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曲伴我四十年(下)

本文作者:谭妙业


金曲伴我四十年(上)

女儿到了该上幼儿园的年龄,我和女儿随她爸一起进城打工。一首《常回家看看》家喻户晓,唱给了所有出门在外的人,有空回家看看。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

每每听到这首歌,心中便无尽酸楚。出来打工一年多,最初很不适应城市的生活,还老觉得受气,再一个就是居住的环境差,最主要是挣不上钱啊!忙忙碌碌一穷二白又一年。在这期间,女儿她爸干的全是苦力活。“站桥头”抢活,有时还抢不到,后来老乡引荐卸水泥、卸炭,全是那“灰营生”。一天干下来,精疲力尽不说了,要么就是全身的衣服被水泥和汗水打成混凝土的了,要么就是被那黑炭面荡得全身黑乎乎的,只有两只眼和一嘴牙,稍微可黑一点儿,几乎掉进炭堆里都认不出是个人了。再后来,学着卖了几天菜,我们自己只舍得吃剩下的蔫的烂的。最后一天凌晨出去接菜,路上被三个人拦住,刀架在脖子上硬抢走了三百多块钱。那时也不懂得报警,还好没受伤。就这样,卖菜的日子结束了。

老公虽然已是孩子的父亲了,但是我了解他,他是个承受不了多少压力的人。揽不上活、挣不来钱的时候,愁得夜里睡不着觉,一支接一支地抽烟,把个不足十平米的小屋子熏得烟雾燎绕,呛得人快出不上气来了。看着他那样子,我只有默默地心疼。正如那首流浪歌曲《离家的孩子》唱的一样:

离家的孩子流浪在外边,

没有那好衣裳没有好烟。

好不容易找份工作辛勤把活干,

心里头淌着泪脸上流着汗。

离家的孩子夜里又难眠,

想起了远方的爹娘泪流满面。

春天已百花开秋天落叶黄,

冬天已下雪你千万别着凉。

月儿圆呀月儿圆,

月儿圆呀又过了一年。

不是我这孩子心中无挂牵,

异乡的生活实在是难。

每个寒暑假,我都带着女儿回去和父亲住上一段时间,再领上孩子去看看爷爷奶奶。女儿她爸只能抽空回去看他的父母和我父亲。平时“穷忙",年节清贫,我们这回家倒成了“走亲戚”了。我多想举家一起常回家看看,却不知啥时候能如愿......

大人们再苦也不能苦着孩子,我每天把女儿打扮得漂漂亮亮,早早地送到幼儿园。听着《铃儿响叮当》的音乐,女儿蹦蹦跳跳地跟着老师进教室。放学的时候,又伴随着《数鸭子》的音乐声把女儿接回家。到了后秋天,女儿该上小学了,学校里每天上学和放学播放的歌曲也成了《种太阳》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没有技术“搓笨苦”的人,别的活不好找,只能再卸水泥卸炭。脏累不说,有时还被人家克扣工钱,被人家强行用廉价的物品高价抵钱。这都是很无奈和平常的事。咬着牙又干了一年半,盘算着买辆农用三轮车吧。

城市规划建设,城中村的平房拆了建楼房。郊区的人大量盖房子。买辆农用三轮车从拆房的地方拉旧砖,卖给盖房的人来挣差价,比伺候人强多了,每天又挣的是现钱。卸水泥和炭挣下的钱买车基本够了,但附加的费用也不少。多亏了他叔伯四哥四嫂的大力资助。接车的那天,怕钱不够,我们把女儿存钱罐里的钱都带上了。去得匆忙没来得及去小卖铺换成整钱,所以用塑料袋提了一堆的钢镚儿去付款。

车买回来了,家里的钱花得一分不剩。开车的技术也还很差,幸好有老乡——后房子村李润金和勿兰代村赵爱平帮忙,又是技术上指导,又是经济上支持。像教刚学走路的小孩,他们一直把女儿她爸教得敢自己在路上“跑”。每天相跟上一起拉砖,全靠老乡们的搭照。拉砖又结识了不少中旗的老乡,一块儿干活互帮互助。

转眼三年过去了,我们搬离了原来的小房子,在大女儿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正房。小女儿的降生给这个快节奏的生活又增添了一些忙碌,开销也更大了。有了小女儿,难免会对大女儿照顾不周,好在大女儿自理能力还不错,很快就适应了有妹妹的生活。大女儿每天放学回家都帮着我照看妹妹,姐妹俩还会一起看动画片。小女儿特别喜欢听手机中的音乐,大女儿一有空就把手机音乐放开,在炕上教妹妹跳舞。小女儿最爱那首《姑娘我爱你》:“长长的头发,黑黑的眼睛,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你。山上的格桑花开得好美丽,我要摘一朵亲手送给你……亲爱的姑娘我爱你,让我走进你的世界和你在一起,亲爱的姑娘我爱你,生生世世为你付出一切我也愿意。”每当听到这首歌,她就扭着腰,蹦达蹦达地跳起舞来。

