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鄱专栏 | 王运美:我的“特殊”的老师
【赣鄱专栏】
主编:胡柏涛
执行主编:徐和生/宁宏翎/王智林/朱爱华/胡迎春/柳依依
特约摄影:汪填金
文:王运美 / 图:堆糖
我的老师王松年先生,是一个很特殊的老师。
大约是读小学四年级时,他担任我的语文老师,其时老师非常年轻,又长得英俊潇洒。自从听了他上的语文课,我们就疯狂地爱上了这门课。他的课生动活泼,如一池春水,那些有趣的幽默的小故事一个个从他嘴里嘣出来,仿佛为我们狭小的空间打开了一扇天窗,让我们看到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的时空。我们很早就知道“武松打虎”,“草船借箭”等精彩的故事,老师还有一个神奇的本领,那就是编故事。记得他编了一个很长的武侠小说,那里面有一个叫“方华庆”的大侠客,他飞檐走壁,来去自如,他杀富济贫,嫉恶如仇。老师讲得绘声绘色,我们听得如醉如痴。他每天只讲一段,关键时刹住,“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那时没有电视,听故事是我们最好的精神食粮。最妙的是,老师不仅会讲,还能把他讲的故事画成连环画。他画了一大本,那上面的侠客舞刀弄枪,一个个栩栩如生。少年的我们对老师无比的崇拜,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听他讲课。
后来我上了高中,大学,语文也学了十几年,见过的老师也有很多了,总是忍不住将他们和王老师比较。我发现有的老师也有这种魅力,如我初中的胡尚武老师,大学的程继红老师,他们的课我是追着听的。至今想来,仍是热血沸腾。当然,更多的老师迫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不敢放开讲,他们严格遵循教学大纲,一字一句,一段一篇,仿佛操着屠刀的杀猪师父,把好好的一篇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鲜血淋漓,惨不忍睹。这样讲是为了考试要求,可惜把我们学习语文的热情早已抛到九霄云外,我基本不听,把课外书放在桌子底下偷偷地看。而且,一经老师这样肢解的课文,哪怕是千古名篇,一段时间,我也非常讨厌。
四十年过去了,我依然记得松年老师讲课的内容和神态,因为他以渊博的知识点燃了少年的激情。以后我们基本沿着他指的方向走下去:《水浒传》《三国演义》《史记》……一本本读下去。原来,一个优秀的老师,是指明方向的人,撒播文明种子的人,点燃人类激情的人。
不知不觉,我也为人师近三十年,我常常回忆老师教我的情景,并且不断反省:你做到了像老师那样有魅力、有激情吗?当然,我比老师差远了,他的魅力来源于他的勤奋与天分。老师出身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是当地最有学问的人,擅长文学,书法,绘画。家里房子是简陋的,但藏书丰富。老师从小耳濡目染,博览群书,自然是“腹有诗书气自华”,那种书香气使人老远就能感觉到。
作为王老师的学生,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还在学习,时时感觉到他的督促:你的学问有长进吗?你教人可不能误人子弟啊。
记得我刚刚大学毕业,分配到尧山中学,老师担任校长。他要我开一个讲座,谈淡《红楼梦》。我当时心里很虚,又不好意思拒绝,只得硬着头皮讲,全校师生都来听了,事后我头脑一片空白,不知道自己说了什么,反正是杂乱无章。我暗暗后悔,在学校时为什么不多努力点。那时大学生大多是混日子,我也是如此,看《红楼梦》无非是走马观花,𣎴求甚解。王老师说,看书要理解它的思想主题,要深要透。比如林黛玉这个人,你叫她吃饭,她可能会委婉拒绝,但是你不叫她吃,她可能又会暗暗生气。这和她的性格,修养,处境有关。
老师从教几十年,弟子早就三千多了吧。他教导学生有他特殊的理念。在老师看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学生都是可塑之才。有的人擅长外交,有的人擅长管理……正如春天的花儿,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老师在当校长期间,就有意或无意地培养了一批学生干部,他提拔的历届学生会干部,都会积极参与学校管理,整个学校上下有序,严肃活泼。某次,全校老师出去开会,留下学生会干部管理,老师们悄悄地回校,发现全校学生鸦雀无声,都在认真地看书。当时的学生会主席名叫王洪南,他特别能做管理工作,王老师(王校长)对此赞不绝口。
经过几十年的追踪调查发现,在王校长手下担任过学生会主席的同学,一个个在管理方面都小有成就,如李玉胜,在沿海某市创办了自己的公司,身价不菲;王运光,在中国某大型物业公司担任总经理。这些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仍与王老师保持联系,并得到老师的指点。
大胆地放,小心地收,也是老师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
有一件小事很能体现他的这个理念。
某一年,老师带我们外出旅游,他和另一位家长带了孩子去。孩子当时也才十多岁吧,那位家长把孩子紧紧带在身边,生怕走丢了,摔倒了,又不停地指点孩子。王老师却是不管孩子,让他自由自在地跟着队伍走。后来老师对那个孩子开玩笑说:“XXX,这是砖头,这是树……”大家都笑了。对孩子的教育,老师认为,要点到为止,要尽量让他自己去摸索,不要干涉太多。
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是老师一贯的风格。
在老师担任尧山中学校长期间,整个学校生机勃勃,极有活力。
前面说了,老师每次都会选一个特别优秀的学生担任学生会主席,让他参与学校管理,以学生管学生,效果是神奇的。
每年他会组织一次全校师生去秋游,野炊,让学生在家乡优美的自然环境里升起烟火,亲手做一桌好菜,这种热烈的气氛让师生终生难忘。
每年组织一次全校师生文艺汇演,能唱的唱,能说的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让每个人都能闪光……
他还组织老师写诗,论文,掀起热爱国学的浪潮。
那时,师生们都有事做,都很忙但快乐着。
还记得那些有月亮的晚上,王老师(王校长)带领我们闲坐草地上,谈古论今,他的言谈总有让人意想不到的妙趣横生,让人捧腹大笑。
本校黄少华老师长得玉树临风,走出去回头率百分百,更要命的是他有一身好武功,真是文武全才,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王老师开玩笑说:“要是少华穿一身名牌,人家说他春风得意,我们穿上,人家就说是小人得志。要是少华穿一身破衣服,人家会说他是英雄落难,我们穿上,就是丧家之犬了。”类似的幽默搞笑,他信手拈来,几乎不打草稿。
往事如烟,记忆犹新。
几十年来,由老师的学生,又变为老师的同事,不变的是我对老师的感恩。
少年时代,是老师点燃了我热爱中国文化的热情,一直到今天,我依然对文学保持了浓厚的兴趣。
我有空也写点文字,有幸再次得到老师的指点,提携。老师曾对我委婉地提出建议:横眉怒目固然是一种姿态,但温柔敦厚似乎更为可爱,因为写文章不像泼妇骂街。文章点到为止,大家都心里有数。后来,我写文章总会想起老师的教导。
几十年来,老师在做学问的路上兢兢业业,颇有成就,他现在是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鄱江书院院长,《鄱阳湖文化研究》主编……闪亮的光环背后,是他不懈地努力追求。
做为他的学生,在求索真理的大道上,无疑,王老师就是一个最好的路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