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易同源,易经诵读(坤卦1)
易学思维方式对中医学术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医与易在宇宙演化哲学观上具有同源、同宗、同法、同构的关系。
不同者仅在于:《周易》是探讨包括人体生命在内一切天地万物的发生形成过程及其机制规律;而中医学则主要围绕人体生命的发生形成过程及其机制规律展开。故有不知易不可为大医的说法。
易经原文-六十四卦
坤卦第二
坤下坤上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
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初六:“履霜”,“坚冰”至。
《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象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六五:黄裳,元吉。
《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注释
《坤》卦:象征宇宙纯阴至顺的性质。
坤元:坤的本元。
坤厚载物:地体厚实,承载万物。
地类:与地的属性相同的品类。
直、方、大:正直、端方、弘大。这是指坤的品德。
含章可贞:含藏才华,守持正道。
括囊:喻缄口不言,隐居不出。括即结扎,囊即口袋。
黄裳:黄色裙裤。按五行说,数字五与黄色相对应。
翻译
《坤卦》象征地:元始,亨通,如果像雌马那样柔顺,则是吉利的。君子从事某项事业,虽然开始时不知所从,但结果会是有利的。如往西南方,则会得到朋友的帮助。如往东南方,则会失去朋友的帮助。如果保持现状,也是吉利的。
《象辞》说:坤象征大地,君子应效法大地,胸怀宽广,包容万物。
初六,脚踏上了霜,气候变冷,冰雪即将到来。
《象辞》说:'脚踏上了霜,气候变冷,冰雪即将到来',说明阴气开始凝聚;按照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必然迎来冰雪的季节。
六二,正直,端正,广大,具备这样的品质,即使不学习也不会有什么不利。
《象辞》说:六二爻若是出现变化的话,总是表现出正直、端正的性质。'即使不学习也不会有什么不利',是因为地德广大,包容万物的缘故。
六三,胸怀才华而不显露,如果辅佐君主,能克尽职守,功成不居。
《象辞》说:'胸怀才华而不显露',是要把握时机才发挥,'如果辅佐君主',必能大显身手,一展抱负。
六四,扎紧袋口,不说也不动,这样虽得不到称赞,但也免遭祸患。
《象辞》说:'扎紧袋口,不说也不动,可以免遭祸患',说明小心谨慎从事,是不会有害的。
六五,黄色的衣服,最为吉祥。
《象辞》说:'黄色的衣服,最为吉祥',是因为黄色代表中,行事以中道为准则,当然是吉祥的。
为什么读经典要从《易经》开始?
关于读经典的次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推荐从《三字经》开始,有人推荐从《论语》开始读,也有人建议先读《弟子规》、更有倡导先读《易经》的。
一位网友比较赞同首选《易经》,他的理由为:
“与经典为伍,与圣人同行”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捷径,成长提高的捷径。 那么什么是经典?
经典是深入人心,影响深远,永不贬值,千年不朽,世代流传的原创性典籍,是中华民族文化精品、文化精华,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
《易经》既陌生又熟悉,既高深莫测又简单易读。通过学习这部经典,培养了无数的人成为优秀的杰出的人才。
中国最著名的二位圣人,他们皆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圣人,《道德经》《论语》分别为老子、孔子所做,那么他们二位先贤读什么书?
《老子·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来源与《易经》 《周易·系辞传》对于道的论述为:“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一阴一阳之谓道”。
而老子的《道德经》里就可以看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 《老子》是以《易经》的哲学观点,用诗一般而有哲理的语言,建立起了自己一套崭新的世界观。
孔子为《易经》做系辞的时候就写着“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可见周易在孔子心中的地位。
我们总以为“中庸”之道是孔子的思想,其实是易经的思想。
老子的《道德经》中关于易经这一思想的发挥是以辩证的方式出现的,虽与中庸不同,但与中庸有同样的意蕴。
在《道德经》中,诸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的句子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孔子说“过犹不及”其实也是这个道理。老子的哲学求静,而避难;孔子的哲学求动,而立行。看起来是背道而驰,实则道的不同方面而已。
不但是孔子和老子对《易经》推崇备至,历代君王必读的经典就是《易经》 ,秦始皇焚书坑儒读留下的就是《易经》。
我们再看看《易经》为何成为经典,我们数一下就知道是多少圣人集体所做了:先是伏羲氏作,伏羲氏没神农氏作、然后是尧、舜、禹、黄帝,一直到了周文王周武王父子,最后到孔子从上古开始到中古、近古历经了三个大时代,才完善。
这样一部集历代圣贤集体创作的经典是不是真正的群经之首?! 而《易经》又是一部自然科学的巨著,故古代就有说过 “不学易无以为将相”“不学易无以成太医”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