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电影:《驴得水》说的是每一个人(上)

1

1942年,抗战胜利的前三年,在蒙古高原偏远乡村的“三民小学”里,发生了一段荒诞而离奇、符合人性而又违反人性的故事。

大学教授孙恒海是一个富有理想而又慈祥可亲的老知识分子。他的理想是通过“中国乡村教育实验”,改变中国人贪、愚、弱、私的不良品性,从而改变积贫、积弱、积乱的中国现实。

孙教授带着刚从教会学校上完中学的女儿孙佳佳,倔强耿直而又不成事的学生周铁男,同样有着教育救国理想的教师裴魁山和“作风有问题”但很天真的女文青张一曼从大都市来到这里,办起了“三民小学”。

孙教授是校长,裴魁山教语文,张一曼教数学兼会计,周铁男教体育,孙佳佳因为未成年,只能帮学校打理杂事。

因为学校远离城镇,又没有水源,所以饮水成了最大的问题。孙校长曾向教育部门申请经费买一头驴从镇里拉水,但没有得到批准,而学校还少一名英语老师。学校的经费一部分来自教育部门的拨款,一部分是美国慈善家的资助,这在民国时期并不新鲜,美国人要求他们资助的学校要开设英语课。

孙校长和几个老师灵机一动,向上级多报了一名英语老师叫吕得水,用这名不存在的英语老师的薪水买了头驴,起名“驴得水”,这头驴实现上在学校在编的第五名老师。

有了驴水的问题就解决了,学校就办起来了。一个学年过后孙校长很失望,学校只剩下了六名学生。农村孩子上学的积极性不高,他就想用“驴得水”的工资做奖学金,鼓励农村孩子上学。

学校的铃铛坏了,周铁男修铃铛;张一曼和裴魁山聊着私情,讨论裴魁山晚上“行不行”的问题。校长说开会,也没人有要开会的意思。孙校长让张一曼汇报一下“驴得水”工资的支出情况,张一曼说差不多花完了,除了买驴、建驴棚、养驴,张一曼用过“驴得水”工资买过布料、裴魁山修过假牙、周铁男买过体育器材,校长也用这份钱修过眼镜。孙校长听了虽然有些气愤,但也无可奈何。会正开着,周铁男发现远处的驴棚着火了,但是没有水,只能看着它着。

这时从镇里拉水的佳佳回来了,非常生气,用拉来的水救火,她的举动遭到了大家的反对,水不是救火的,是用来喝的。佳佳很伤心,埋怨他们不拿“驴得水”当人,大家说它就是头驴。

佳佳还从镇上带回来了一封电报,说下月的明天教育部的特派员要来学校视察工作,并要求五名教师全部到场。结果一看电报,电报是上个月发的,也就是明天就到。

而学校并没有吕得水这名教师,校长说要连夜到村里去找人顶替,几个老师说大黑天的到哪去找人,找来了也没时间培训,还是会露馅。

佳佳从镇上带来了个蒙古族铜匠修铃铛,这个人引起了校长的注意,决定让这个人来冒充吕得水老师。所有人如释重负,张一曼还想着和裴魁山睡觉的事儿,裴魁山说上次他感冒了,所以不硬。电影从一开始就从这种滑稽而又带有荒谬、黄色的氛围中开场。

校长叫张一曼给铜匠理发,铜匠很紧张,全身僵硬。校长又叫张一曼教铜匠两句英语以应对明天的检查,铜匠舌头硬的说不出来话。张一曼挑逗地问他,你是不是全身哪都硬啊。铜匠点了点头,这让张一曼很兴奋,她对铜匠产生了兴趣,早把裴魁山忘到了一边。

在张一曼的各种挑逗下铜匠也来了兴趣,也放松了,这才发现说蒙古语的铜匠学英语很顺利。

第二天特派员到了,但因高原反映昏迷了,校长打开特派员的公文包,发现他是来调查吕得水老师的,这让所有人都很紧张。

直性子的周铁男说,要不我们就坦白吧,吕得水就是一头驴。校长说不行,别忘记了我们的理想和初衷,“做大事不拘小节”。

2

等特派员醒来之后,特派员要见吕得水,还要听他讲课。在校长百般的应酬下,特派员急了,让一言不发的铜匠上台讲课。校长说,吕得水是旺门之后,在英国留学回来,这两天因为生病失声了。

而在这个过程中驴因为没有了驴棚,又因为没水喝,也不叫了。周铁男一心追求校长的女儿佳佳,为了哄她,给了她彩色的弹力球,还让佳佳给驴吃了胖大海。

就在特派员气得不行的时候,到外面来放风,驴叫了,佳佳高兴地喊,驴得水能说话了,驴得水能说话了。

这让特派员非常高兴,校长没办法,逼着铜匠给特派员讲课,说张一曼昨晚教的三句英语:很高兴见到你、欢迎你的到来、非常感谢。

铜匠上台讲了三句英语,特派员很满意,让他再讲难一点的。这时张一曼发现这个自称也是英国留学回来的特派员也是冒牌货。张一曼用英语说“再见”,特派员用英语和她说“上午好”。

张一曼让铜匠唱蒙古语歌,她把它翻译成了莎士比亚的歌剧,特派员全然不知非常满意。

特派员说明天就要离开,明天早上要和吕得水老师合影。

铜匠说他要回家,他不合影,合影会死人的。所有人都讲照相不会死人,但铜匠就是不听,一心要回家。在所有人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张一曼主动请缨要“睡服”铜匠。这让裴魁山非常生气,而校长却默许了张一曼的放荡行为,为了他的理想。

张一曼色诱了铜匠,并和他上了床,留下铜匠,第二天和特派员合影。

特派员走之前说,他对吕得水老师非常满意,吕得水为农村教育工作献身的精神,让他十分感动,教育部决定对吕得水老师实施英才培训计划,每月给吕得水老师三万元的补贴。

三万元是一个老师工资的100倍,校长兴奋不已,他看到了理想的曙光。而裴魁山对张一曼的行为失望万分,而校长劝他说,为了我们的理想,“做大事不拘小节”。

3

2009年初,剧作家周申和朋友吃饭的时候,朋友给他讲了一个故事:一个缺水的地方,有个学校养了一头驴拉水,可谁都不愿意出养驴的钱,于是校长便将这头驴虚报成了一位名叫“吕得水”的教师,用“吕得水老师”的工资来养驴;当上级领导来检查,要见这位吕老师的时候,大家只能编造各种借口搪塞。饭局只是随性一聊,周申意识到这是一个好的故事题材,于是当天便与创作伙伴刘露一起讨论,并决定将其拓展成了一个电影大纲。

一个现代吃空饷的故事被搬到了民国,而后面还有更荒诞的故事发生,电影从开始的喜剧转向了悲剧,而悲剧的根源是 “做大事不拘小节”。

为了理想,为了达到目标,能不能“不拘小节”,能不能不择手段,电影将怎样结局,它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结果的正义性与过程的正义性又是什么关系,我们明天再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