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删除的母亲

文/ 丁叔

来聊一本书《回归故里》,也聊聊母亲。

阿莫多瓦《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在阿城的小说《棋王》里,主角王一生是个棋呆子,除了神乎其技的棋艺,他几乎是个格格不入的废人,在书中有一个段落非常打动我。

王一生回忆起去世前的母亲——“妈要走了,一辈子也没给你留下什么,只捡人家的牙刷把,给你磨了一副棋。”母亲一点点打磨的棋子赛象牙般光洁,可上头没字儿。他妈妈说,“我不识字,怕刻不对。你拿了去,自己刻吧,也算妈疼你好下棋。”

母亲对儿子的爱意如此稚拙,小心翼翼地守护这个不成器孩子的梦想,作为临终前最后的遗产,这场面令人动容。

徐克导演的《棋王》,梁家辉不仅是主演,还参与了编剧

想到这档事时我正在读一本名叫《回归故里》的书,来自法国社会学家迪迪埃·埃里蓬,他也是《福柯传》的作者。书中他说了同样感人的一句话:母亲从早到晚给我烹制土豆和牛奶,好让我可以坐在阶梯教室里听老师讲柏拉图。

这里面包含着一种近乎无奈的隔阂感,迪迪埃出身于法国平民阶层且是一个同性恋身份的“少数群体”成员,他通过“回归故里”参加父亲葬礼这个契机,试图解释一个自己从不愿面对的问题:一个人在建立自我身份时如何抛弃了某些先天烙印的东西。

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迪迪埃·埃里蓬(Didier Eribon),1953年出生

当一个人在实现自我,达成了某种程度上阶级越迁的改善时,他其实是在本能的抛弃自己原生质的身份,他的阶级、家乡、父母,这其中甚至包含了一些难以启齿的、羞涩的身份根性烙印。

于是我们看到很多年轻朋友再也无法面对童年的亲子关系,与父母在社会看法、社交形式、婚恋态度上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为了融入现代化,把自己的专业、生活态度、对未来的期望投射到大城市,他们远离家乡一去不返。

这是自我建设的问题,也是社会发展和原生家庭冲突的问题。我们有多久没和父母好好交流过了?被删除的母亲和消失的父亲已经不再成为我们生活的重心。在聊这个话题前我想先聊聊自己的母亲。

石川啄木有一首俳句写母亲,石川的欲言又止让他所传达的母子之情在留白中回荡。

玩耍着背了母亲

觉得太轻了,哭了起来

没有走上三步。

去年夏天,我妈用小盆栽种植了柿子,看到这个情景我也写了一首俳句:

母亲种的小柿子

阳台盆栽里

一如从前的我

原田真人导演《记我的母亲》,役所广司、树木希林主演,是我很喜欢的一部母子关系题材电影,改编自井上靖的小说

我妈是一个普通的退休工人,勤劳、善良,也有小市民的局限性和中老年的保守观念。回想起来她在一些方面给我的影响很大,很多时候会有我意想不到的观念输出。

就在前一阵子,她突然说王阳明很厉害,早在孔子之前就周游列国了。她肯定并不知晓王阳明是谁,不出意外的话包括我在内的我们大多数人都不了解。在她的“道听途说”中王阳明是个和孔子类似的思想家。她无法辨别明朝的王阳明不可能比春秋时期的孔子还早,在她并无体系的知识框架里,时空发生了错乱。

小津安二郎一生未婚,一直和母亲生活,在母亲去世不久后他也离开了人世

小时候母亲会和我提及一些名人,我能记得的有十几岁留学的邓小平、名妓赛金花,谈到鲁迅,不止是祥林嫂和阿Q,她会提到鲁迅对女性身体的态度从不猎奇,而是报之以自然平常心。

这应该是出自《而已集·小杂感》那段针砭中国人性观念的话“一见到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胳膊,立刻想到全裸体。”她并不知道出处,但可以促成她形成影响自己的观点。这是文化的力量所在,会潜移默化的深透在文化水平并不高的父母辈身上。

冈田茉莉子、松田优作、中山乔主演《人证》,改编自森村诚一反映战后日本社会的悬疑小说《人间的证明》

《人证》是小时候母亲就给我讲过的电影,二战后的日本女人被美国黑人大兵强暴,生下黑皮肤的孩子。多年后女人成名于服装设计界,面对来寻母的儿子,为了保全名誉她用刀子刺向了自己的亲生骨肉。

