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不懂林黛玉 读懂已至知天命

作者:焦彩霞,笔名彩霞满天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以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为主线,以宝钗黛的爱情故事为副线,为我们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现实与复杂的人性。
年少读红楼,不喜欢黛玉的多愁善感、哭哭啼啼。岁月飘过几十年,经历了人生沧桑,细细品读红楼,越来越喜欢“冰为心魂、玉为魄”的黛玉。
美丽聪慧 才华横溢
林黛玉,字“颦颦”(本无字,这个字是宝玉所赠),名号“潇湘妃子”。
黛玉生于钟鸣鼎食之家,书香望族,父亲林如海是前科探花,祖上官职袭了四代。他官运亨通,官职是巡盐御史,比贾政的官职要高得多,贾政非常欣赏这个妹夫。母亲贾敏又是贾母非常疼爱的、一手调教出来的爱女,是贾府里最优秀的大家闺秀。
黛玉在母亲的精心教育下,言谈举止恰到好处,有着很好的教养与见识。且看黛玉初进贾府时,面对一大帮不认识的亲戚,言行妥帖、礼节周全。
世事无常,这位千金小姐如若不是父母双亡成孤女,如若不是无根漂蓬寄身贾府,怎会平添伤感、哀怨惆怅?
黛玉的遭遇、性格、才情,那“质洁”与“本真”的人生态度,时时触动我们内心的深处,感受生命的内涵。
《红楼梦》中的女子争奇斗妍,各有其独特之美。那黛玉之美,是美的精灵,惊艳了大观园,温柔了时空。
黛玉姿压众芳,其超凡脱俗的气质无人可比。
黛玉初进荣国府,人们看到一位先天病弱又清新美丽的绛珠仙子。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时似弱柳扶风。
凤姐说:天下真有这样标志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宝玉看这个病如西子胜几分的妹妹,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正如越剧所唱: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好一个神仙妹妹!黛玉的美,是气质上一种旷世的美丽。
黛玉不止是一位举世无双的美女,更是一位才识过人、文采四溢的绝代才女。她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像是从诗中、画里走出的女子,少了几分凡间烟火,自带仙气。
大观园里赛诗,黛玉的一首首诗作皆为上品,超凡脱俗、屡屡夺魁,令众人叹服。

《秋窗风雨夕》一唱三叹、歌咏明志,执着追溯着生命的本源;《葬花词》写得凄美、动人,大观园里愈是鲜花着锦,黛玉的心里愈是孤独凄凉。彰显了她卓尔不群的才情,真是一位天才的诗人!不禁使我们想起李清照、薛涛……