小女儿四岁,大女儿十二岁了,定在冬天圆锁过生日。生日这天高朋满座。生日宴虽不算太排扬,但是也请了乐队、摄影师,订做了大蛋糕。大女儿请来十二位同学参加生日宴。同学们每人手捧一支点燃的红蜡烛,站成一排,在乐队主持人的引导下依次走上舞台。音箱中放着祝福生日的音乐;“为你点燃生日的蜡烛,为你送上生日的祝福……”孩子们把红蜡烛围着蛋糕放了一圈,我们一家四口,亲手把蛋糕上的小蜡烛点燃,红红的烛光映着女儿甜甜的笑脸!同学们用那清脆的声音,为她齐唱生日歌:

祝你生日快乐,

祝你生日快乐,

Happy birthday to you,

Happy birthday to you......

城市在飞速发展, 也带动着周边农村的发展。每条街道商铺云集,开业有请乐队的,也有请反串歌手的,小伙子打扮起来比姑娘更娇艳妩媚,唱得也十分甜美。有的店庆搞活动,请来知名演员唱山曲、漫瀚调的。看唱的人多了,商家捎带着就卖出了更多的商品。总之城里常常热热闹闹、歌声飞扬。

酒店、KTV也多了起来,不管是婚嫁、贺大学、过生日,还是同学、发小、朋友聚会,宴席散后常去K歌,只要会唱敢唱的都上去唱上几首,逗逗红火,提提气氛。我们那年的同学聚会是在金川宽城办的。大家小时候都在邻村周围住着,长大成家后大部分都出去打工了,留在中旗、集宁、呼市、包头的居多,最远的也只在乌海。可就这样也还是有二十多年没见着面的同学。那天一见面,大家都挺激动,千言万语不知道该从哪谈起,有人提议:“咱们先唱《童年》吧,以此歌来回忆咱们美好的童年!”于是我们围着大圆桌坐下,齐声高唱:

池溏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

等待着下课,

等待着放学,

等待着游戏的童年。

总是要等到睡觉前,

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

总是要等到考试后,

才知道该念的书都没有念。

一寸光阴一寸金,

老师说过寸金难买寸光阴。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迷迷糊糊的童年。

吃过饭后,同学们也到KTV唱歌。我喜欢音乐但不会唱歌。说实话那是我第一次进KTV,真的不习惯。里面,说它黑咕隆咚吧,它还有闪着晃眼光束的转灯,一明一暗、一转一闪的,让人觉得眩晕。那音响也震耳欲聋吵得很,坐在里面不是享受,而是受罪了。于是我们几个喜欢清静的同学,出外边大厅的沙发上坐着说说话,听着里边传出爱唱的同学的歌声,才觉得美妙动听。

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在追求精神生活的提高,不仅住在城里的人在公园、广场上跳广场舞,周边郊区的人们也盛行跳广场舞。马路边、商铺前,只要有宽敞平整的空地,就这一队那一伙,早晨和傍晚你这一队音箱中放着《小苹果》,他那一伙放着《最炫民族风》,强身健体、愉悦精神,跟着音乐跳得带劲极了。

我们居住的这一片简易二楼群东面,也就是新苑小区西门外,有一片空地,是广场舞爱好者的小天地。每天一早一晚,只要音箱放起欢快的音乐,就从四面八方聚来好多的人。爱舞者跟着音乐翩翩起舞,不过是跳舞的人少,看跳舞的人多。我也是众多看跳舞者之一,不会也不敢跳,但喜欢看。我们既欣赏人家那六七十岁且舞姿优美的老姐姐们,又羡慕虽跟不上节奏但勇气可嘉的初学者。看着人家跳舞,听着每一曲熟悉的歌曲,心情也挺舒畅的。

大女儿在外地上大学,小女儿小学快毕业了。小女儿参加了学校的礼仪队,学校组织去公园做公益演出,宣传文明礼仪,家长们也一起陪着去。那天早上,我和小女儿坐公交去了满都海公园,找到她们的同学老师集合后,就不用家长陪着了,到了解散时间再过来领孩子就行了。家长们也看过孩子们好多场表演了,想去别处转转,我相跟了好几位家长在满都海公园转了一大圈。公园里除了打太极拳的、练剑的、在地上蘸水练书法的、跳广场舞的,还有好多唱地方戏的、民乐演奏的和大合唱的。