我妈为什么对这个故事印象深刻呢,她并不知道美国占领军对战后日本的影响,这种影响导致了人伦惨剧的发生,我想我妈看重的是母爱的挣扎困境。

同时我也和她讲过今村昌平的《楢山节考》,古村落里遗弃父母习俗的悲剧故事,她恰好也知道这个传说。我们在各自分享一种亲子关系的极端状态。

今村昌平《楢山节考》

母亲不知道《人证》的主演是冈田茉莉子,但她会跟我提到不少日本明星,高仓健、山口百惠、三浦友和、栗原小卷。这种交流其实有一种时代社会印记在里面,那是她所身处的七八十年代,中日建交和译制片的引进,影响了年轻时的六零后。

“金童玉女”三浦友和与山口百惠

她还会提到周璇、秦怡、龚雪、刘晓庆这些老明星。倪萍和陈凯歌的陈年往事、徐帆和王志文的八卦绯闻她都知道,那是《红楼梦》、《西游记》、《渴望》热映的年代。

在我的脑海里父母生活的时代总好像是灰色的,黑白电影般的世界,人们穿着素色的“的确良”衣服(涤纶),几家人围着看黑白电视。我们太在乎自己的时代了,很少想到父母也有他们的年代,也会买松下录音机听邓丽君、费翔、凯利·金的萨克斯风、理查德·布莱曼的钢琴,看王朔《过把瘾》这样的都市爱情片。

1994年《大众电影》杂志中的王志文,以《过把瘾》火遍中国,被王朔称为“纵横京沪两地,兼收两地风韵,人中之丹”

尽管如此,对于当今的时代她还是个初学者。记得我大学时她会参与进QQ时代,使用QQ空间记录生活,很奇怪明明学龄前是她教我的拼音,但那时她已经不会使用拼音键盘了。接着她和我们一样学习使用蓝牙、Wi-Fi,如何乘地铁,网络购物。

起初,她会分不清微信的聊界面和朋友圈的差别。前阵子她在抖音上买了一本叫《大运河漂来紫禁城》的书,因为对运河促进南北交流,把原材料、珍宝运送到北京建造故宫很感兴趣。

所幸在我的家庭里和母亲还是可以交流的,据我观察很多家庭并不是这样。但即使如此,我和她的交流还是慢慢少了起来,成年人“突然的自我”总让我在工作外局限自己的世界里。

尽管我们自以为的知识、眼界、专业技能早已超过了他们。但父母辈其实具备了很多我们并不会的技能。我赞叹于ins上的精致生活但不知道如何去使用酵母醒面、用大蒜去生发蒜苗;我关注所谓的平等自由社会议题,但不会去分装调料瓶或去在意厨房角落的安排;我看书、听歌、从网络渠道去接触世界,而不会从父母所期望的社会、家庭、婚恋角度去融入世界。

和父母的交流缺失并不是他们落后于时代,而是我缺席于生活。

说回到我想聊的这本书《回归故里》,迪迪埃·埃里蓬是个平民阶层出身的哲学家、左派托洛茨基主义者、同性恋者。他面对的困惑是必须去确立一个知识分子的主要身份,代价就是抛弃其余的,与此同时也就抛弃了乡土、父母——“我必须将自己塑造为其中一个角色,来对抗另外一个。”

在书中他从家庭关系、社会阶级和作者本人同性恋身份属性这三方面剖析自身。这给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角度,来说说前两点。

迪迪埃小时候在学会英语后曾给母亲朗读了一首英文诗,但这引发了母亲的暴怒,她认为这是对自己不会英语的侮辱。从选择改变自身命运起,他就不可避免的与父母辈阶层走向无可挽回的“决裂”。

他的父亲“安于自己工人阶级的身份,这带给他无数的羞辱,并让他的生活局限得可怜。”决定这种原生烙印的因素就是“他们所生活的时代以及社会区域,决定了他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了解世界的方式,以及他和世界的关系。”