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见一回!
两情相悦  用情至深
说起黛玉,自然绕不过宝黛之情。黛玉对宝玉一片痴情,为他欢喜为他忧,可谓刻骨铭心。
黛玉常常正笑靥如花,转头便梨花带雨。年少时,不懂黛玉为什么这样;历经千帆,才懂得她的眼泪只为宝玉而流,甚至为他而生病,卧床不起。
黛玉痴情一片,为还泪而来,眼泪是她唯有的东西。一滴滴眼泪都还给了前世的神瑛侍者,流不尽的相思血泪滴红豆。
宝玉初见黛玉,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黛玉一见宝玉,便吃一大惊:“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眼前分明是外来客,心底却是旧时友。
彼此都有一种“熟悉的陌生人”之感,这种一见如故、心有灵犀的感觉,应该是宝黛二人的“木石之盟”前缘吧!
宝黛的爱情一见钟情,在最好的年纪,遇见最好的你,不早也不晚。他们之间有着灵魂深处的懂得、心灵上的契合,有着相似的情怀、共同的痴念。
黛玉的千古绝唱《葬花词》,是对人类悲剧命运的哀叹。红楼儿女无数,只有衔玉而生的宝玉闻听“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时,黯然神伤、悲声恸哭。
黛玉的爱是张扬而热烈的,将爱情视作生命。
二人闹别扭时,黛玉一口啐道:“我难道叫你疏远她?我成了什么人了呢?我为的是我的心。”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黛玉大胆地表达了爱意。
元春省亲时,宝玉一时不会作诗,黛玉主动替他做了一首,悄悄地扔给他。使我们不禁想起了学生时代,考试的时候,关系要好的同学之间互传纸条。
黛玉与宝玉有着共同的理想和志趣,与宝玉一样,都是封建道德的叛逆者,从不用“混账话”劝宝玉走仕途之路;宝玉挨打,黛玉眼睛哭得像桃子;黛玉怕舅舅责罚宝玉,悄悄用蝇头小楷帮宝玉做功课……
黛玉虽然全心全意地爱着宝玉,却不能确定这份感情,所以才会经常猜疑,平添一份伤感之情。黛玉内心深处的孤独,对这份感情没有安全感,宝玉当然懂得。
有一次,宝玉瞅了黛玉半天,方说道:“你放心。”
这三个字,让黛玉觉得如轰雷掣电,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怔怔地望着宝玉。只咳了一声,两眼不觉滚下泪来,回身便要走。
“你放心”比“我爱你”的分量要重得多,爱到深处是无声,情到深处是无言。
这份恰到好处的爱恋,使人不禁想起沈从文说的: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
看过许多次数的云,
喝过许多种类的美酒,
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宁为玉碎 不愿瓦全
黛玉和宝钗,谁更适合做宝玉的妻子?几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宝玉是荣国府的嫡子,宝钗喜欢的是宝玉的名分及其家族势力;黛玉只是单纯的喜欢,没有掺杂任何功利色彩。
虽说黛玉和宝玉青梅竹马、情投意合,但是宝钗城府极深,是极强的竞争对手,况且还有薛姨妈到处做工作。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是人们心中祈盼的爱情最美好的模样。二人没有如我们所愿,黛玉最终爱而不得,“质本洁来还洁去”,那个痴情的葬花女子为情而生、为情而亡……
黛玉一生流泪,弥留之际,反而露出了微笑。喊出了“宝玉,宝玉,你好…… ”未完的一句话,饱含了多少痴情,爱之深,伤之切。每每读到此处,我们都不禁洒下一把辛酸泪。
张爱玲说过:爱一个人很难,放弃自己心爱的人更难。
黛玉宁愿玉碎,不愿瓦全。怀着纯洁的爱和怨愤离开了尘世,给我们留下千载难消的遗恨!
宝玉听闻黛玉去世,泪洒相思地。“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世间,宝玉再也找不到一个像黛玉那样懂他的女子。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 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应该是宝黛爱情的最好诠释吧。黛玉之死,使任凭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宝玉看破红尘,选择了出家。
鲁迅曾经说过:真正的悲剧总是动人心魄的,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
敏感多疑 孤傲清高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是多面的、复杂的,黛玉也不例外。
黛玉的性格缺陷是敏感多疑、极端自尊,我们每个人的性格除了先天因素,所谓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更多的是后天环境因素造成的。
黛玉生性孤傲,先天身体不好,用她自己的话来说,从会吃饭就开始吃药。身体的羸弱,会让人有自卑感,有时,自卑的外在表现是过度的自尊。
黛玉受母亲贾敏的教育是:要处处小心谨慎。从小母亲就告诉她,外祖母家里与别家不同。黛玉来贾府投奔外祖母,必定会多一份审视、多一份思考。
黛玉来贾府的路上就细心观察,进贾府后,看到外祖母、舅妈、众姊妹、王熙凤等人,处处显示着气派豪华和逼人的气势,更是时时处处小心翼翼。

黛玉的敏感多疑与其生长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母亲贾敏去世,使她自幼失去了母爱,没妈的孩子像根草。虽然有父亲林如海的疼爱、家庭教师的教育、丫鬟下人的伺候,但是在她心灵深处,缺乏母爱的滋润,形成多愁善感、极端自尊的性格。

