以热血打破僵局,以勇气挑战未知。
林超贤导演无疑是走在队伍最前列的电影人。
2016年《湄公河行动》,林超贤的主旋律大片宇宙起点,从那之后,一切的爆发似乎都顺理成章,并牢牢遵守定律法则。
这一定律,是林超贤信仰的,真实。
《湄公河行动》讲述中国缉毒警察的英勇无畏,《红海行动》讲述中国海军的骁勇顽强。
林超贤用这些电影讲述的故事,背后总有真实事件或真实原型。
在故事里被歌颂的他们,或保家卫国,或打击犯罪;或以身犯险,或血洒疆场。
英雄的无畏,英雄的牺牲,英雄的故事,有胜利和骄傲,但也不止于此。
英雄的赞歌已经被吟唱过无数次,依然还有数不尽的英雄,存在着、拼命着,却无人知晓。
这些英雄,正是中国人自己的超级英雄,肉体凡胎却又有着钢筋铁骨。
一.突破
《紧急救援》是首部讲述中国海上救捞人故事的电影。
很多人不了解,甚至从没听说过海上救捞,是因为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与他们几乎不会有任何交集。
但水手、船员、钻井工人、轮船乘客,甚至飞机乘客,都该把他们当成守护神一样看待。
一旦有海难发生,救捞人员就要出动,实施救援,把人从沉船事故、坠机事故、恶劣气候中拯救出来。
无论险情多危急,环境多恶劣,他们都得一一面对。
汹涌的浪潮,冰冷的海水,破损的船只,是普通人绝不想经历第二遍的噩梦,却是救捞人日复一日的工作环境。
“为什么要拍海上救捞这个题材?”
林超贤在参加局座的节目时被问到,回答的其实很纯粹:就是被感动,被震撼到了。
“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这份救捞精神,在普通人看来或许只是一句口号,但对救捞人来说,这是他们毫无保留的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
很少人会知道中国救捞这么一个体系的存在,这让《紧急救援》“首部聚焦海上救援题材的华语电影”的头衔似乎说服力十足。
我倒想给这个头衔小小地祛魅——
就像第一个吃螃蟹和第一个吃蜘蛛的人,第一次总是会来,谁能真正被认可,还得看好吃与否。
《紧急救援》“好吃”否?接着往下看。
题材上,林超贤这次做出了突破,聚焦小众群体,讲述不为人熟知的故事。
制作上,同样有所突破。
早在《湄公河行动》之前,林超贤就有了拍摄《紧急救援》的想法,困于技术原因一直不能实现。
而当他终于能拍之后,远赴墨西哥,启用了相当于一个半足球场大小的水棚,也就是拍《泰坦尼克号》的那一个Baja Studio,用来拍摄最难拍的水上救援。
为了拍摄《紧急救援》,Baja Studio首次用完所有影棚,也是当初《泰坦尼克号》没享受到的待遇——选用了世界上最大的无边水池,就是为了能够拍出像置身大海中一样的视觉效果,就像真的到了远离陆地的海洋深处。
仅一个蓄水池放满海水就要花费54个小时,时间成本虽高,但看到在放满水后,Baja Studio与身后太平洋融为一体而形成的无边无际的海洋舞台,这份辛苦,也变成了理所当然。
布景用心之至,摄影自然不能落下。请来拿过奥斯卡最佳摄影奖的鲍德熹担任摄影还不够,还要亲自下水掌镜,就算没学过潜水。
彭于晏和林超贤水下开香槟
为了追求真实感,灌进太平洋的海水不说,甚至买下一架飞机砸烂,用来拍摄;以及依靠交通运输部的支持,调用了5架救助直升机,多艘救捞船只,和救捞队员的协助。
真实感是林超贤一直强调的东西,电影越真实,细节越真实,观众才能更容易相信,更容易被打动。
这也是为什么,他找来了曾经三度联手的彭于晏,和辛芷蕾、王彦霖们。
他说,他们都能吃苦。
二.坚守
林超贤对真实感的信赖,从《红海行动》可以完完全全地感受到。
中国海军参与拍摄,提供了作战舰艇、运输舰艇等等用于电影制作,光从视觉上,就是无与伦比的体验。
参与拍摄的演员——张译、海清、黄景瑜们,也都要接受严格的训练,保持军人的姿态面貌。
在《紧急救援》里,林超贤坚守着同样的标准——魔鬼训练,真实表现。
一个直升机救援队伍,有机长、队长、绞车手,每个人职责不同,所负责的内容不同,但有一点必须相同,要让演员的表演有说服力。
辛芷蕾饰演的是救捞队中,驾驶直升机的女机长。怎么演?