当他的父亲看到迪迪埃出现在电视中时竟然不由自主的哭了起来,这是帕慕克说过“现代性的代价就是父亲走失”意向的一个例证。父母暴戾乖张的一面在被时间淘汰的衰老来临时变得无可奈可。

电影《初学者》中男主角在父亲弥留之际得知他的同性恋身份,并因此隐瞒了半个世纪

迪迪埃的自我反省也是对知识分子群体的一种自我批判——当“共同生存”的话题取代了阶级关系的话题;“个体责任”的话题取代了社会对于个人命运影响的话题”。——知识分子太过于高屋建瓴而不是脚踩泥土。

迪迪埃本人青年时代是受到1968年“五月风暴”影响的共产主义、托洛茨基主义“左派”,借由对父母平民阶级的观察,他回溯了70年代法国的民意动向和时代潮流。

《再见列宁》中,为了不让东德遗老的母亲失望,儿子制造了社会主义还在柏林的假象

和他的父母一样的法国大众受到70年代“法国人民阵线”的极右民主主义思潮影响(中国和西方的左右派定义是相反的)。这种思潮迎合了法国底层人民渴望国人优先、排斥移民(北非)的切身利益。他的母亲通过对移民的厌恶达成了“贬低他人,为自己建立一种有价值的形象的方式,这是一种让自己感到自己存在的方式。”

因为一个人的社会阶级地位不足以让他认清自己的阶级倾向,因此迪迪埃提出了一个深刻的论断——“这就是为什么满足于宣扬、反复强调所有人先天“平等”的“民主”思想从任何角度看都不是一种解放的思想,因为它从不反思这些理念的形成方式。”

“五月风暴”下的法国,社会主义红旗漫卷在欧洲

他因此洞察了自己渴望实现自我的根源性问题,成为一个知识分子,而不是无智识的平民阶层,其实是他对自身家庭、阶级的一种摆脱,——“我年轻时的马克思主义倾向便是我抹去社会身份的途径:我颂扬“工人阶级”,借此在更大程度上远离真实的工人阶级。”

在自己和父母的种种关系中,会发现人是多重身份的,作为法国平民的父母一会投票给左派、一会给右派,迪迪埃本人也是既要面对自己是知识分子的这份责任感,又要反思他根性上所拒绝的平民身份。

《回归故里》最终给了我一个启示:人们本身有多重属性的自我身份,很多时候社会只承认一个身份,或我们只愿意面对自己的单一身份,甚至有时候人会羞于自己的血缘、地缘出身。“我们并不是无中生有地创造了自己的身份:社会秩序强加于我们的东西,我们在此基础上,通过漫长而耐心的努力,塑造了自己的身份。”

尽管这个启示给了我们“要做自己”的鼓励,但言之深处还有弦外之音的反省——我们关注大命题太多了,关注自我太多了,关注“现代”太多了,反而对父母关注过少,而他们所代表的大众正是连接过往年代,组成当下时代、社会的最基本的单元、最真实的血肉符号。

这个世界并不只是由高概念的自由、平等、富足的物质和基于此的精神追求组成的,也不只是超级都市和赛博网络的耀眼霓虹组成,是一个个精确到山区、平原、河流区域内的县市、村落,一群成长于上世纪的工人、农民、个体经营者的父母组成的单元世界。在他们的基因里流淌着往昔时代的印记,他们在衰老面前也正试图窥探如今的世界。

写到此处,我不免有些羞愧和遗憾。我们都曾经是母亲盆栽里的小柿子啊!

(0)

相关推荐

  • 只要做到1点,每个女孩都是一个宝藏

    说到玫琳凯,可能大多数人都会首先想到它是一个化妆品牌,是一家美国的直销化妆品公司. 是的,我也是因为多年以前用了玫琳凯的护肤品,参加过她们的一次事业说明会,才了解到世界上有这么一家纯女性的公司,了解到 ...

  • 我们都在记忆中回归故里

    你离开得越久,越容易成为乡邻眼里的"外乡人",到了某一时刻,会像加缪的<局外人>一样,疏远.隔阂.不知所措. 几乎没有人猜到我的故乡在哪里.他们总把我当成南方人,或者湖 ...

  • 从墓葬的随葬品看阶级分化

    人类的历史 阶级对立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考古学家在研究 怎么研究? 挖墓 看随葬品 有多有少 有贵有贱 墓葬等级有大有小 这就是阶级分化,这就是阶级对立 考古学家就把地层分布的历史与人类历史结合起来 ...