湘云开玩笑说她像戏子,大家笑着附和。换做其他人,可能会置之一笑,黛玉却极其不满,怒形于色。
一次,薛姨妈让周瑞家的送十二朵宫花给贾府的小姐少奶奶们。周瑞家的按远近送了一圈,最后剩下两朵给了黛玉。黛玉张口便问:“是单送我一人,还是别的姑娘都有呢?”周瑞家的答:“都有的。”黛玉竟说:“我就知道,不挑剩下的也不会给我了。”
内心有多敏感,就会有多愤怒!
薛宝钗有母亲、哥哥陪伴呵护,黛玉独自寄人篱下。时间久了,任谁都会生出孤苦伶仃的感觉。
造化弄人,父亲林如海的去世,使黛玉彻底成了无家可归的孤儿。童年优渥的生活与眼前的现实,可谓天壤之别。冷酷无情的岁月,把黛玉逼迫得更清高,同时,又给人一种漂泊的凄美。
鲁迅先生也经历过家境败落的辛酸,曾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黛玉的判词,可谓她的人生写照:“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国学大师王国维说,《红楼梦》是悲剧中之悲剧。书中人物,无不容貌丰美、才学出色,却都归入“薄命司”,香消玉殒,泪伴芳魂。
《红楼梦》是一部经典之作,林黛玉是经典中的经典。曹公怀着悲悯之心,精心塑造出来的既富有诗意,又富有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把封建社会女性的悲情、情思、灵性表达得淋漓尽致。
(0)

相关推荐

  • 解味《红楼梦》(二)

    贾宝玉和林黛玉 黑土读<红楼梦>(二):贾宝玉的"有情"与"无情" 一.林黛玉:小时的玩伴,长大后感情的依托. 我们不可能生活在神仙世界,所以先撇开 ...

  •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形成 摘要      曹雪芹用细腻委婉的笔调,刻画出<红楼梦>中 ...

  • 多疑害了林黛玉

    多疑害了林黛玉 正如薛宝钗评价黛玉的,"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这是林黛玉性格的一大缺陷. 第七回,怀疑周瑞家的送宫花成心最后一个送给她.对周瑞家的冷笑说,"我就知道,别 ...

  • 年少不懂曾国藩,读懂已是泪满面!

    曾国藩家书||年少不懂曾国藩,读懂已是泪满面! 移光幻影 今天 晚清重臣曾国藩靠什么成功?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 ...

  • 曾国藩家书||年少不懂曾国藩,读懂已是泪满面!

    晚清重臣曾国藩靠什么成功?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其一生奉行 ...

  • 曾国藩家书:年少不懂曾国藩,读懂已是泪满面

    晚清重臣曾国藩靠什么成功?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其一生奉行 ...

  • 范仲淹不可不读的一首冷门词,年少读不懂,读懂已是中年人

    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美的组成部分,千百年后我们再读依然余音袅袅,那些富有辞采声韵之美,又饱含作者深刻人生感悟的佳作,给予了我们精神上极大的享受.相信你和我一样,每每读起它们总能振奋人心. 古诗词 ...

  • 范仲淹不可不读的一首冷门词《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年少读不懂,读懂已是中年人

    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美的组成部分,千百年后我们再读依然余音袅袅,那些富有辞采声韵之美,又饱含作者深刻人生感悟的佳作,给予了我们精神上极大的享受.相信你和我一样,每每读起它们总能振奋人心. 古诗词 ...

  • 年少不懂《西游记》,读懂已不再少年

    如果从量化统计的角度来看,<西游记>无疑是四大名著甚至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成功且最受欢迎的作品,没有之一. 在电影电视艺术诞生以前,西游记的故事通过皮影戏等传统演艺形式代代相传:而在光影艺术诞 ...

  • 重读《孔乙己》:年少不懂孔乙己,读懂已是书中人,成年人的悲哀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白话文小说.之中的很多句子都至今为人所经常用.而孔乙己,在很多程度上,代表了那个时代,旧时代读书人的际遇. 孔乙己是何人呢?原本 ...

  • 重读孔乙己:年少不懂孔乙己,读懂已是书中人

    咸亨酒店,曾经有过一个孔姓客人,大家叫其孔乙己,此人青白脸色,身材高大,终日一身破旧脏乱的长衫,经常点两碗温酒,一碟茴香豆.此人十分有趣,时常被人取笑,若是有人说他偷窃,孔乙己就会反驳,反驳着反驳着就 ...

  • 年少不懂菜根谭,读懂已是中年人

    文/傅珊珊 曾老曾谈到现在年轻人,也越来越像西方人一样喜欢跳槽. 1 记得我刚离开学校,投入工作时,犯了不少现当代年轻人会犯的错误:在工作上心气浮躁,难以坐定,总想着跳槽,换更好的工作,更高的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