别管演得好不好,体能训练、水下训练、专业知识先整一套。
动作幅度小了,导演喊卡,你这不行啊要有力量感;拍水下戏,不游地像条鱼别想上岸;拍救援戏,来来来开直升机飞一段,瞧瞧学得怎么样了。
训练的意义是什么,林导事后开玩笑地说,她(辛芷蕾)真的可以去救人了。
在电影里,在观众眼里,你就是救捞队员,你就是直升机机长,面对山谷紊乱的气流,要做到临危不乱;面对仪表数据,要冷静分析。
不糊弄,认真到执拗,林超贤在较真方面,真的很变态。
但有人偏偏“享受”这种变态折磨,彭于晏。
从《激战》开始,彭于晏就全身心投入到了林超贤的改造计划——饰演拳击手,把体脂练下去,饰演赛车手,就要有赛车手的线条,饰演缉毒警,接受实战持枪训练。
到了《紧急救援》,仿佛一段逃不过的虐恋孽缘让人恋恋不忘,两人就像磁铁一般互相吸引,再聚首,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彭于晏是为了尝试全新的体验,在火里拍戏,在水里拍戏,在天上拍戏,这些都是他不曾经历的。
林超贤就还是,一如既往地“魔鬼”。
彭于晏饰演的是救捞队队长,负责最重要的下机营救环节。
所以你能在电影里看到,他上天下海,勇斗烈火急流,仿佛充满了能量。
还是那句话,魔鬼训练,真实表现。
这道理,其实很朴素,朴素到容易让人忽略。只不过一旦体验过一回,那种成就感和快感,就会催促着你更加刻苦训练。
这是彭于晏的修行,也是林超贤的修行。
真实感是工具,用它拍电影的效果早已有前例证明,在这条路上不断进步,似乎是想都不用想的选择。
而这次,林超贤不仅坚守着真实感,更进一步扩充了真实感涵盖的范围。
三.真实感
在此之前,林超贤对真实感的部署,更多分布在道具、表演、故事。
这次《紧急救援》,他用真实感,给予角色焕发生机。
他们不再单单是意志的执行者,他们有选择,有生活。
救捞人是英雄,他们愿意“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他们理应被歌颂,
但林超贤说:我要把人的味道拍出来。
不,当然不是要拍食人族的故事。
“他们每一个人其实都很平常,但看完这部戏之后,你会感受到更多的英雄感,并获得更大的勇气。”
平常人,如何成为英雄。
关键词是勇气。
我们真的能理解救捞人吗?
当他们在被高温烈火溶解的船舱艰难穿行,当他们在冰冷海水里浸泡颤抖,当他们执行任务时为氧气瓶的含量担惊受怕,当他们的身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磨损受伤,当他们每一次平安归来,想到家人的喜悦和愧疚。
那些脆弱时刻,永远不会是我们对英雄的想象。
但正是不断战胜脆弱,战胜恐惧的过程,塑造了英雄。
救捞人也有生活,家人,当他们脱下战服,就是你我他。
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有感情,会伤心、会害怕,会为了家人改变人生方向,也会失去方向。
正如我们今年听到的那句话一样: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林超贤对准不同的救捞人,展示他们关于工作和人生的选择,关于恐惧和勇气的博弈,关于信念,关于奇迹。
我不会说《紧急救援》超越了什么,它在华语电影的范畴里,算是从无到有的见证。
我更愿意说,它是林超贤一次顺心顺意的尝试,一次收获颇丰的修行,一次意义非凡的发声。
就像林超贤所说:就是因为没人知道,我觉得更加需要拍一个电影。
没人知道的故事,是否反而更值得被看见,被记住?
或许,我们只有在看过之后,才能了解这个世界上有一群英雄,为了生命,在与风斗、与火斗、与海斗、与时间斗、与恐惧斗。
这值得每个热爱生命的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