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谢××,男,...
谢××,男,43岁,已婚
初诊:2019年10月28日
主诉:自幼哮喘,年年加重,秋季而作,本次发作1月余。咳++,喉痒,毛,干痰(+),中,白色,欠易,胸闷(+),喘(++),哮++,夜起一次,用气雾剂喷三下而平,口干多饮喜冷,纳差,大便日一行,成形,自汗,腰酸,已服长效氨茶碱,症状未控制。
诊查:苔微淡黄,质红,欠润,前有断纹,脉小滑。
辨证:痰饮内伏之体,新感引动伏邪,郁而化热,肺失清肃,肺气上逆
治法:清热化痰,平喘定哮。平喘定哮二方加味。
方药:射干 炙麻黄 桑白皮 前胡 柴胡 黄芩 竹半夏 紫菀 款冬花 枳壳 桔梗 生甘草 炙苏子 丹参 郁金 桃仁、杏仁( 炙鸡金 生谷芽、麦芽麻黄根 7帖
诊断:中医:哮证(偏热)
西医:支气管哮喘(发作期)
二诊:2019.11.5
服药两天,症状减轻,咳嗽好转,喉痒止,痰十余口、中、白粘,欠畅,胸闷已除,喘(-),哮(+),已停服西药及气雾剂,纳较前增,口干欲饮,大便正常,苔薄黄腻,质偏暗,脉小弦,痰热渐清,治拟原法参入健脾之剂。原方加茯苓15g
白术 续服7剂,中成药续服。
三诊:2019.11.13
症状显减,咳少痰少,喘哮转(-),纳佳,苔薄舌质红,脉细,原法参入固表益气之品,守方7剂,玉屏风冲剂1包2次/日,
四诊:94.11.28
停服煎药一周,症情平稳,咳哮未发,有慢性胃疾史,苔薄腻,微黄,质偏暗,脉小弦。肾气不足,子病及母,脾气虚弱,上病及下,缓则治本,治拟益气健脾,温肾暖土,化痰定哮。膏方调之。
炒党参 生白术 炙黄芪 茯苓 半夏 广陈皮 山药 生米仁 续断 狗脊 枸杞 巴戟肉 炒杜仲 桑椹子 淮牛膝 补骨脂 熟地 砂仁 仙灵脾 菟丝子 白扁豆 广木香 白芍 柴胡 煨肉果 黄连 吴茱萸 海螵蛸徐长卿 莱菔 桔梗 枳实 焦六曲(包) 生山楂 炙鸡金 北芡实 北秫米 红枣 甘草 饴糖 阿胶
上药用冷水浸透一夜,熬三汁,沉淀,滤过浓缩,加阿胶,饴糖放入浓汁中溶化收膏。
每日早晚各一匙开水冲饮,如遇感冒,消化不良,哮喘发作时,暂停服用。对症治疗,服膏方期间忌浓茶。
按:患者自幼哮喘,肺脾肾素虚,痰饮内伏之体,新感引动伏邪,痰气交阻阻于气道发为哮喘,并见纳差,自汗,腰酸,虽服西药症状未控制,经云“急则治标”,先拟清化痰热,平喘定哮之法,服药三天症状减轻,停服西药,两周后哮喘缓解。书云“痰之动主于脾,痰之成贮于肺,痰之根源于肾”“缓则沿本”而拟益气健脾,温肾暖土,佐以化痰和中之膏方调之,巩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