  • 权力落幕之后的抗争者

    不贩卖焦虑,不吹捧文艺,让文字回归阅读 L.Cave团队开启新书荐读计划,从现在开始到2019年底为读者品鉴100 本优质图书,今日是第 16 本,本期的荐读作者是Muzuer,今天为大家推荐这本 埃 ...

  • 丙申国庆喜归田园故里

    携子归故里,日暮隐村居. 径寒野草覆,藤冷花叶枯. 雀鸟归林翳,田垄绿菜蔬. 翁婿欲共醉,急走把酒酤. 附文: 丙申国庆,逢赵小宝初三月考毕,力劝归荣隆故里探访外婆.小宝勉强应之.儿大不由娘,更喜寓室 ...

  • 今年三大电影节最佳影片,轮到说它

    9月7日,第76届威尼斯电影节落下帷幕,作为"欧洲三大电影节(戛纳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柏林电影节)"之一,自然万众瞩目. 在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托德·菲利普斯的<小丑> ...

  • 这女人是杨过最早的母亲,却被金庸无情删除,不为世人所知

    <神雕侠侣>主人公,"神雕大侠"杨过,最早被金庸先生创作出来时,他的身世与人们通常印象中所知,可说是大相径庭. 最初在<明报>连载版本的<射雕英雄传& ...

  • 一位母亲的教子金句,价值万金!(父母必读)

    祝愿天下所有的父母快乐幸福,健康长寿! 妈妈说: 我要你做的,是一个贵族,而不是暴发户. 贵族和暴发户的区别在于是否懂得道理. 所以无论你多么富有,无论你在什么地方, 都要悟道习德, 只有这样,你才能 ...

  • 母亲节献给母亲——李亮

    多年前的清晨,妈妈 你弯腰采茶如同三月的孟母 粘满露水的双手 馨香而鲜亮 多年前的山中,妈妈 你弯腰砍柴如同一幅油画 杜鹃花樱桃花瓜蓬子花 不及你担柴而归的笑靥 一个冬天的温暖 来自红肿磨茧的双肩 多 ...

  • 感恩父母(4)/ 母亲节说母亲

    ​ 万万没想到,合肥的大发展,竟然牵连到了我的老家. 我的老家离合肥百里之遥,在庐江县郭河镇郭河村,村庄毗邻街镇,交通方便,屋前方塘百亩,柳树环绕,风景秀丽. 这块风水宝地,我们王家在此繁衍生息百多年 ...

  • 思念母亲/写在母亲节(格律诗一组)

    前言: 和风轻拂,阳光明媚.当满目姹紫嫣红百花艳,杨柳轻摆绿丝绦时,迎着初夏的绚丽朝霞,伴着鸟语花香,母亲节,又踏着轻盈的步伐来到,遥看天际边那火红的朝阳,成为为母亲节点燃的耀眼烛光,兰天下又回旋起祝 ...

  • 明日母亲节,一首《女人花》献给天下母亲,祝所有母亲永远如花!

    明日母亲节,一首《女人花》献给天下母亲,祝所有母亲永远如花!

  • 张翠梅佳作《母亲节 话母亲》外一首

    母亲节 话母亲 文 墨梅 伤口痛到难忍时 一层层 包裹起来 遇到委屈时 一把把泪水吞肚里 脏活繁事 不声不响去做 这个人是谁 你的母亲 你走到哪儿 心就牵到哪儿 在她眼中 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留在她身边 ...

  • 母亲节将至,如何用英语表达对母亲的爱?

     01  妈妈:比女王更高的头衔.  02  我爱你,就像去到月球又回来那么多.  03  妈妈可以成为任何人,但没有人能取代妈妈.  04  妈妈为孩子无私奉献.  05  世界上万万千千个妈妈,真 ...

  • 【长相思】思念母亲

    文/车云侠 (一) 冬一天.夏一天. 慈母安眠已两年. 时时总念牵. 梦难圆.情难圆. 从小妈妈怀里缠, 至今犹眼前. (二) 眠一更.醒一更. 慈母音容总梦萦, 孤床掩泣鸣. 咽声声.愿声声. 逝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