公园的廊亭间有好几处唱晋剧的,熟悉的旋律,轻柔的丝弦音,有节奏的打板声,铿锵的锣鼓点,适时的锁呐响,吸引着好多人驻足观看。这边唱的是《鞭打芦花》,那边唱的是《三娘教子》,再往前看又在唱《铡美案》,还有唱《杨八姐游春》的。芍药园前,几处摆着曲谱、吹着笛子、拉着二胡、弹着各种乐器的中年人,正在演奏二人台牌子曲。柳荫下好几组老年合唱团,这组正高声唱着:“等到草原最美的季节陪你一起看草原,去看那青青的草,去看那蓝蓝的天,看那白云轻轻飘,带着我的思念……”那组在指挥人的手势下唱:“美丽的草原啊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彩蝶纷飞百鸟儿唱,一弯碧水映晚霞。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撒。啊 !牧羊姑放声唱,愉快的歌声满天涯。牧羊姑娘放声唱,愉快的歌声满天涯。”

假山旁边的空地上,一个六十多岁干部模样的人坐在长椅上,右腿搭在左腿上,右腿膝盖上铺着一块白毛巾,京胡的底座稳在毛巾上。他左手指拨着胡弦,右手拉着胡弓,正京腔京韵地拉着京胡。他的气质优雅、穿戴时尚的漂亮妻子,站在他对面,正配合着京胡的曲调唱着京剧《锁麟囊》中的选段。来来往往的人从他们的身边悄悄绕过,生怕打扰了人家这份闲情雅致。荷花池边,有马头琴演奏的,有吹葫芦丝的,还有吹埙的……要不是时间紧,真想多走走多看看,公园里的每一处演唱演奏都那么悦耳动听……

今年春节,我们一家子回老家过的大年!来呼市打工十七年,近几年隔一两年就回老家过个年。现在的生活稍微好一点了,只是我的老父亲去世也六个年头了,享受不到我给买吃买穿了。我们的孝心全都留给了女儿八十多岁的爷爷奶奶,两位老人身体挺好,能干家务做饭,有时还能过西坝底村打打麻将。近两年,女儿她奶奶身体不太好了,在家也聚不齐一桌老太太们打麻将了。于是老两口买了一台唱戏机,里面下载了二人台、晋剧、山曲,还有乌盟的名星二后生的唱段,闷的慌时听一听。过大年那几天,每天吃过早饭,她奶就跟我小女儿说:“二子,给奶奶看一看唱戏机充满电啦没?拿张来奶奶给你按开,咱们听一听二后生和六兰兰给你唱。”

听说今年正月十五我们三号地村又要办秧歌了。大概有十五六年了,村里的人大部分外出,人少的办不起来个秧歌。好不容易今年又要红火,可是我们不能留下来看扭秧歌了,农历正月十四已是公历三月一日了,孩子们要开学了。今年,我小女儿也上初中了。

我们村的秧歌在二号地乡那也是数一数二,能排上名的。以前每年正月十五夜里去乡里汇演,数我们村和干丈村的秧歌最热闹。我村的秧歌节目众多,有船灯、车子灯、端灯、脑搁、高跷、霸王鞭、猪八戒背媳妇、别着大烟袋的长胡子老头,和头上梳着疙嘟子、手拿笤帚老太推车子。秧歌队里有扮落毛小子的,有扮大肚老婆的,反正是扮相越滑稽逗人越好看。且不说扭得多热闹,表演得多好,就那打铜器的和吹锁呐的一配合,五里地以外就能听出是好秧歌!村里人习惯管吹锁呐的叫“鼓匠”。每一个节目上来,鼓点的敲击和铜器节奏都不一样,鼓匠吹的曲调也不一样。老远就能听出是车子灯扭了还是船灯扭了。从一个地方扭完,到另一个地方,锣鼓铜器打腾上,鼓匠边走边吹一段《过街牌子曲》。那悠扬嘹亮的曲调,让人听着真觉得心情敞亮、意犹未尽。

正月十五那天,微信上收到很多老家锣鼓喧天扭秧歌的视频。秧歌队有艳丽的服装和扇子,打铜器的也穿着统一赭黄色的服装。锣鼓铜器敲打得响亮且有节奏,扭秧歌的那些嫂子们真不减当年的风采,虽然大多都年过六旬了,但踩着鼓点扭起秧歌来个个神气十足!村里的姑娘小伙子们,能回去的都回去了,听着锣鼓声就加入到秧歌队里扭起来。正如“守望故乡”王玲慧写的那样,大多数回村的姑娘们“穿着貂皮衣转旺火,踩着高跟鞋扭秧歌。”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家家有车,能回去的都回去参与红火扭秧歌了。回不去的看看视频,看见每一张熟悉的面孔都好亲切。

生活中处处有音乐相伴,手机铃声是音乐,钟表报时是音乐,一按门铃首先响起的也是音乐,就连小孩的玩具都带着各种欢快的音乐。人生四十载,有这些美妙的音乐相伴,我才从容面对酸甜苦辣,笑对生活。如前面所说,各种音乐,只要觉得好听,我都视它为金曲。


(0)

相关推荐